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分鐘3萬枚!拼多多農貨節上爆賣獼猴桃

聯商網消息:“我一個月能拿到2100元左右,負責管理200多畝獼猴桃園”,54歲的老龍抹了把汗,跟十幾位六盤水本地農民一起采摘剛剛成熟的紅心獼猴桃。他們眼中的“國民蜜果”,8月21日零點在拼多多“農貨節”上線開搶,7分鐘賣出超過3萬枚,9小時22分30萬枚即售罄,剛下樹的獼猴桃第一時間發往全國各地。
六盤水又稱“涼都”,位于云貴高原烏蒙山腹地,珠江和長江水系的分水嶺所在,是全國唯一一個以氣候命名的城市。涼都六盤水晝夜溫差大、低維度高海拔、氣候土壤等自然條件都非常適合獼猴桃生長,有“中國野生獼猴桃之鄉”的美譽。
“他們的紅心獼猴桃味道非常好,今年是大規模收果的第一年,亟需打響品牌。為了讓消費者快速感知,我們對每一枚果子都進行了高額補貼”,拼多多農貨節負責人介紹,農貨小分隊曾多次深入六盤水獼猴桃產區田間地頭,調研產品品質,協同商家做好發貨準備,“本次大促直連全國500個農產區,平臺正發揮大市場與調節器功能,推動各種藏在深山的優質農貨被全國更多消費者品嘗”。
“三變”改革催生新農業,“涼都”種出國民蜜果
老龍生于1965年,2014年就把自家的土地,流轉給了六盤水市農業投資開發有限責任公司。該公司作為市屬國有獨資平臺公司,聯合當地十幾家成規模獼猴桃種植基地的民企入股,共同成立六盤水涼都獼猴桃產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獼猴桃公司”)。當地農民把土地流轉給公司后,可到果園工作,獲得“土地租金+工資+分紅”三份收入。
老龍就是土地流轉后,到公司負責田間片區管理的本地農民。200多畝地,日常技術管理就是他一個人。“每天基本都要走一遍,要看看哪里的枝條長長了,要扶苗、綁枝,多余的要剪掉,以免跟留下來的搶養分。”老龍憨笑著,扭頭看看站在一邊也同樣樂呵呵的老婆,話語間,有種心滿意足的味道。
2萬多棵獼猴桃果樹,并沒有完全連在一起,看完一片山坡上的,老龍得騎摩托看山坡下的。“好在路通了”,六枝龍河鎮紅心獼猴桃基地負責人杜小江說。
近年來,在政府推動的“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三變改革里,道路等基礎設施得到了極大提升。六盤水曾是“煤都”,盛產煤炭等資源,前些年開始做產業結構調整,發展高原山地特色農業。六盤水的“三變”改革經驗,曾連續三年寫入中央一號文件。這次農貨節,全國政協委員、六盤水淤泥鄉巖博村黨委書記余留芬在拼多多上推介的“涼都三寶”,獼猴桃、刺梨和茶葉,都是高原山地特色農業的代表。
杜小江負責6000畝獼猴桃園的總體管理,手下十幾個工區長分片負責。2014年項目落地時,他還是工區長,老龍是他的合作伙伴。平整土地、做基礎設施時,老龍負責管理挖掘機。
“獼猴桃成熟期,每天晚上我們都要有人巡園。”杜小江說。生于1986年的杜小江是六盤水市水城縣營盤鄉人,彝族,畢業于六盤水師范學院體育專業。由于有知識,踏實肯干,村里人想要他回去做村主任,但他不想回去。“每一株苗都是自己親手種下去的,舍不得走”。
杜小江管理的十幾個工區長是公司正式員工,公司會給每個工區長配一名農技管理人員,老龍就是其中一位。這個人必須懂技術,懂一點管理,關鍵還要能對周邊的人非常熟悉,人緣也要好。
老龍這個環節,是生產效率最核心的要素之一,杜小江說。
每個月,老龍會收到杜小江給他的獼猴桃園管理任務。清閑一點時,他就一個人做完。忙了,要授粉、摘果,老龍需要組織當地農戶尤其是貧困戶參與完成,公司按天付酬勞,老龍要保證每個人都能把活干好。
