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億用戶淘二手,“騙子”能否毀掉這個市場?

國內二手交易市場還遠未達到剛需的階段,沒有良好的信任體系加持,二手電商平臺前期引來再大的流量,最后也未必能有相應的現金“流量”。
為了“能省一點是一點”,月入一萬多的吳靜習慣在瀏覽一手電商平臺后,去二手平臺“淘貨”。對她來說,“更便宜的全新品”是不時而來的驚喜。
她也是一名二手商品賣家。由于職業的原因,她購書頻率很高。有些書看完不再利用、又占空間,二手交易平臺就成了她“消化”閑置書的極佳場所。
在一家公關公司工作的韓含熱衷于購買“網紅”店衣服。在“秒搶”失利后她并不會完全心冷,而是鉆進二手平臺“撿漏”。總有比她手快的人在搶到衣服后,因為各種原因又全新轉賣出去。
因多次搬家而心有余悸的張維深知在大城市“居大不易”,養成了不亂買、不囤貨的消費習慣。但每逢搬家,還是會有搬不走或圖省事而割愛的物件。賣廢品心有不甘,“掛”二手平臺就成了她熟悉的常規動作。
隨著今年“雙十一”的消費狂歡漸入尾聲,馬帥在雙十一的斐然“戰績”,轉眼卻成了需要抓緊出讓的多余貨物。“不該買的買了、該買的買了太多”,二手平臺上像他這樣“回血”的賣家大有人在。
經濟節約、商品“撿漏”、解決囤貨、閑置換錢……上述四位年輕人的訴求,或許是許多選擇二手交易年輕人需求的縮影。
今年6月網經社發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二手閑置市場規模已超過7000億元,2014-2018年復合增速達到40%以上。預計到2020年,國內二手市場將達到萬億規模。
從二手交易參與者年齡上看,年輕人占比較高。極光大數據對從2017年7月到2018年7月期間的二手電商平臺進行調查。其中,3.4%的二手電商app用戶年齡在25歲及以下,26-35歲用戶的占比最高,達到48.7%。在過去一年,35歲以下用戶在二手電商app中的占比始終維持在9成以上。
這批新消費主力人群的閑置出讓、淘買二手需求,正支撐起一個萬億級的市場。
兩億用戶淘二手
說到二手交易,不得不提到鄰國日本。“古著”,是日本人對二手貨的稱呼。進入第四消費時代的日本民眾熱衷購買二手貨取代購買全新品。逛古著店更是年輕人們標榜的時尚行為。
在美國,舊貨市場高度發達,很多人都喜歡去二手商店和慈善商店“淘”衣服、家具和生活用品。青山資本的一項數據顯示,截止到2017年底,美國的二手交易市場規模已經達到約2萬億人民幣,日本(不含二手車)規模在1300億左右。
日本、美國的“二手交易”經濟興起較早,文化土壤豐厚,“國民性”特征突出。
相比之下,盡管二手交易現象在中國一直存在,但二手交易文化似乎一直未成主流氣候。2005年,58同城、趕集網等分類信息網相繼成立,二手交易服務也包含其中。但直到這幾年,這樣不溫不火的狀態在線上二手交易模式興起后有所轉變。
大批年輕人前后腳涌進閑魚、轉轉等二手電商平臺,交易內容從電子產品、服裝、圖書、文玩等生活閑置物品,涵蓋到代購、代訂等各類技能、服務等,爆紅的盲盒和球鞋也為二手市場推波助瀾……不斷增加的品類內容在擴大著二手市場的邊界。與此同時,“毒”、只二、多抓魚、紅布林等垂直細分的二手平臺也受到資本青睞。
今年3月,轉轉發布的白皮書顯示,2018年轉轉平臺總用戶數已超過2億,App和小程序的月活用戶數突破5000萬。另一家頭部二手電商玩家閑魚的總經理諶偉業今年5月透露,閑魚用戶累計發布的寶貝數量已超過14億件,超過2億的用戶參與交易。
國內二手電商交易走熱,是多種因素作用的結果。在多年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電商網購方式的催熱下,非理性消費給消費者造成了大量商品閑置,二手商品交易存在巨大市場空間。
加上共享出行、共享充電寶等形式出現,共享經濟對消費者的市場教育,也使得他們對“二手貨”的認知接受有一定程度的提升。在生活方式上,近幾年“斷舍離”“極簡”等國外舶來品概念的影響,也促使國人閑置出讓、二手買入的消費觀念越發普及。
