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拆京東

京東物流正式開啟港股IPO征程之后,京東集團分拆上市大計,已經打出的牌就包括京東健康、京東數科和京東物流三張。
再加上已經獨立的京東工業品,成長中的京東產發、境外業務、京東云等,這似乎已經成為一場劉強東主導的無限戰爭。
京東分拆上市的姿勢并不優美,概念化包裝推向資本市場后,子公司業務獨立性差,關聯交易普遍而高企。不過,這似乎一點也沒有影響到估值,京東健康上市兩個月,股價翻倍。
京東這幾年并不好過,集團雖然終于實現盈利,但前有阿里巴巴壓制,后有拼多多追趕,保住電商“老二”的位子,越來越難。靈魂人物劉強東前兩年個人聲譽極大受損,不得不退居幕后。去年兩大子公司掌舵人更迭,說明他對兄弟們的工作,并不滿意。
赴港二次上市之后,京東集團市值一路飆升,昨日收盤達到1.16萬億港元,但與競爭對手拼多多、阿里巴巴,以及騰訊、美團等,仍然存在較大差距。難道應對方法只剩下不停分拆?
分拆
2018年爆發的“明尼蘇達事件”是劉強東個人聲譽的滑鐵盧。
但是,很多人應該記得,在那之前的一段時間,他的聲望達到頂點。
那時候,拼多多還處在創業初期,美團仍然在試探邊界,京東作為僅次于BAT的第四大互聯網巨頭,市值在2018年初達到當時的高點,劉強東開始頻頻進入各大富豪榜第一梯隊,各種象征資本如紙片般飛來。
欲壑難平,一個京東顯然不夠,那時候,京東已經開始著手以京東商城這艘航母為核心,打造超級艦隊。
作為一家電商平臺,京東從2007年開始自建物流,這在后期逐漸成為其核心競爭力之一。
2017年,物流團隊獨立,京東物流2018年完成A輪融資,2021年2月正式開始沖擊港股上市。
同樣是在2017年,京東旗下金融業務獨立并完成A輪融資,成立京東金融。
2018年,該公司更名為京東數科,又在2021年1月更名為京東科技。
更名背后,乃是早期靠放貸起家的京東金融業務,在“螞蟻金服事件”的敲打下,決心去金融化。
京東物流和京東科技起大早趕晚集,運氣大不如自己的小兄弟京東健康。
這家以藥品在線零售為核心業務的公司,2019年才開始獨立運營,2020年就順利登陸港交所主板。
這三個已經明確的分拆上市案例之外,已經獨立運營、行業內傳出分拆上市傳言的還包括京東工業品,這個公司主營工業品一站式采購。
另外,京東旗下值得分拆的業務還包括核心業務零售,以及京東產發、境外電商業務、京東云與AI等。
京東謀劃已久,這也并非簡單的分拆,而是給旗下各業務進行了一番精心的包裝,京東物流瞄準供應鏈服務,京東科技去金融化,京東健康定位為在線醫療健康平臺。反正在各大咨詢公司的“策劃”下,它們都能成為各個細分行業的老大。
盛宴
近幾年,此前一向高調的劉強東如隱身一般,京東的業務負責人變成了徐雷,劉強東之前的助理張雱,則成了他的代理人。
于是,我們沒能聽到劉強東關于京東分拆上市的妙語連珠,京東官方也未對外回應相關質疑。
京東集團前高級副總裁蕢鶯春在社交媒體上表示,“物流是京東的核心業務,正如游戲之于網易、微信之于騰訊”,因此不應該拆;同時她也表示,“既然木已成舟,拆了省的以后被反壟斷”。
不過,就算是反壟斷,京東也并不是首當其沖,大可不必過于關注這一點。
雖然劉強東逐漸走向幕后,但京東仍然是按照當初的既定方針在發展。通過京東商城這個核心,在各個行業內復制京東的商業成功,仍然是分拆的首要目標。
京東物流的核心仍然是物流業務,但目標是超越傳統的物流業務,成為供應鏈服務商;京東健康九成業務靠在線賣藥,但以此為基礎打造在線健康服務平臺,還是大有可為。
分拆上市,可以建立獨立的融資渠道,對于上述目標的達成,也算是有所助益。
京東物流A輪融資35億美元,京東金融兩輪融了幾百億,京東健康A輪、B輪、IPO融資數十億美元,這些子彈對于盈利情況并不突出的京東系而言,意義重大。
更重要的,還是分拆上市對整體市值的推動。每一次京東系公司分拆上市有所進展,母公司京東集團都要迎來一波上漲。
已經上市的京東健康,最新市值為4617.33億港元。等待上市的京東物流和京東科技,一個估值400億美元,一個估計達到2000億元。根據京東健康上市以來的股價走勢來說,后期這些數字還都只是一個起點。
子公司與母公司形成估值聯動,分拆上市,最終都要反映到控股股東京東集團的市值上來,劉強東無疑還是最大的受益者。分享這一連串資本盛宴的還包括騰訊、紅杉中國、高瓴資本等老朋友。
警惕
大如騰訊和阿里,旗下投資甚至控股的公司多如牛毛,但也很少使用分拆這一招。微信獨立的可能性,隔幾年總要討論一次,但從來沒有付諸實施。螞蟻集團其實算不上分拆,這只是一段馬云事關誠信與利益的往事。
美團孵化了貓眼,但這壓根就不算分拆,如果沒有后來的大股東光線傳媒,沒有內容能力的貓眼,永遠只能幫電影院賣票。這是一段互聯網與實體產業聯合的佳話。
網易算是互聯網大廠真正開展過分拆上市的一家,但是,有道自己本身也是平臺,獨立發展后,與網易的關聯性已經不大。
像京東這樣大規模分拆上市的互聯網巨頭,幾乎僅此一家。
大公司分拆的好處自然不用多說,從投資的角度來說,可以增加投資者通過優質標的獲益的機會。
值得警惕的是,那些為了拆分而進行的強行拆分。
評價標準中最核心的一點,就是業務獨立性。
京東的這一輪拆分,其實就存在這樣的問題。
京東集團、京東物流,京東科技、京東健康,甚至還包括京東系的達達集團、愛回收等,之間存在廣泛而大量的關聯交易。
以京東物流為例,該公司2019年來自京東系關聯方的營業收入為308.34億元,占營業收入的6成以上,同期,公司向京東系的采購金額達到28.91億元。
而且,關聯交易不會因為這些公司獨立發展而減少,反而會因為京東系的整體壯大而擴大。京東物流為京東集團提供服務,預計2021年-2023年將分別產生營業收入536.4億元、710.2億元、938億元。
關聯交易的潛在風險,一直是A股市場的警惕重點之一。所以,準備來A股上市的只有京東科技了,京東集團、京東健康、京東物流都選擇了港股。
說實話,京東系的分拆,并不徹底。
京東科技,因為融資輪次多,也瞄準A股上市的緣故,股權結構相對健康。港股市場的京東健康和京東物流,母公司京東集團持股近八成,劉強東個人的投票權也接近八成。
難道分拆的意義只剩下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