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240億包裹,阿里京東美團入場,即時配送成巨頭新戰場

中秋節,新潮的年輕人不想做飯,那就叫個外賣吧。30分鐘左右送上門,不用自己動手,熱度和鮮度還能保證,這才是度假的正確打開方式。
這些日常的行為習慣,構成了商業上動人的密碼。在外賣成風的市場下,“即時配送”成了搶手的蛋糕,成為物流體系里一個越來越重要的分支。
據艾媒咨詢最新報告《2018上半年中國即時配送市場監測報告》顯示,2018中國即時配送行業用戶規模達3.55億人。據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中國網民規模達7.72億。也就是說,超過一半的中國網民在使用即時配送。
9月4日,即時物流行業展開了一場“華山論劍”,蜂鳥即配、美團配送、達達-京東到家、閃送、點我達等頭部企業紛紛秀出自己的肌肉。
在經歷了外賣時期的燒錢大戰之后,即時物流行業伴隨著新零售和本地生活蓬勃發展,預估到2020年將達到240億的包裹量。
有人說,即時物流企業最好的歸宿是“嫁入豪門”,最高的天花板也便是巨頭戰略的一個拼圖。但市場蛋糕足夠巨大,容得下每一個不同模式的玩家。
阿里京東美團已經入場,“即時物流”行業,會是下一個“網約車大戰”?
起源于外賣,燒錢存活
即時物流的概念由點我達的創始人趙劍鋒提出,通常指的是通過全局調度實時匹配需求和運力。
即時物流,是將即時生產和即時物流綜合考慮,形成一個決策系統來提高企業的經營效率。即時物流是just-in-time思想應用到互聯網時代O2O領域的物流業態表現形式,同城表現為同城1-5公里配送,時間范圍0.5小時到4小時之間。
外賣是即時物流最早的形態。2014年開始,餐飲外賣開始進入普通人的生活,與之俱來的是即時配送的需求。1個小時送到,隨時能夠查看實時位置,即時配送一開始就帶著數字化的基因。
回到當時,三大外賣平臺為了搶占市場,補貼是最重要的方式,其中之一就是補貼配送的成本。
用戶尤能記得那個配送費免費的時代。2015年,無論是餓了么還是美團,訂餐基本上不需要支付配送費。
同一年,第三方即時配送平臺“點我吧”成立(后更名為點我達),起初基于商家資源和服務積累,上線4個月,訂單量單日就突破35萬單。
但三大外賣平臺很快推出自己的物流配送體系,餓了么自主研發調度系統,推出蜂鳥配送,美團外賣推出美團專送,百度外賣也推出了百度騎士。
為搶占市場,三大平臺燒錢培養自己的物流體系,成本6-7元的訂單只收2元配送費。點我達這樣的獨立方也只能燒錢陪跑,創始人趙劍鋒說,“2015年10月、11月,每天都要虧損百萬以上。”
另一個類似的第三方配送公司“風先生”也經歷了這種互相廝殺的重傷,2015年公司直接從上萬人瘦身到上百人。
獨立的第三方即時物流公司由于沒有入口,缺乏天然的流量,存活尤為艱難,“嫁入豪門”或是最好的辦法,既能保證資金充足、還有天然的流量支撐。
2015年9月,點我吧獲得由口碑網絡領投、創新工場跟投的數億人民幣的C輪融資。獲得C輪融資后,點我吧開始發展即時眾包物流平臺——點我達。2016年7月,又獲得阿里巴巴近10億元的戰略入股,餓了么也參與投資。2018年,菜鳥以2.9億美元入股點我達,成為控股股東。
而“風先生”最后一筆融資停留在2018年1月,如今已沒有更多聲音。
外賣催生了即時物流,但外賣終究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在這些即時配送的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新的場景和需求便開始催生。
