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團股價猛漲背后,平臺與商家的矛盾難調和

聯商專欄:2019年9月25日,一位黃姓小姐和商業街探案投訴:她中午在北京雅瑪花式鐵板燒(亞運村店)吃飯時,因服務員態度不耐煩發生了口角,走時服務員對其大喊:“吃不起別吃!”。
黃小姐稱,她是在大眾點評買的代金券,19.9抵134元(該店自助午市最低檔268一位),此前服務員態度還不錯,只是勸說自己直接用店面優惠,被黃小姐拒絕后態度才變了。黃小姐開始還不明白發生了什么,直到“吃不起別吃”出來后才明白是拿著代金券來吃被鄙視的緣故。
此后,黃小姐不斷打電話向大眾點評投訴,但平臺一直比較敷衍,六七次電話后告訴黃小姐“對方不承認”及店面不認為他們有錯,但會想辦法解決,此事陷入僵局。
黃小姐的困惑點有兩個:
1、 商家既然不愿意用代金券,為什么又要上這個促銷引流?
2、 平臺對商家還有約束力嗎?
一位餐飲從業人士溫先生告訴商業街探案:“這樣的情況平臺其實已經司空見慣了,像是拿了優惠劵去吃飯,卻告知不能用的事情也是有的。平臺收到投訴后的一般做法就是拖著,或者給個幾十塊的優惠劵搞定,他們沒別的好辦法,所以對付黃小姐算輕車熟路了,至于商家應付平臺的做法也是輕車熟路了。別看美團股價剛創下歷史新高(10月21日達到96.45港元),商家又不買股票,他們只看到你要盈利就要收我們的錢,那我們就不服管。”
蜜月后的裂痕
平臺和商家其實有過一個很長的蜜月期。
2010年是市場公認的團購元年,據領團團購導航數據統計顯示,2011年8月份市場上共存的團購類企業共計5058家,競爭已達白熱化,至2014年6月團購企業剩至178家,再到2015年10月8日,美團大眾點評合并,市場格局算是基本確定了。
彼時平臺因為競爭激烈,給予商家的補貼力度非常大。如美團甚至會給商家提供預付金刷單用(比如一份價值300的套餐團購價是90,為了把量頂上去,就會先買個100份,這個900的成本由美團先行墊付的)。
而在新美大誕生后,很多商家曾后悔早前沒跟新美大建立強有力的聯系,所以在合并初期,不少商家是積極主動去配合各種美團或者大眾點評的活動上線的。但隨著市場格局開始敲定,新美大有了IPO計劃后,商家對團購(事實上曾經的團購在今天已經簡化成簡單粗暴的優惠券和代金券了)開始又愛又恨。
溫先生告訴商業街探案:“商家逐漸發現,團購的核心競爭力是折扣力度,但越大的折扣力度,對商家自己的利益傷害也就越大,而通過大量折扣吸引的消費者,看似進了商家自己的店,實際上消費者卻是新美大的用戶,消費者下次也是用平臺尋找其他便宜的團購劵而已,如果不參加團購,就等于把大批的客戶往對手身邊推,進退兩難,這就是商家的真實狀態。”
2017年,《臨沂消費網》報道:臨沂有50余家KTV宣布退出美團,因為他們發現當所有的顧客都無團購不消費時,市場陷入了價格戰,當地KTV市場甚至出現了“3元歡唱3小時”的魔幻價格,連電費都不夠,不掙錢又要上團購,那就只能裁員。
