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社交電商沒機會?

社交電商,不是一個新話題,上周末又和幾個機構聊起社交電商,但是我認為,很抱歉,雖然直播帶貨很火熱,新國貨也層出不窮,但作為社交電商業態沒機會了。
小打小鬧的品牌分銷渠道、還有上游的DTC云云,除了少量的品牌力創新項目,其他都不足以構成一個強大的護城河。為什么?
談論這些之前,我們首先要定義、區分清楚什么是社交電商,將要素進行逐一拆解,再去判斷其核心價值,不然太多語義含糊,討論不出所以然,或偏執一詞就是浪費時間。
完全意義上的的社交電商平臺是指 S2B2C供應鏈賦能的新工具和渠道,類似云集,直播電商供應鏈賦能的卡美啦等,還有指電商平臺。而上游品牌,嚴格意義不屬于社交電商。
每日優鮮這樣的公司不叫社交電商,是生鮮電商用了社交裂變營銷工具。愛庫存就是尾貨發現用KOL更輕,類似微商不用囤貨,一鍵代發,用了分銷工具。拼多多是兼具供應鏈新工具和社交手段的平臺。
有些人認為社交電商有兩大優勢:
1,社交電商在很大垂直品類有機會,做一個產品然后再擴品類。
2,社交電商是前置成本比傳統電商少,只需要有團隊運營和找KOL成本。
但對這兩點,我認為都很難。
第一,不僅社交電商單獨平臺沒機會,對于垂直品類也沒機會。第二,看上去前置成本少,但其實隱性成本更高。
為什么?
01
大家所理解的社交電商,通過KOL分銷,把KOL當成新渠道,這是不對的。
平臺責任是什么?選品、培養KOL、抽傭。
但是對于KOL,這里有明顯的矛盾點。
頭部KOL能帶動 60%的貨,頭部 KOL要求更多差價,這樣平臺抽傭就會被折價。同時中腰部的KOL,有意愿帶貨,卻做不到更多的價值和價格差異,所以價值不大。
02
再來看,純社交電商平臺?分為好幾種:
第一種,做自營供應鏈開店,如云集,S2B2C給他供應鏈整個賦能,賺線上招商和抽成的錢。
第二種,垂直品類結合社交電商玩法,這里面都是微商的重災區。大部分都是很LOW手法的品牌,可能賺錢但價值觀有問題。
而其中對于優質品牌,社交電商只會成為渠道之一。
所以不如去投KOL?投李佳琦、薇婭,對于品牌好多元KOL策略就可以了,好好做上游品牌才是王道。談不上什么社交電商。第三種,大平臺比如淘寶、拼多多、蘑菇街等。自己去用社交電商的一些手法去做營銷,這是屬于營銷手法。
所以,社交電商本質上是內容電商和社交分銷工具的結合。而現在,私域流量的更深層次的精益化運營工具,將加速各類品牌的下沉和裂變。
不僅是電商,還有在線知識付費,原理一樣,但知識付費沒有庫存壓貨和物流的壓力。
剖析來看,產品決策幾個要素:產品力、差異化。差異化有價格性價比,有渠道差異化。
論價格性價比:
像李佳琦這樣的超級IP,是通過攜流量而令品牌。而拼多多是通過攜供應鏈F2B達到性價比,供貨的品牌達到極致性價比是以犧牲了部分品質做工為代價的。里面還要分品類,服裝紡織、3C、水果生鮮的性價比手法都不一樣。
論渠道差異化:
小紅書、一條等自媒體電商等代表的內容電商,這里面每個內容想要往前再走一步,都巨難,繞不過原來的傳統電商問題。
所以拼多多這種大平臺直接用社交電商,這賽道就結束了。有些走到后期的社交電商環球捕手等,現在的位置都很尷尬。
剩下的,去庫存等,下面會說。
03去庫存+社交電商?
去庫存、去尾貨,的確對品牌方是有利的,產品便宜,適合下沉,可能尾貨要比三四線城市新品的皮乃至還要高。但對于下沉市場,去庫存平臺要成為一個獨立社交電商平臺,但這里面也有很多問題。
第一,去庫存做大到BC輪左右就停滯不前了。為什么?周轉率還是很慢,品牌力本身不夠。
第二,要做去庫存,下沉還是得去開大店,OUTLETS這樣的和商業地產合作。這樣就變成了傳統得重資產投資。回本很快,但不一定適合VC。
做尾貨庫存起家的唯品會,直到目前上市運營實屬優秀,但這個市場天花板有限,無法和大電商平臺媲美。
04社交電商+MCN經紀頭部IP?
李佳琦、薇婭等這樣的超級直播帶貨IP,背后是MCN經紀孵化公司+社交電商。
從生命周期上,和papi醬在IP屬性一樣,大家早就意識到了,要么把個人IP變成商業化運營體系,要么做更多商業延展,走入線下店,孵化直營品牌等。
不同的是,papi醬是一個IP崛起后孵化做PAPITUBE,李佳琦背后的美ONE是知道多矩陣KOL走不通,果斷止損,開始專心李佳琦超級IP+商業延展,進入時尚娛樂圈。不過,能否走出來問題很多。
另外,從銷售屬性天壤區別,papi醬類似本質還是媒體屬性,營收結構是廣告收入,李佳琦屬于直接帶貨,是品牌方最喜歡的品效合一。
上周李佳琦第一次線下路演后有過系統的闡述(從線上到線下供應鏈是兩個邏輯、就算可以,目前跑出來的國貨品牌和進口品牌本身還是有很大距離,研發和品牌力不是一朝一夕)。原文鏈接→《替李佳琦操碎的心都在這里 |一個頂流的商業進化之路》
大IP成為一個超級流量新渠道后,但號稱要做costco還真的不一樣了。COSTO的會員體系和供應鏈,是來源于超級SKU、有序選擇的用戶習慣,而這點和社交電商的那種多KOL渠道平臺預告型直播都不一樣。綜合來說,從生命周期,有很多方法可以去做深。但解剖每一點決策的因素,都很難做大。
05
最后,社交電商,社區團購,我認為目前來看都是補充生態。巨頭的生態擠壓之下,都很難出現一個獨立的社交電商平臺。
目前微信生態里的私域流量工具是非常好的,有很多能做深精益管理工具,但這類工具從投資屬性可能也很難獨大,市場分散不說,可復制性強。
總結:
我所說的社交電商沒機會,是認為只有#S2B2C供應鏈公司#,#F2B為本質結合全SKU的社交電商公司#,才能做出來(比如拼多多)。
大電商平臺用社交工具能做的社交電商才叫社交電商,社交電商之于大平臺是形容詞,是定語。一些項目想用社交工具作為商業模式本質的絕無可能。
好品牌投KOL是局部策略,不好的品牌走純微商模式沒有價值觀,而那些寄希望于做輕讓KOL帶貨的,都會被KOL挾持沒有核心價值和利潤空間。
當然,在5G基礎設施和AI算法成熟的迸發時候,我認為在家場景,會出現又一輪巨大的社交電商新模式。至少不是現在。
(來源:一百億研究所 作者:王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