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千萬,硬剛美團,為何卻逃不過倒閉的命運

我是一名產品小學生,創建了一款同城社群產品APP,獲千萬元投資。但是產品在運行兩年后,最終被迫停止運營了。
經過一段無比艱難的時光后,我決定把產品創建以來的心路歷程說出來,希望可以作為前車之鑒,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產品建立:概念的形成 & 市場調研
2017年1月底,新年伊始,生活類APP的競爭已經趨于穩定。
根據APP Annie 2016年12月的生活類APP在IOS下載量排名,在TOP10的APP里面,美團、大眾點評和百度糯米分別占據了第一、三和四的地位。
作為團購類生活APP,這三款是當之無愧的行業龍頭。
可是,同城美食/玩樂類O2O平臺就不能有創新的產品了嗎?
帶著這個問題,我們開始進行了市場調研。
首先我們要做的就是做巨頭們不想做、小平臺又做不好的事,選擇一條垂直細分領域,做精做強。
根據易觀的數據顯示:2016年第2季度中國生活服務交易類平臺成交額達586.4億元人民幣,環比增長2.9%,較去年同期增長12.5%——特別是在我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斷提高的情況下,人們對消費的關注點已經不再僅僅局限于價格低廉。
在做了一輪市場調研報告后,我們認為:去同質化、個性化、品質化是新產品的核心主旋律。
二、開發最小可行版本:驗證需求
我們想打造一款深耕于發現同城吃喝玩樂攻略的社區O2O平臺。
以探店筆記的模式打造一個個性、品質的同城交流平臺;主題色為紅偏粉;針對年輕群體,主要為女性用戶;取名曰“超贊”。
超贊的核心概念:推薦即是精品(類似于“毒”APP)。
說干就干,我5名同事開始了瘋狂的加班。
一個月后,2017年7月份中旬,1.0版本上線,名曰“超贊”,并先行在本地試運行。
超贊第一版本的設計圖
第一版本主要是通過圖片、視頻、文字、話題等形式的分享。
特點是可以個性化的在圖片和視頻上貼上標簽,記錄下身邊的美好瞬間的心情;并將自己的美食探店、游記攻略、生活發現等內容分享給其他超贊用戶。
三、市場分析:明確產品定位
既然我的產品與大眾點評、美團的市場是有重合,我從產品角度分析一下美團、大眾,看看它們為什么能“壟斷”整個生活服務類市場,同時規劃出“超贊”的特點。
數據來自2017,略有過時
1. 超贊的SWOT分析
S:產品優勢
優質內容與超贊APP有多種社會化傳播方式,用戶將APP上的活動通過社會化分享發送給微信好友、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QQ空間/新浪微博)滿足用戶需求的同時,也拓寬了商家活動的傳播渠道、提高了內容及APP的曝光率,并形成大量的數據回流。
W:產品劣勢
超贊APP起步階段,探店文化尚未形成,功能不能解決用戶剛需痛點;核心競爭力不夠突出,市場接受成本相對較高。
O:機會
作為一款本土的APP,情懷上更容易得到用戶的關注。
近兩年商圈的飛速樹立,意味著有大規模餐飲店入駐。在此期間抓住用戶,將會有著較高的收益。
T:威脅
餐飲界有大眾點評、美團等老牌、大牌企業存在,并且部分業務模式相類似,沒有明顯的優勢很難出頭。打造的高品質生活理念,針對的用戶群體也相對小眾。
四、試運行:快速迭代,打磨產品細節
1. 初期迭代
