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狗上行,投資下行

2000億的寵物經濟市場,從數字上看起來是個規模很大的生意,但投資人卻對此很憂愁:投什么?
近年來,隨著消費升級以及“孤獨生意”的崛起,人們愿意花在寵物身上的錢越來越多。相對應的寵物經濟也到了一定規模。由狗民網和鈴鐺寵物聯合發布的《2019年中國寵物行業白皮書》稱,2019年中國城鎮寵物(犬貓)消費市場同比增長18.5%,達到了2024億元。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也顯示,寵物消費潛力全面釋放,預計2023年寵物市場規模超過4000億元。
按照此前咨詢公司Frost&Sullivan監測的數據,中國養寵物群體接近1億人,如果未來四年里沒有增加人數的話,每人在寵物身上一年的支出將從2000元提升至4000元。
今年“雙11”,寵物經濟消費尤為凸顯。在天貓的一張宣傳圖片中,今年雙十一貓主糧超過了嬰幼兒牛奶粉,排在了最受歡迎的進口商品第一名。且在最受歡迎的前五大品牌中,兩個是貓糧品牌。
來源:阿里巴巴提供
但熱鬧的寵物經濟背后,當下可能還不是一個好的投資生意。
“不好找下手(投資)的點。”多位投資人告訴投中網。投中網不完全了梳理寵物經濟的細分領域:食品、醫療、用品、線下服務、電商、培育等。
一位投資人表示,目前寵物食品能看到投資機會,至于醫療等其他“都不太好說”。他解釋稱,用品覆蓋率沒有想象中高,線下的服務類靠多開店才能做大,而且雜亂,至于垂直電商已經到了謹慎的階段。該投資人所在公司投資了當下電商平臺銷售比較火的國產寵物食品和日用品品牌瘋狂小狗。
“(但)今年雙11有個現象,收割流量的都是大品牌。”上述告訴投資網。
寵物食品有投資機會,但僅瑪氏一家占了76%的市場份額
天貓、京東公布的雙11寵物銷售數據中,貓或者狗的食品品牌主要為皇家、Petcurean GO!、Orijen(渴望)、伯納天純、比瑞吉和麥富迪。其中皇家分別為兩家電商平臺的品牌銷售冠軍,同時也是銷量最高的店鋪。
鈦媒體今年7月援引淘寶寵物行業負責人遠霽數據稱,在淘寶平臺上外資頭部品牌的銷量達中高端市場的90%,寵物主會更青睞于外資品牌。
前述六個品牌中,其中國內外品牌各種一半,但它們均在在寵物食品中已有一定“歷史”,最“年輕的”品牌伯納天純(隸屬上海依蘊寵物)也賣了十年。而賣得最好的皇家則是成立最早的公司,1967年在法國成立,2001年又賣給了瑪氏食品。兩家來自加拿大的品牌Petcurean GO 和Orijen均在1999年成立,比瑞吉(隸屬上海比瑞吉)創辦于2002年,另一家國產品牌麥富迪(隸屬山東乖寶集團)則在2006年成立。
這些公司,從目前披露的信息來看,很少需要外部投資。最接近融資的是在兩年前,麥富迪隸屬的山東乖寶集團2017年2月接受了KKR的戰略投資,計劃加大出海計劃,強化國際競爭力。
至于新秀企業數量和投融資交易頻次,似乎也不如互聯網科技領域。投中CVsource數據顯示,2000年至今,在寵物領域中共有404家企業,2015年開始的確出現較多新秀企業,但隨后略有減少。
對比來看,共享單車2000年至今共出現547家企業,2015年至2018年4年間交易頻次最高,分別為89次、96次、99次和89次。而寵物經濟領域也是在2015年開始火熱,不過,共享單車交易頻次則相對較少,同樣在2015年至2018年,該領域交易次數為79、53、53和71。
交易金額方面,寵物經濟的總規模保持在100億元以下。其中,2018年達到最高規模,即56家企業進行的71次投融資交易達80.6億元。而共享單車的融資規模則在2017年達到最大規模887.3億元,雖然,這個數字在2018年下降近一半,但仍達到448.2億元。從融資規模來看,寵物經濟遠低于共享單車。
按每次平均交易規模來看,寵物經濟也是2018年達到最高額度,從2017年的4490萬元提高到1.14億元,但截至今年11月又下降到7378萬元。而共享單車方面的每次平均交易規模,2017年達8.9億元,2018年則為5.03億元,截至今年11月為2.83億元。
2000年至今共有404家“寵物經濟”相關企業
2018年56家企業進行的71次投融資,平均每次交易1.14億元
成立于2015年的寵物用品公司PIDAN,其創始人兼CEO馬文飛在2018年時公開表示,寵物經濟市場規模大,但整體市場被國外品牌壟斷。