壓垮他們的最后一根稻草是12%的銷售額(注意是銷售額不是利潤)提點,在團購本就虧損的情況下,再拿出12%給美團是他們無法接受的——08年團購剛興起的時候,所有的平臺提點都在3%以下。
回頭看2017年的時間點,美團應該正面臨IPO的壓力,從美團在IPO前(18年6月25日)遞交的招股說明書看,美團在2015年、2016年、2017年三年的營收分別為40億元、130億元、339億元,三年收入增長超過7倍,但是虧損嚴重,分別虧損了105億、58億、190億,美團在招股書中承認企業過去的風險在于虧損,而且未來虧損有可能增大——2018年前4個月,美團虧損就高達227.95億,而在18年4月,美團27億美金收購虧損大戶摩拜,更給盈利蒙上了陰影。
但是美團在2018年9月20日成功上市,并在2019年Q2首次盈利。從虧損到盈利,美團認為受益規模效應帶來的邊際下降及效率的提升,但從另外一個維度看,對商家的扣點也在提高。《聚富財經》報道:餐飲業過去一直抱怨平臺扣點太高,但在2019年4月直接從18%提高到21%,有的一二線城市高達25%,而一位餐飲業內人士告訴【商業街探案】:“我掌握的信息是,有的老用戶扣點可以談到16%左右,但大部分商家的扣點到了22%左右。”
在此背景下,商家產生逃離美團的想法并不奇怪。
相愛相殺
一位原美團的商務BD告訴商業街探案:“其實有些商戶也挺矯情的,離不開平臺還罵街,但客觀的說,他們現在日子確實不太好過,可能是打的大傷元氣,現在三四線城市美團和餓了么的代理商關系好著呢……他們關系一好,商戶就被折磨了。”
事實上,但凡喊著要逃離美團的商家,一般身體都很誠實。如前文所講的臨沂KTV在退出美團前已經成立了個聯盟,號稱離開平臺后,大家把包房費用提升去,輔之以一些營銷措施后利潤空間還上去了,不過如今翻開美團在臨沂的頁面, 各類KTV琳瑯滿目,可見聯盟的牢固程度還是抵御不了平臺流量的沖擊。
現實來說,這是一個“你不做也有別人做的問題。”
一位郝姓老板曾在某市中心位置租下了一套面積大約在300平方左右的房產,上下兩層樓,樓上加盟了攀成鋼小郡肝串串香,樓下加盟了香巴島龍蝦。剛開始的時候生意還不錯,但是隨著周圍的餐飲店越開越多,確實受到了不少的影響。
郝老板告訴商業街探案:“在我串串店剛開業的時候,美團就找過我,開始的時候我做的是3折優惠的活動,想著多吸引一些客人,結果我虧本做生意,還有小姑娘給差評,你知道她們給差評的理由嗎?竟然是因為我們在樓梯下面放了裝剩菜的桶,你說哪家店沒有這個東西,我放那里是為了方便過來取走的人呀,就這個問題我找美團那邊的人來給我消差評,他還不能消,我說給錢消差評可以嗎,結果還是不行,后來我活動也是沒再做了。”
但是事情并沒有結束,附近又開了一家串串店,他們在美團、大點做了活動,每天排大隊,郝老板猜測其中多半都是雇人排隊,他說:“我也是找不到路子,我要是有,我也請人‘堵’門口。沒有辦法啊,于是就做了一個4.8折的代金劵,還上了一個108和198的團購套餐, 我現在啊就不指望能賺多少了,只要付得起房租,發得出工資就行了!
