從消費者角度看到家服務的幾個問題

2020-03-17 余愷威 聯商網
瀏覽

昨天看到北京超市發的“鮮到家”上線了,倍感親切!我會常去看超市發李燕川總的朋友圈,因為每天傍晚都有菜譜。在疫情期,到家服務確實火了一把,但如果想繼續獲得消費者認可,還需要做很多事情,本文將從消費者角度看到家服務的幾個問題。

你給用戶是什么形象?

在疫情期,我用過叮咚買菜、永輝到家、京東到家(不管其具體名稱,暫且都叫到家),三個APP給我不同的印象:叮咚買菜鮮活商品特別好;永輝到家價格實惠;京東到家買得到商品。當然,叮咚買菜買來的河蝦與白米蝦總是鮮活的,它們給人留下良好印象的不僅僅是鮮活商品。永輝到家有實體店的支撐,商品也比較豐富,但給人印象最深的是價格比較實惠。京東到家從各家店鋪派送到家,有時候價格比較貴,但總能買到你想要的商品。

這是我在今年2月份線上買菜的體驗。不見得能完全反應這三家公司的基本特色,但有三個問題值得關注:

動態關注用戶評價;

用戶的主要評價;

你要做一個方面的特色還是要在各個方面都做得很出色,如商品齊全、品質保證、價格實惠、配送準時等等。 實際上,各個方面都想超越別人,很難做到,即使做到了,營運成本也很高。當下消費者對商品價格還是很敏感,除非他(她)是沒心沒肺且不差錢的“傻子用戶”。

如何理性看待到家服務的發展態勢?

3月12日晚上,新華社財經國家周刊吳麗華老師來采訪我,問我:您是否關注到疫情中客戶服務與客戶體驗在新零售領域起到的作用。我回復了3000多字,但有兩點很明確:

第一,在疫情期,不是什么體驗問題,關鍵是能買到貨,甚至對快遞與便利的要求也大大降低,送貨到小區門口自提也很開心。

第二,在疫情期,不僅所謂的新零售在做到家服務,實體店也都把到家服務作為“標配”了。

但到家服務的春天到底有沒有來,得看你自己做得怎么樣。做得好,不僅有春天,還會有夏天,更有收獲的秋天,還有凍不死的冬季。

在疫情期,大家都不能出門,一般不會挑三揀四,這不是中國消費者的真實需求。疫情過后,需求會立馬轉變,變得更苛刻。很多企業初次接觸線上賣菜業務,疫情過后就會發現,訂單一落千丈,你還根本不知道什么原因,因為顧客沒空告訴你“哪里不稱心”。這是大數據難以掌握的情況。我舉幾個例子:

1、疫情期在線上買的土豆,粘著大塊泥土,土豆皮有點發青,菜場開放以后,我就不再在線上買土豆。

2、有個平臺寫著:“約450-500克一份 售價242元、優惠價237.16元”的活梭子蟹,我沒有買。為什么?不是因為價格貴,而是因為標識不清晰。 沒標明:一份是一只還是幾只,是雌蟹還是雄蟹,是雌蟹的話,是紅膏還是無膏的。 這些區別,很多年輕的、不太會燒飯做菜的用戶不是很清楚,他們看到幾十元一斤的梭子蟹便會覺得很便宜,但他們不知道梭子蟹的品質差異可以導致價格差異高達上百元。

有資深超市經理人就此對我說: “電商帶來了價格透明,造就了質量不透明”。

3、疫情期,我在網上買到30多元一斤的帶魚,感到很慶幸,盡管這不是小眼睛東海帶魚,這種帶魚眼睛比較大,魚肉中有豆粒狀的骨頭。但是,疫情稍稍過去以后,我就不再在線上買帶魚了。前天到菜場買了兩條45元一斤的“油帶魚”,那口感,網上買的根本無法比。吃的東西,尤其是海鮮,等級差異太大了,很多是非標品。

如同樣是養殖大黃魚,養殖方式不同,口感與價格也完全不同。從三月份開始我就不再在網上買生鮮,先是到離家1.5公里的私人小菜店與小水果店買蔬果,前天才下定決心去離家3.5公里的大菜場買菜。一個小時購物,蔬菜、蔬果、海鮮、河鮮、豬肉、豆制品、點心等7類商品,總計消費約1500元,線上買生鮮,從來不會買這么多。

到家服務有沒有前途,與態勢一點關系也沒有,有關系的就是你自己。做得好,有前途,做得不好,用戶分分秒秒拋棄你。

品質與價格能否保持平衡?

