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停的品駿快遞,迷失的唯品會

2019-11-27 墨羽 火箭財經
瀏覽

唯品會早已失去曾經中國第三大電子商務平臺的光環。靠著尾貨清倉模式起家,唯品會市值一度達到150億美金,排在阿里、京東之后。

但隨著新型電子商務平臺的興起,唯品會失去了過往的風光,如今市值80多億美元,較最高點已經跌去一半。

第三大電子商務平臺的沒落

粉色的logo,周杰倫的代言,憑借“一個做特賣的網站”,唯品會的注冊用戶達到了3.3億,其中8成用戶是女性。

龐大數量的注冊用戶,并不能掩飾唯品會用戶的離去。近六個季度以來,唯品會的季度活躍用戶一直在3000萬左右波動,增長停滯不前。實際上,從2016年開始,唯品會的年度活躍用戶增速明顯放緩。到2018年底,增速僅為5%。

阿里活躍用戶在上一個季度達到6.9億,京東為3.3億,電商新秀拼多多的用戶更是達到了5.6億。年度活躍用戶僅有6000萬的唯品會,早已被踢出了第一梯隊。

營收上唯品會的業績也不如人意。連續27個季度的盈利,并不能掩蓋營收的疲軟。和京東、拼多多一直以來嚴重虧損不同的是,唯品會自2012年上市以來一直處于盈利狀態。

對于互聯網公司來說,過早地盈利并不是好事。唯品會過于注重盈利,錯過了早期的增長窗口期。在過去的兩年中,唯品會的季度營收僅維持在200億左右波動,2018年全年GMV為1310億左右,不到阿里雙11單日GMV的一半。

放棄自建快遞保營收

自建快遞的高投入和高履約成本,成為其營收的負擔。在過去的兩年里,唯品會自建的品駿快遞履約費用居高不下,2019年第三季度達到22億元。

在第三季度開始選擇第三方快遞后,履約成本顯著下降到16億。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訂單量分別為1.5億和1.3億,履約成本分別為22億和16億,訂單量減少14%,履約成本降低27%,明顯降低。

唯品會自建快遞本是為了給消費者更強的體驗,結果適得其反。在2013年,快遞行業的基礎設施不夠完善,配送時間長,服務體驗差,尤其唯品會希望通過主打極速退換貨鼓勵消費者放心下單。

品駿快遞的效果并不明顯,投入也顯得雞肋。唯品會自建快遞投入了成本,但是對于快速發展的電子商務行業來說遠遠不夠。品駿快遞員工超3萬人,而京東披露的數據,京東物流的員工數達到13萬,其提供的配送體驗是唯品會遠不及的。

第三方快遞快速發展體驗也超過品駿快遞。在2013年,阿里菜鳥入局快遞行業,通過對第三方快遞公司的整合,對基礎設施的改造,對服務標準的優化,行業整體的效率和體驗有大幅的提升。

品駿快遞沒有劉強東大力出奇跡的魄力砸出個京東物流,也沒有跟上快遞整個行業的升級。很多用戶吐槽品駿快遞的配送速度慢,服務體驗差,因此更加不愿意到唯品會上購買商品。

訂單量少,履約成本高,快遞體驗差,這給唯品會造成了惡性循環。

品駿快遞的履約成本遠高于行業平均水平。2018年唯品會的營收為845.2億元,總訂單量為4.374億件,履約費用為74.9億,平均每件的履約成本為17元,履約費用率為8.9%。可以作為對比的是,2019年第三季度京東物流的履約費用率為6.5%。

高昂的履約費用率下,唯品會不得不關停品駿快遞,轉向第三方快遞。11月25日,唯品會發布公告稱,停止品駿快遞的運營,并委托順豐提供送貨服務。

唯品會艱難轉型

唯品會不乏轉型的動作,但始終難以突破。在轉型上,唯品會這幾年來進行了四個方向的嘗試,平臺化、精品化、社交化和線下化,幾乎沒有放過電子商務的每一個風口。

唯品會的平臺化嘗試在2013年到2014年。2013年開始,唯品會從特賣電商向平臺電商轉型,將品類擴展到美妝、3C數碼。2014年,唯品會以1.125億美元收購了樂蜂網75%的股權,成為樂蜂網的大股東,豐富化妝品類供應。

精品化的嘗試在2016年到2017年。隨著網易嚴選、小米有品的興起,唯品會將定位從“一家專門做特賣的網站”,升級為“全球精選,正品特賣”。此外,2017年底,唯品會甚至入局生鮮行業,推出品駿生活。

社交化的嘗試在2017年到2018年底。在2017年12月,騰訊和京東投資唯品會,分別持有唯品會7%和5.5%的股份。第二年的3月,唯品會接入到微信錢包入口,入駐九宮格,轉型社交電商。2018年8月,唯品會推出代購批發平臺——唯品倉APP。

2019年,唯品會開始了嘗試線下化。今年3月,唯品會開始大量開設線下門店,將線上特賣模式延伸到線下,甚至出現了線下比線上便宜的現象,希望從線下獲取流量。7月10日,唯品會以29億元收購杉杉商業,后者的資產就包括在運營的5個奧特萊斯廣場。

多次轉型的唯品會,新業務沒有發展起來,整體的營收也沒有大的提升,反而老業務定位逐漸地模糊。唯品會轉型的問題在于,當流量增長遇到瓶頸后,靠特賣吸引到的用戶在流失,定位的不斷變化,又失去了在用戶心中固有的印象。

互聯網流量從2013年開始逐漸變貴,每一個風口都需要大量的投入。唯品會在每一個行業淺嘗輒止,既不敢大力出奇跡,又失去了自己原有的優勢。

2018年7月,兜兜轉轉了一圈的唯品會宣布,重回特賣定位,又回到了原點。

(來源:火箭財經 作者:方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