郝老板總結:“你不能說平臺沒用,現在很多壽命短暫的餐飲店,有平臺還有一口氣撐著,沒有平臺肯定就倒閉了。所以對商戶而言,他們覺得平臺像吸血鬼一樣,但又離不開平臺。另外,現在餐飲商戶參差不齊,這些平臺也在一定程度上幫客戶做了篩選。”
陽奉陰違
對比個體戶小作坊而言,一些大型的連鎖商戶對平臺的態度還是相對積極的,因為自己體量大,博弈的籌碼高,能和美團談資源。某全國近6000家大型加盟餐飲的區域經理告訴商業街探案:“像餓了么,美團這樣的外賣平臺,我們的加盟商不僅可以享受紅包補貼之類的服務,平臺還會給我們每年500萬左右的流量補貼。”
而另一位小店老板認為,他們的促銷力度會和外賣扣點掛鉤,但小店就沒這個待遇了。所以很大一部分連鎖餐飲企業是很看好新美大的,并且非常愿意配合在平臺上出活動。他們有自己的市場部營銷經理,會專門和平臺進行對接,給出適合自己企業實際情況的各種方案,甚至做一些門店的數字化改造,比如叫號機的使用,掃碼點菜,滿減功能等等,再通過平臺去進行推廣和引流。
這本來應該是個雙贏的局面,但是在執行的時候會出兩個問題:
第一是基層實踐不到位,跟不上新東西,導致顧客體驗反而很差。
某市一位連鎖餐飲企業的市場經理告訴商業街探案:“我們之前其實是做供應鏈的,然后才想用自己的供應鏈做餐飲,面對的是中高檔客戶。但是做了以后才發現實在是不容易,我們的人員也都是經過培訓以后再到店里進行工作的,但是每次做活動的時候就發現‘意外’。”
具體來說,每個活動執行時,或者新技術如掃碼點單之類的解決方案引進時,下達和講解沒有問題,培訓的時候也都說沒有問題,一旦到了實際運用階段就開始問題不斷了,該店在五月推出了一個新品花膠雞湯,做了嘗新活動,并且因為新品,就做了一人份的量,掃碼點餐也一起開通,連外面的廣告牌都清楚的寫著。
但最后還是引起了客訴,原因是:服務員說沒有一人份,顧客在付錢掃二維碼時又明顯看到有,找來服務員對質,然后在平臺上投訴。
該市場經理稱,消費者面對活動所涉及的利益問題是很敏感的,在活動期間,反而更容易引起客訴,并且大多數客訴都是由活動引起的。
第二,門店陽奉陰違。
因為門店和門店之間的生意火爆程度不一樣,店長和店長之間的思維方式也不一樣,但是一個品牌的團購活動大多數是統一的,所以就會造成,有的本來就生意火爆的店鋪,在活動期間反而營業額受損的情況,這就導致有些門店發生了陽奉陰違的行為。而實際中,如果都是直營店可能還算好的,倘若涉及到加盟店,管理就更加困難了。
一位店長告訴商業街探案:“該現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店內員工對于活動的不理解。團購嚴格意義上是可以給商家帶去利益的,關鍵要看管理辦法。很多連鎖餐飲企業是有自己的市場營銷部的,有的會為了和平臺保持一部分聯系,配合平臺做一些活動。當他們有自己想要做的活動的時候,也希望平臺能夠及時提供資源。”
該店長稱:至于每一次活動能給企業和門店帶去多少隱形的利益,和為了長久發展而做出的一些制度功能性的改變,下層的員工是并不能全部理解的,有的店也不會做相關的詳細講解,一些企業覺得即便是講了他們也理解不了,所以下層員工的配合度就會很低,導致活動效果不達標。久而久之,企業本身就會覺得,做活動是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即便明白下層的執行力出了問題,暫時也沒有特別好的解決方案。”
簡單來說,門店的利益本來應該和企業市場營銷部的利益是一致的,但很多時候會不一致。
文章開頭的雅瑪事件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代金劵的使用會影響到店里的實際收益,而店里的實際收益關系到店長的KPI,所以店長自然也不喜歡用代金劵來店里吃飯的客人,店長的想法自然會映射服務員身上——黃小姐在和服務員口角時該店店長從頭到尾一言不發,“這實際就是默許的。”前文提到的餐飲從業者溫先生告訴商業街探案。
大眾點評評價顯示此前出過類似問題
所以到后來黃小姐在和大眾點評投訴時,該店上下都非常團結,堅決否認服務員說過“吃不起別吃”那句話,導致大眾點評實際上也很尷尬,幾次電話了解情況后,只說給黃小姐提供10元優惠券補償,被黃小姐拒絕。
“好后悔當時沒有給他錄下來,平臺就忽悠我說,會給商家懲罰啊,會在主頁面顯示啊,我10月初吧,又去過一個電話,一樣的套路一樣的口吻。直到現在我也沒看到什么處罰措施,也不想打電話了,都是套路。”黃小姐說。
(來源:聯商專欄 商業街探案,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聯商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