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春節遇上疫情,你的幸福指數幾何

2020-02-10 Amy 中國科學報
瀏覽

“新冠病毒”疫情打破了人們千百年來約定俗成的過年方式。近日,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管理科學部支持下,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教授賈建民、清華大學教授薛瀾、湖南工商大學副教授徐戈、香港大學副教授賈軾等專家組織團隊進行了全國性疫情應對行為與春節幸福感問卷調查。

1月28-31日,團隊通過微信調查,共收集調查問卷20288份,樣本來自全國346個城市,覆蓋不同的社會群體。總體來看,樣本以中產階級和知識階層為主。

調查顯示,這一群體的春節開心程度平均值為3.68(1為最低,7為最高),介于一般和不太開心之間。

統計分析顯示,武漢市民眾春節的開心程度顯著低于湖北省其它地區的民眾,而湖北省民眾春節的開心程度又顯著低于全國其它省份的民眾。

春節期間這一群體感受到的壓力水平為3.52(1為最高,7為最低), 介于一般和較大壓力之間。

在所有城市中,武漢市的民眾面臨壓力最大,他們在電視和網上的娛樂活動,也顯著低于其它城市的民眾。

春節是與家人團聚之時,而此次調查顯示,52.15%受調查的人群表示這個春節沒有回去探親或外出旅行,有79.36%的人因疫情原因取消或者改變原定的探親或出行計劃。在出行的人當中,53.63%的人群是為探望父母和老人。

因為疫情,春節期間絕大部分人群(91.33%)都沒有或者較少出家門,其中完全沒有出門的人數占比為31.87%。

節日期間,60.59%的受訪者表示,與去年春節相比,他們在不同程度上增加了電視和網絡上的娛樂活動,其中增長很多的人群占比為28.90%。

人們使用微信等社交媒體與朋友互動或發送節日問候,有51.74%的人比去年增加了這方面的社交行為。

面對疫情,受訪群體積極采取各種防護措施:外出時,83.10%的人群經常戴口罩,只有6.02%的人群不戴或較少戴口罩;回家時,77.65%的人群經常清潔自己,只有5.49%的人群較少或者沒有清潔自己;在外時避免或者很少與他人接觸的人群占62.81%,有時或者較少與他人接觸的占28.76%。

處于全國疫情重災區的武漢市民眾,比全國其它城市的民眾采取了更多的防護措施和應對行為。

到底哪些因素影響了人們春節幸福感?首要因素是這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把人們的計劃徹底打亂。

模型分析顯示,如果本地有疫情,人們春節幸福感就會顯著降低;回鄉過年能夠顯著地提升春節幸福感;沒有取消或者改變春節探親和出行計劃的人群幸福感更高。

春節期間,男性的幸福感顯著低于女性;年齡更大、健康狀態更好、文化程度更高的人群在這個春節過得更開心一些。

調查結果分析還顯示,疫情和一些應對措施增加了人們的心理壓力,而壓力是春節幸福感的一號殺手。

人們的應對行為,一方面減少了感染風險,另一方面又增加了心理壓力,降低了幸福感。

除了防護性的應對行為,人們還可以采取其它的積極應對行為。

與去年春節相比,今年春節期間增加了電視和網絡上娛樂活動的群體的開心程度顯著高于其他群體,并且感知威脅也明顯低于其他群體。

網上娛樂是一種有效減少壓力、提升幸福感的積極應對行為。

例如,大年初一,電影《囧媽》在各大線上平臺免費播放,3天內播放了6億次;中宣部和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協調多家娛樂平臺捐獻十余部優秀劇作給湖北和武漢的電視平臺,為抗擊疫情穩定民心、增強信心和鼓舞士氣。

本項調查為此提供了實證支持。

由于春節期間極具疫情傳播風險,對于那些更多使用微信等社交媒體與朋友互動或進行節日問候的人群,其感受的壓力更小、幸福感更高,但其感知威脅并沒有顯著減少。

這可能是由于春節期間各種有關新型冠狀病毒和疫情的不實信息在相關平臺上的廣泛傳播,影響了人們的感知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