消費升級,用戶更追求有品質、有品味的商品,但是,只要用戶還不傻,就不會不關注價格。實際上,即使是很有錢的人,也常常會很在乎價格。你說你品質是最好的,有些商品消費者能感受到,有些商品根本感受不到,你自己品牌如果也不響亮,那么,不管你叫得怎么響,消費者都不會理會。但如果在品質方面你連最起碼的要求都沒有做到,哪怕是價格再低也不會買你。

如三無商品(微信朋友圈所賣的很多產品其實都是三無商品),昨晚我就看到一款山藥桃酥,廠址廠名地址等信息都沒有,98元4斤,盡管我很想吃桃酥餅,但這樣的三無桃酥餅我是不會買的,也不應該買。

這里有一個天大的問題必須弄清楚:線上買蔬果,用戶的訴求比線下更高。原因在于用戶沒有選擇的余地,是商家代用戶挑選。蔬果中哪怕有個別瑕疵,用戶就會很不滿意。

如日前我從線上買了10斤海南的芒果,88元,比水果店同類芒果便宜很多。收到以后就只有4個,屬于芒果王,其中有一個已經變質,等于損失了四分之一。我感覺這樣的水果不能買,還是到水果店去買比較好。

所以,商家必須對商品精挑細選,而且應確保配送過程不會使商品變質受損。這樣一來,采購與營運成本就比較高,因此售價也理應較高(有補貼是例外)。這樣問題就來了:你在客觀上選品成本比實體店更高,但消費者對你的期望是希望價格更低一點,這個矛盾怎么化解?

我個人認為:做線上業務,不要自以為是感覺自己的東西比別人好,要自建供應鏈,其實最現實的就是批發市場,如果說批發市場不安全,自建供應鏈也不會安全到哪里去。我們得想明白這個問題,特種商品自建供應鏈以體現特色,大宗商品批發市場進貨或彌補現貨不足,要面對現實,不要好高騖遠,自命清高。

到家服務選擇什么模式?

到家服務的運作模式多樣,最初我接觸到的是北京的多點Dmall。

那時候派人到上海,據說先拜訪了百聯集團,百聯說,他們有自己的平臺,多點被拒絕。后來我到上海大潤發總部拜訪袁總,他說,多點也來過,我們的態度是:沒有外部流量,我們不合作。意思是說:你就一個平臺,要利用超市的流量,我們不干。多點還通過上海市教委聯系到我,想請我介紹農工商超市。我給他們聯系了公司的董事長,董事長請系統部、采購部、營運部、財務部等部門首先與他們接觸。最后老板說:這活不能干。原因與大潤發差不多。

后來北京以外的有些企業用了多點,據說效果還不錯。有些超市則用了美團、餓了么、京東到家等開放的到家平臺,甚至便利店也用上了這些開放平臺。

但企業反映:隨著這些平臺用戶規模與影響力的擴大,收費也在提高,有些企業甚至覺得無利可圖,依靠開放平臺做到家業務變成了雞肋。

也有一些會員制尤其是付費會員制做得好的企業,開始在自家平臺上做到家服務,業務增速很快,如上海全家便利。還有一些公司,不僅用自己的APP,還組建了自己的騎手,如猩便利。

到家服務大致可以分為四種模式:自己系統,自己騎手;自己系統,騎手委托第三方;他人系統,他人騎手;社群模式,推送、鏈接、種草、割草。

到底哪一種模式靠譜,要看企業規模、會員制水平、發展目標、自身實力、發展決心等多個方面。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中國人太貪心,吃著碗里的看著鍋里的,到頭來,連碗里的也吃不上。疫情期企業做到家與跨界,跟進以后發現,這又是一個大坑。疫情后,企業轉型主要不是找對策,而應該是定方位,走專業化發展道路,講品質,樹形象,重口碑,強品牌。

現在線上做生鮮的都有待提升,如果能超越他們,那自然能成。CCFA調查21家企業顯示,到家服務疫情期實現了同比三位數增長。不少快干死的生鮮電商似乎久旱遇甘露,但他們還是很難逃脫死亡的命運。賣菜是苦力活,需要專業特長,接地氣有人氣的公司嫁接了資本,會如虎添翼。想通過生鮮賺快錢,必死無疑,因為生鮮賺的就是口碑錢,這是慢錢,不是快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