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價大漲主因存分歧,是否以零售型公司看美團成爭議點

2019-11-04 會文 紅刊財經
瀏覽

美團點評與小米于10月28日納入港股通,均迎大漲,納入首日分別漲3.48%和1.43%。去年,美團點評與小米前后腳登陸港股,而如今美團、小米市值表現為「一個向左一個向右」,較IPO時前者漲近28%而后者跌逾46%,上市時估值差距不大、而且都是上市破發的美團和小米目前已經拉開了一段距離。

站上5441億港元市值之際,有投資人向《紅周刊》記者表示,現在需要「重新認識美團」,若按照零售商業型公司來看,美團已具備超級平臺的雛形,與當前的估值相匹配。

股價大漲主因存分歧,早期投資者密集減持300億港元

在被納入港股通首日,美團滬港通、深港通的凈買額分別達到12.05億元、7.49億元,成交額創當日港股通之最,盤中股價更是摸至97.15港元/股,逼近歷史新高——10月21日的97.4港元/股。

一位專門投資港美股的私募基金經理向《紅周刊》記者表示,為自己錯過買入美團「感到可惜」,「券商有組織調研,但我都沒有參加。我理解美團的核心原理就是把攜程、滴滴、餓了么等軟件的功能都放在一起,之前很多人質疑這個模式,但現在看起來是獲得了認可的。」

作為美團上市的承銷商之一,高盛于近期發布報告稱,美團的股份之所以獲市場重估,主要受益于外賣業務的改善,高盛預計美團第三季度的業績將稍微超過市場預期,收入將增長36%,同時由于十一黃金周因素將第四季度公司預測訂單量上調。

美團于今年8月23日發布二季報,Q2實現凈利潤約8.76億元(人民幣,下同),為美團上市以來實現的首次(季度間)盈利,市場對此反應強烈,財報發布次日美團直接跳空高開并收漲8.86%。因而,實現首次盈利被市場解讀為對美團利好的開始,但實際上美團于6月就已經回升至發行價格。

北京百聯咨詢有限公司創始人莊帥告訴記者,盈利只是一個方面,「盈利不是關鍵原因,比如唯品會,27個季度都持續盈利,卻不能推動股價上行,包括京東也宣布好幾次盈利了。美團上市時的估值534億美元,很多人問我是不是太高了,我不覺得有多高,我看到550億美元,上市后美團一度跌到300多億美元。

在我看來,美團之所以獲得市場重估,首先最重要的是競爭格局。去年資本對美團最大的一個擔憂是美團的競爭對手太多了,外賣領域有餓了么,旅游里有攜程、飛豬,其他生活板塊有口碑、美菜等。口碑、餓了么、淘票票、飛豬同屬阿里系,也構成了阿里對抗美團的陣容。

但是美團、阿里的財報揭示了餓了么等短期根本無法打贏美團。其次是美團商業邏輯得到驗證,即美團的這套高頻消費帶動低頻消費的模式,它的獲客模式從數據上驗證是可行的,比如說點餐吃飯的人可以順便去美發,這類用戶遷移并不困難。」

根據Trustdata數據,2018年上半年,美團外賣、餓了么和百度外賣的交易額占比分別為59%、36%和3%。到了今年一季度,DCCI發布的數據顯示,美團與「餓了么系」進一步拉開距離,美團外賣、餓了么和餓了么星選(原百度外賣)的市場份額分別為64.6%、25.5%和8.4%。

一位要求匿名的科技投資人向記者指出,拼多多、美團分流了阿里的優勢和市值。「并購餓了么是阿里戰略上的失誤。美團股價大幅上漲很大一部分因素是市場情緒的變化,美團長期的基本面表現還需要一個驗證過程。除非餓了么徹底宣告失敗,否則很可能像視頻行業那樣保持長期競爭。」

值得注意到的是,美團于今年3月份迎來近27億B股解禁,約占總發行股數的46.6%,而在10月10日當天,紅杉資本系、沈南鵬夫婦、諾亞財富集中式密集減持。根據Wind數據,上述持有者減持筆數多達13筆,累計總共減持4.08億股,成交價在91.15港元/股,套現逾300億港元。

以零售商業型公司看美團價值

在南下資金紛紛涌入之際,美團也成為賣空者最青睞的股票之一。Wind數據顯示,整個10月,美團上榜賣空額最大的前十只大港股,而同樣享受這份「殊榮」的港股互聯網公司只有騰訊控股。

在資金博弈的同時,投行對于美團的估值也出現了較大分歧。10月21日以來,多家投行密集更新對美團點評的投資評級,有意思的是,國際大行的目標價多高于國內投行目標價,其中,大小摩、瑞銀、花旗將目標價定于105港元/股以上(最高至110港元/股),而中信證券、招商證券(香港)最新報告將目標價定于90港元/股左右,后者明顯低于二級市場股價。