當下寵物經濟模式在中國繞不開對標或效仿歐美——寵物經濟產值占全球60%,已經形成了最早一批有國際影響力的寵物企業。馬文飛指出,當前中國自主品牌仍處于成長孵化狀態,且它們多采用OEM (原始設備生產商)/ODM(原始設計制造商)模式,總體利潤率偏低。
2017年上市在A股上市的佩蒂股份,自稱為國內寵物經濟第一股。2019年前三季度凈利潤下滑接近70%,毛利率同比降低8.4個百分點,至25.6%,為2015年至今最低毛利率。鈦媒體援引一些投資人認為,佩蒂股份毛利率下跌主要是因為原材料成本上升、管理費用居高不下、品牌溢價能力有待提升。
“寵物經濟市場很大,但現在太分散。(國產)新品牌的集中度(還)沒起來。”前述投資人告訴投中網。青銅資本援引英國歐睿信息咨詢的數據也顯示,僅寵物食品市場,瑪氏一家公司占市場份額就高達76.4%,國產品牌競爭力明顯不足。
盡管如此,上述投資人仍然認為寵物食品是當前比較好投資的一個方向。梅花創投的創始人吳世春今年10月接受《證券時報》采訪時也表達了同樣的觀點,認為食品品牌有很大空間。
但吳世春認為最終能跑出的公司要求極高,需要同時具備產品研發、產品制造、品牌戰略、渠道等能力。“不同時具備這些能力,只做渠道,只做簡單的生產是無法成為獨角獸或者巨頭。”他說。
食品之外的市場,目前零散而雜亂
第一財經商業數據顯示,2018年寵物主糧、日用品、出行裝備等商品,占整體寵物消費的超七成比例。線上為寵物主提供了便捷的購買渠道,線下的醫療、養護等服務仍為寵物經濟主要組成部分。
僅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 74%的線下寵物門店屬于綜合型寵物店,其次為醫院。
但這兩個領域對投資人來說,可能也是“難題”。
一位位于廣東中山的天使投資人告訴投中網,三年前他開始關注了寵物經濟的賽道。原因是他發現身邊人越來越愿意為寵物花錢,比如動輒上千或上萬的醫療費用。在廣東這座二線城市中,這樣的消費水平讓他特別注意到了這個領域。
但觀望三年依然沒有出手。他看中的是線下服務,即包含基礎醫療、養護以及寵物周邊在內的寵物店。按他期望,寵物店要能夠快速規模化發展,至少從中山出發,擴展到珠三角。但很難,帳算不過來。前期需要醫療技術人員投入,穩定團隊成本已經占據最大的支出。“利潤僅剩一成左右。”他說。
另一位投資人則認為,若是線下一家400平米左右的寵物店利潤能達到這個數算非常不錯。但這種數據難以“復制”。他認為線下的服務類靠多開店才能做大,但當下線下寵物店市場非常零散。
就像幾年前零售業中的“夫妻店”一樣,線下的寵物店大多數都以個體經營為主,難以標準化或統一。這個難題還在于,線下這類門店已有自成體系的加盟商,他們把控著主要的寵物食品、用品等進貨渠道,同時也控制著利潤空間。
“相應的管理體系很混亂。”一位在廣州加盟袖虎寵物店的店主告訴投中網。他表示加盟商,供應系統難用,倉儲和物流被動,而且利潤空間被壓縮得厲害。目前他與他的合伙人希望通過自建線上渠道,逐步擺脫加盟商對進貨渠道的控制。
至于寵物醫院方面,投資人要進入就更難了。投中網曾與與一位FA投資人交流,他發現在投資人意識到寵物經濟興起時,僅醫療領域去調研,市場已經足夠成熟:要么已然處于“壟斷狀態”,要么與寵物店布局情況相似,個體經營居多,散而亂。
由鈴鐺寵物、狗民網聯合東西部小動物臨床獸醫師大會發布的《2019中國寵物醫院發展報告》顯示,截止2019年4月,中國寵物醫院數量超過1.5萬家,其中非連鎖醫院占比近90%。而連鎖醫院多數分布在中心城區,非中心城區則以非連鎖醫院居多。
投中網根據大眾點評收錄的寵物醫院數量,不完全統計了北京市朝陽、西城、海淀、東城和石景山等5個區的254家寵物醫院。結果顯示,這5個地區的寵物醫院主要以連鎖性為主,其中芭比堂、寵愛國際和美聯眾合,這三家連鎖經營的品牌已占據了整體的30%。
投資寵物醫院可能不是一門好生意的原因,也在于醫療產品上。青銅資本的報告指出,在醫療領域,國內寵物醫院擴張速度明顯,但對國外醫療產品的依賴度很大,寵物疫苗、獸藥、診斷等進口產品市場占有量將近90%。這對投資人來說,帳更難計算了。
另一方面,寵物在當代意義非凡,被賦予極大的情感因素使得他們有更大的重視程度。而且,隨著消費進一步升級以及“孤獨生意”的擴大,寵物經濟變得越來越特殊。
不過,吳世春認為它的非標準特性,或許會成為一種機會。在那篇報道中他認為當下階段寵物店和醫院等在各自的模塊里運營效能都不高。“所以誰能在未來這個將這幾個鏈條串聯起來,并能合理增加各模塊之間的配合從而提升效能,誰就有做產業升級的機會。”
但這容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