新零售刺激
蜂鳥即配外賣之外送起了鮮花、水果、藥品;美團配送的騎手也從餐館走向了超市、生鮮店……換句話說,為外賣而建的即時物流團隊已經有了能力溢出,同時也在尋求新的增長。
作為末端的即時物流與上游的商流分不開,過去兩年,新零售和本地生活興起,線上線下一體化為即時物流帶來了新的增量。
蜂鳥即配的副總裁劉歆楊提到,如今即時物流已經成為新零售和本地生活的基礎設施,對于那些想要線上化的實體店來說,即時物流能幫他們觸達更多的用戶。換個角度,因為新零售的需求,即時物流也多了更多的客戶。
從新零售和本地生活的角度來看,即時物流解決的是B2C的問題。這個模式的代表者有蜂鳥即配、美團配送以及達達-京東到家。
即時配送的另一個重要場景是零散的C端需求。想要同城寄個快件,給心愛的人送束花,排隊買個網紅奶茶等,這一類的即時配送其實購買的是時間。
國泰君安總經理鄭武解釋,每個人的教育和收入的不同,這種差距產生了時間價值的不同,這種時間價值的不同通過即時物流等方式正在更多地進行交易。
在C端用戶已經形成一定心智的包括閃送、UU跑腿等。他們一開始就是從同城速遞起價,多年經營在用戶中收獲了不錯的口碑。而且與其他搶單模式相比,他們采取的是專人專送,在體驗上也有一定優勢。
今年7月,艾媒咨詢發布《2019即時物流行業研究報告》,報告顯示2018年即時物流訂單量達到134.4億單,預計今年達到184.9億單,規模突破1312億元。此外,即時物流非餐的配送比例持續擴大,未來的市場潛力巨大。
在千億級別的市場前景下,無論是B2C還是C2C,未來互相侵入領地勢必成為常態,混戰也將繼續。
即時物流的天花板
即時物流從外賣伊始,三大外賣平臺的占據了市場絕大多數的份額。
據艾媒咨詢數據,2018年第二季度中國即時配送平臺訂單量市場份額,位列第一的蜂鳥配送,占比29.7%;第二名新達達占比25.1%,第三名美團外賣配送占比23.5%。獨立第三方的閃送則排名第五。
隨著即時物流市場的潛力顯現,傳統物流企業也加入這個賽道。
2017年,圓通推出計時達;2018年4月,韻達推出云遞配;2018年6月,順豐去年也推出同城急送;全峰快遞與宅急送則分別推出“即時配”與“O2O閃送”業務等。
因此,目前的即時物流企業大致可以劃分為三類,其一為以餓了么蜂鳥、美團、達達-京東到家為代表的外賣平臺;其二為“三通一達”、順豐所代表的電商及傳統物流企業;其三為點我達、UU跑腿、閃送等專業即時物流平臺。
2018年,即時物流掀起了融資熱潮。
7月11日,點我達被菜鳥以2.9億元戰略控股;8月6日,UU跑腿獲得2億元B輪戰略投資;8月9日,達達-京東到家獲得了沃爾瑪和京東5億美金資金;8月28日,閃送完成了6000萬美元D1輪融資。
資本助推的背后是巨頭的割據。點我達進一步成為阿里戰略的一環,達達-京東到家則為京東的無界零售提供即時物流的支持。
點我達CMO楊璐告訴「電商在線」,融入阿里不僅能夠獲得數據和技術的支持,也會有一些包括餓了么、淘鮮達等體系內的天然流量,但另一方面也意味著,企業的天花板也已經提前設定,不可能成為獨角獸類型的企業。
這也是蜂鳥即配、美團配送以及達達-京東到家這一類型企業的共同點,一方面有巨頭引流不愁沒有生意,另一方面也天然地具有依附性,無法獨立成長。
但對于閃送和UU跑腿來說,憂患同樣存在。一方面是競爭對手太多太強大;另一方面從C端起價的閃送,目前的業務模式和收入仍然較為單一,和B端商戶比起來,這個錢賺得非常不容易。
(來源:微信公眾號:電商在線 作者: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