以上要求匿名的人士稱,「拼多多、美團現在被一窩蜂地看好,如同幾年前大家看好唯品會、京東一樣。這說明國內太缺乏好資產。美團可能還好一些,有一些獨占性,競爭壓力變小了,利潤也變好了,但這些卻不能改變其商業模式的本質。因為競爭緩和、市場預期改善,股價就大漲,這可能是一種市場健忘、短期逐利的表現。

美團這樣的公司不怕不盈利,就怕盈利。5G時代會不會有更高維度的存在?這不是美團一家公司的潛在風險點,是整個互聯網科技龍頭們的共同風險。反觀之,這幾年像安踏這樣的企業反而在進化,不以科技進步為前提,只需要經營理念進化,便可以捕捉并融入到時代變化的趨勢中去。」

莊帥在一年前也曾提出美團短期不應盈利的觀點,對于美團如今就開始盈利的情況,他表示,「這讓我很意外。投資者不能以美團盈利作為投資參考因素。比如,它未來是否還會持續盈利?我認為,美團可能會分業務板塊盈利,目前看來外賣板塊是很可能會持續盈利。在我看來,美團應該把更多的資金投出去,提高獲客能力,樹立更深的護城河,這可以為它抵御更多的風險,尤其是來自技術周期的風險——無論這個技術周期的循環何時到來。」

某科創媒體前主編也有類似感覺,他向記者指出,「美團是個純體力勞動高度密集的公司,這是我不太看好它的原因。」

但莊帥認為,「勞動密集型」的美團依然是好公司,「中國所有的公司,除非(阿里)社會化公司、(騰訊)游戲公司,商業型公司基本是勞動密集型。我一直在零售行業里,這個行業是個資金、勞動密集型的行業,從來沒有輕過。零售業老大沃爾瑪全球220萬員工,相當于中國大城市規模。資本市場確實有市值這個部分,只要人效越高估值越高。我恰恰認為美團的管理體系是它的護城河之一,能管理如此龐大的員工隊伍本身就是一種壁壘。」

他說,「我目前比較看好美團,我認為它受益于文化周期、經濟周期、技術周期,文化周期如‘宅文化’、‘一人食’。經濟周期主要是受益于經濟下行,人們對價格敏感,但這不是說有什么正相關性、負相關性——吃是不受周期影響的,但酒店旅行是受影響的。技術周期是指隨著新技術的發展,可能衍生出新的商業模式,現在像網紅帶貨模式如李佳琦,是以人為載體的銷售,出現于直播興起后,不再依賴于平臺,這其實對美團構成了潛在挑戰。」

美團已具備超級平臺的雛形

騰訊、京東前戰略分析師李成東在本月初的報告中指出,在美團市值剛站上5000億港元時,他分析認為美團市值按業務拆分后總值5470億港元,美團存在被低估的空間,其中,美團的外賣業務被賦予75倍PE,到店及旅游業務按EV/EBITDA取16倍,美團酒店參考攜程的歷史發展情況P/S取7倍,在新業務方面摩拜單車按成本法估值150億元,美團打車按用戶規模比較滴滴應為滴滴估值的1/10也即390億元人民幣。

「如果是整體相對估值法會更多,然而市場對美團的認可在4578億港元。當然,估值受各種外部因素的影響很大,包括投資者心理、市場交易環境等,這會引起市值的短期波動。」他在報告中指出,不過美團之后的強勢表現略略超出了這一預測,于10月21日達到歷史新高即5653億港元,截至本周五收盤,美團的市值回落至5441億港元。

對于解禁股帶來的壓力,李成東向記者表示,「早期股份解禁不是問題,核心還是業務。像小米,業績不佳遭遇解禁,壓力就會很大。主要還是中國餐飲服務市場非常大,有20萬億的規模。其次,在線化進程才剛開始,也就意味著美團點評有長期穩定的持續增長空間,美團點評在餐飲服務領域處于壟斷地位,比茅臺在高端市場的話語權還要大。」

莊帥表示,美團的核心在于形成超級平臺,最終目的是要實現多個品類商品交叉銷售,「我認為現在美團已具備超級平臺的雛形。上述談論了很多,不少都是美團的護城河,但最重要的護城河還是美團對于高頻消費的理解、服務于高頻消費的組織管理和運營效率,所謂高頻消費也就是以日、周為單位,而大多數公司是做季度/年生意,阿里是每季度的生意,京東是半年、年維度,美團的‘food platform’戰略就是從日/周頻次向月/季度/年滲透,但這個過程逆向做就很難做。」

(來源:紅刊財經 方沁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