1.0版本投入市場試運營后,由于當時同類分享產品已經非常多了。一方面,體驗性和特色尚未成熟;另一方面APP的商業和運作模式并未被驗證,基本算是“摸著石頭過河”。
當然開局并不是非常順利,在這過程中,我們快速迭代。在一個月里大更新3~4次,多是架構性的改版,不斷優化調整方向。
2. 種子用戶:初建社區形態
既然我們是一個社區平臺,接下來的任務就是搭建內容和尋補貼KOL、積累種子用戶,引導UGC,提高用戶分享的欲望。
我們時常組織線下活動,保持種子用戶的活躍度密切溝通聯系,聽取來自各個用戶的建議;甚至幫我們在聚會時跟老板殺價、談合作模式——超贊能有這些用戶,我真的感到到滿足又幸福。
期間憑著良好的用戶口碑,我們席卷了各大應用市場的推薦和評獎。我們也開始參與各種商業路演、創業比賽,跟業界大佬交流,探討未來的發展模式。
這是產品最高歌猛進的時候,雖然充滿艱辛勞累,經常跟小伙伴們通宵達旦。但卻充滿激情與希望。
看著用戶的好評和鼓勵,我一度產生錯覺,覺得產品即將成功。
3. 產品新一輪改版:正式推廣、合作共贏
2018年10月,經過將近一年的打磨,我們對產品形態和模式有了新認知、也有幸得到了當地廣電集團、一些商圈管理公司以及當地自媒體平臺的認可;達成合作意向后,我們對產品進行了新一輪的改版,并正式投放推廣。
改版后的設計圖
當時正是視頻內容大起的階段,我們堅定主打內容,通過更豐富的題材呈現推薦內容、轉化用戶,讓更多的人認知并拔草值得去的好地方。
關鍵詞:探店推薦——網羅城市最in好去處,借此打造城市最贊的美食購物出行攻略。
4. 探店的視聽盛宴
我們與電臺欄目深度合作,將主播探店欄目與APP深度結合,用聲音的方式呈現整個探店過程;同時結合視頻、圖片、文字的形式將探店效果更好的展示出來,突破傳統自媒體的運營模式。同時對接各個商圈、地段的商戶,將內容轉化為消費。
5. 豐富的站內活動
期間產品上線了許多站內活動,有紅包拓客,閱讀既能領紅包,刺激用戶閱讀量,培養用戶閱讀習慣;以及其他免單、懸賞話題活動。
這些活動參與度十分高,建立了用戶裂變的運營機制。
6. 活動制造器
同時為了擴大用戶的使用場景和用戶池,我們在組局小助手小程序,一款探店、桌游、等戶外活動組局的效率工具,輔助超贊APP進行流量擴展。
五、跌落的美好:APP關閉倒計時
產品在差不多10個月的努力下,突破了5萬的注冊用戶——這對于一個僅在二線城市開放的本地生活類APP來說,實屬不易。
期間也引發了連鎖反應:
1. 技術能力缺失
用戶量突飛猛進,服務器不間斷地宕機。
在一次萬人現場活動時,由于訪問量過大,前端展示卡頓,導致活動進展很糟糕——花錢買差評。
由于技術的限制,許多設想的功能和玩法都只能妥協。
2. 社區調性嚴重失控
大量不同畫像的用戶同時涌入,導致UGC內容(視頻、評論)違背了原有的調性。
為了迎合推廣,slogan調整為“吃喝玩樂不花錢”;加上主推一些福利刺激活動,內容顯得不那么優質,一些種子用戶逐漸流失。
3. 現金提現隱患
之前也說到,因為需要裂變拓客以及培養用戶消費轉化,我們加入了紅包引流,同時開放了提現端口。
雖然我們倡導用現金紅包抵扣消費,也做了提現上的限制;但使得用戶更愿意留著提現,而不是拿去消費,時至APP停止運營之際,仍然欠了用戶一大筆債。
4. 融資失敗
雖然在產品運營數據和產品體驗方面,超贊確實有比較好的地方;但由于團隊在市場業務能力上的不足,無法驗證商業模式,導致各大投資方也只是謹慎觀察,不敢輕易追加投資。
至此,無法融資,公司計入關閉倒計時。
5. 最后的掙扎
2019年6月,公司宣布項目進入關閉倒計時,即將進行公司清算。