管理員這個職位,要求不低。每天要做什么,什么標準,怎么保證質量,要多少人工,怎么跟機械配合,心里都要有一本清清楚楚的帳。如果發現病蟲害,要及時告訴杜小江,由他匯同專門的技術人員擬定方案,老龍組織實施。“我上過五年級,數學不好,不過很愛學習,字不會忘掉。”老龍嘿嘿地笑。
他沒吹半點牛皮。自己家高高的石頭墻,就是他自己砌起來的。“我能建造整個的石頭房子”,他頗為自豪。
如今,老龍把才能和精力都放在了照料“國民蜜果”上。
通路通市場:從只夠糊口到年入4萬,多家都出了大學生
2014年以前,老龍在農閑時也打零工,“一天最多20元”,他老婆也曾打零工,報酬更低。2014年以來,他在公司拿固定工資,一個月合計有2100元。“他老婆是按天的,在今年回家帶孫子前,一年也能掙個20000多,兩個人合計能掙四萬多。”杜小江給他算帳,現在條件好了,孩子也已工作,老龍有時也說不想一年四季下地,“我就勸他繼續干”。
說不干,老龍也就是跟杜小江說笑而已。他家是剛摘帽沒多久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曾經的貧窮,刻骨銘心。
老龍有兄弟7人,一個幺妹,他是老四,老五是跟他長得幾乎一模一樣的雙胞胎弟弟,“條件不好,造孽得很”。在杜小江沒來時,老龍在自家幾畝薄田里種玉米和稻谷。玉米種在遠距離的山坡旱地,“一天只能背兩三趟,惱火得很”。水稻一年就2000多斤,打成米,能有一千五六百斤,除了自己一家人吃掉的,也就還能賣個六七百斤,每斤賣兩塊多,能剩個一千多元,買點鹽巴、調味品,“就是糊口,以前確實苦。”老龍嘆口氣。
2014年前,車進不來,1元的磚,要花3元才能背進來。這里的村民建房子,只能用石頭。老龍講了個真實的故事:以前沒路,有個親戚過來,走田埂滾下田里去了,她開玩笑說,你這個鬼地方,我再也不來了。“沒路的時候,有的人真的連媳婦都娶不到。”杜小江說。
一直到2014年,當地大規模發展紅心獼猴桃產業,才修了四通八達的水泥路,解決“最后一公里”的交通問題。
地是農民的命根子。近幾年來,六盤水大力發展紅心獼猴桃產業,帶動全市農民共流轉超過20萬畝土地。老龍這邊的村民很支持,公司來了,路就通了。
老龍是最早把土地流轉給公司的一批人。底價700元每畝,一年增加20元,今年是第四年,每畝給到了780元。“以前,這里的小孩上高中也沒錢,這幾年,很多家都有大學生。”老龍說。他兒子也已從凱里師范學院畢業,在水城做老師。兒媳是附近人,跟老龍的兒子一個學校畢業,又分到一起教書。
兒子買房,老龍出了10萬首付。“以前種地,我一輩子也種不到這些錢。”老龍說著,他老婆在一邊頻頻點頭。
六盤水的紅心獼猴桃8月中下旬才開始成熟。“獼猴桃最后一個月左右是轉糖期,外面看大小是一樣的,但這是品質形成的關鍵期”,杜小江說。他們杜絕為了搶市場而提早采摘,“我們是統一品種,統一標準,要用五年左右的時間做中國獼猴桃第一品牌,背后關系到大量老百姓的生計,絕對不能把產業弄壞了”,我們這里是“國家級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他很理解公司的要求。
老龍知道果子要賣出去有利潤了才有“分紅”,但他并不擔心這件事,公司有專業團隊開拓全國市場,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模式積極探路。這幾天,老龍正忙著組織自己的親戚和村民們,采摘成熟的果子。這一季紅心獼猴桃采摘后,等著他的,是冬剪修枝、綁枝條、施冬肥,搞冬灌、抹芽、授粉、套袋、除草、夏剪……又一個充滿希望的四季輪回。
烏蒙磅礴走泥丸,山還是這些山,人還是這些人,但老龍知道,自己親手細心料理的果子,正通過拼多多等渠道賣向全國消費者,自家的土地、自己的勞動,都正變得金貴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