參與二手交易者正在變多,是90后何佳的直觀感覺。“朋友里的男生、女生都有使用,只不過是使用頻率的差異。就算沒用過至少也聽過吧。我從一開始只是買二手,到后來也出讓閑置品。出讓的話一般定價在原價三分之一以下,總體不賺什么錢。主要還是為了解決閑置浪費。”
她認為,也有一些人能在二手商品上掘金,“二手貨不一定折價賣,一年賣個人閑置品掙出上萬塊的例子是有的,但需要花一定的時間和精力去經營。”
另一副“面孔”
盡管二手電商平臺上一片欣欣向榮,但近幾年不時被曝出的亂象與負面評價,也翻開線上二手交易的另一面。
在消費者服務平臺“黑貓投訴”上,搜索“閑魚””轉轉“則分別顯示3513條、4413條投訴內容,“毒”App的投訴量則超過了1萬5。
關于二手電商平臺的商品以次充好、交易雙方惡意欺詐、退貨糾紛維權難等問題屢遭網友吐槽,分享二手平臺騙術、遭遇一類內容的帖子在社交網站上比比皆是。媒體也沒少對這些問題進行報道。
“我會根據對方文案的誠懇度、溝通時的表達、圖片的拍攝等來判斷是不是個人賣家,是不是能促成順暢交易的賣家。太便宜的不可信,和原價沒差多少的是賣家心態還沒擺正,交易可能會困難。”使用了四年二手平臺的吳靜,沒有在交易中遇上惡性的事件,她總結了自己的方法論。
韓含通常會在閑魚上淘貨,通過信用等級和歷史交易評價來篩選賣家后交易,她目前還從未遇上騙子。但也有網友指出,信用等級高低并不能作為賣家靠譜的絕對標準,芝麻信用分高也出現騙子。
由于用戶可以用支付寶、淘寶登錄閑魚,其中的芝麻信用信用體系會同步顯示在閑魚上。但芝麻信用代表的是支付寶的信用體系,而非閑魚的賣家信用體系。
用支付寶、實名認證而無需交納保證金就能登錄閑魚交易,意味著對交易者更少的資質審查,各色人等魚龍混雜常被詬病。
一位在閑魚上提供代訂酒店業務的男賣家告訴記者,目前平臺沒有對賣家進行分級,買家在識別賣家時可以多翻翻過往交易評價,能看出一些門道來。
而在面對素質良莠不齊的買家時,他的辦法是“在交談中判斷對方是否靠譜、是否有意交易,過久的溝通我會拒絕,不靠譜的會拉黑”。
對買家“挑剔”的還有吳靜,她也會干脆地“不理睬”或“拉黑”。賣家們的擔憂不無道理,因為二手平臺上“套路”賣家的買家也在橫行。
去年11月,明星主持人沈夢辰在二手平臺上被買家“釣魚”的新聞,熱度一度居高不下。沈夢辰在出售閑置衣服時,買家以“付款不成功是因為賣家未開通二手交易資質”為由,成功騙過她在虛假的二維碼上支付了3千元“定金”開通資質。
而在沈夢辰敘述被騙經歷的微博下,七嘴八舌的網友們發現,原來不少人都有過被這樣“職業買家”欺騙的經歷。
難做的二手交易“好生意”
二手交易從線下走上線上,互聯網卻未能很好解決交易雙方信息不對稱問題。二手商品的質量非標準化,定價非常主觀。買家難以識別賣家交易信息真偽和貨品質量,賣家也未必能猜準買家的購買意圖。
在網友諸如“在二手交易平臺上買東西,80%都要靠運氣,剩下20%是靠人品”的調侃中,人們不禁質疑,作為促成買賣雙方交易的第三方平臺,責任和監管去哪兒了?
以閑魚為代表的C2C模式二手電商,平臺不向用戶收取費用,賣家買家直接交易,交易的效率與成功度十分依賴雙方的信任。閑魚的做法是,客服在發生糾紛時介入,或是引入閑魚小法庭進行仲裁。但事后監管、客服“機器人式回復”、小法庭仲裁不夠客觀常引來爭議。
而另一種以轉轉、毒等為代表的C2B2C模式平臺,中間則多出平臺回收、質檢、鑒真的流程,一定程度降低交易信息不對稱問題,但也使得平臺承擔起較大的回收成本。
不過,這類平臺上也曝光過交易產品中有假貨、鑒定結果不準確等問題。一位“毒”的用戶告訴記者,球鞋鑒真服務需要花錢,也出現過同一雙鞋不同鑒鞋師給出不同意見的情況。
如果平臺繼續任憑交易糾紛繼續走高,不能在質量把控、糾紛介入甚至是處罰機制上拿出合理的方案,勢必會加重交易者對平臺的信任危機,影響平臺的用戶體驗。
眼下,國內二手交易市場還遠未達到剛需的階段,沒有良好的信任體系加持,二手電商平臺前期引來再大的流量,最后也未必能有相應的現金“流量”。
(來源:億歐網作者梁希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