眼看著公司不停地裁員,團隊從20多人縮減到10人,公司已經無法承擔昂貴的短視頻社區運營成本;我們決定轉型,臨時成立外包小組,做來錢快的小程序,以及提供設計外包業務。
第一個月倒也營收了十萬左右,但是沒過多久,新業務的對接與老業務維護,讓我無法再顧及超贊本身的管理。
最后的自救行動宣告失敗,我才承認項目流產也是個可取的選擇,終于正視這次產品的失敗。
6. 收場
2019年8月,“超贊”正式關閉,那些賬戶仍有余額的小伙伴,我們通過以物抵資的方式,進行登記結算。
期間,超贊停止運營這個消息還被本地晚報頭版頭條刊登了,評論有感嘆的、有惋惜的、也有曾經的老用戶的……很抱歉,讓你們以這種方式認識超贊。
六、產品復盤
1. 產品定位,需做出差異化
產品最初的定位是同城品質分享社區,先從美食開始,逐步拓展到其他生活的各個方面,構建一個具有個性、品味的同城生活交流平臺。
但是在發展用戶、商業合作時,逐漸偏離了方向,使得產品與大家所知的大眾點評靠攏,最終失去特色。
2. 現金拓客是個好東西,但要慎用
當時在運營過程中,由于前期起步階段,探店文化尚未形成,功能也不能解決用戶剛需痛點,用戶使用場景不夠清晰,注冊量與留存率并不是太高;投資人為了快速裂變拓客,決定上線類似于趣頭條APP那種的閱讀紅包功能,并開放提現入口。
事實證明,過早的開發現金和提現反而抑止了用戶下單。
3. 做社區需要慢慢養,欲速則不達
社區的調性和氛圍不是朝夕可以養成的。
在社區初期要嚴格控制用戶質量,過早推廣會導致非目標用戶流入摧毀社區。
應多研究優秀的社區,如知乎早期需要邀請碼才能注冊,B站需要回答大串問題才能成為會員,這些舉措都有效維護早期社區的純凈度。
4. 200%重視數據
越早建立多維度的數據報表分析系統,越能減少決策失誤。長達一年半時間,我們團隊只用了友盟這么一個基礎的統計系統。
直到最后半年,我們去搭建詳細的數據分析系統的時候才深刻認知到,之前的失敗是有跡可循的。
數據不會告訴你怎樣做會成功,但會告訴你如何避免失敗。
5. 輕裝上陣
雖然前期已經做了快速迭代,但是最為社區類平臺,尤其是工具屬性不是核心競爭力的平臺,完全可以更加輕拿輕放。
由于前期直接開發APP,導致過多的精力與金錢投入放在上面;如果重新來過的話,我會選擇一個公眾號、或者小程序和若干個新媒體人員,一樣可以快速落地項目。
譬如行業挺火的聯聯周邊、xx有點牛等。
6. 最重要的是:確認并驗證正確的商業模式
在快速驗證市場的過程中,市場一直處于滯后階段,談業務、找合作;雖然我也加入到了市場,但我更多的精力需要花在產品的維護上面。
很多商業模式上的策略并不是被驗證失敗,而是得到尚未驗證,這也是項目流產的關鍵原因之一。
七、寫在最后
這個產品的生命周期的故事和總結,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對我而言寫出來也是一種釋放。
是的,我把一家投資千萬的公司玩倒閉了。
最后我想感謝很多人。
感謝我的老板,感謝他的信任,能夠負責這個項目的產品管理;感謝我的導師、朋友,當我遇到困境,能夠給予幫助和建議;感謝兩年來曾經并肩作戰的同事們,雖然有去有來,但也難忘每個互懟的技術評審會議。
我希望在結束這一段旅程后,能夠踏上結局美好的旅程。
(來源:“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作者 Iam產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