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森的AB面:馬達之中,馬達之外

2019-12-10 余愷威 極客公園
瀏覽

戴森在馬來西亞的研發中心豎起了一支風向袋。和英國總部的一樣,立在接待處建筑的頭頂之上;和英國不一樣的是,這里的風向袋并不常隨風招展,只是在臺風季時,隨著頭頂上突然冒出來的烏云,肆意地抖上那么幾下,隨即就被暴雨澆得耷拉了頭。

這里的建筑從內到外都像極了戴森的英國總部,甚至是一樣起伏的波浪式屋頂和咖啡廳里同樣顯眼的戰斗機引擎,除了潮熱的天氣和園區外時不時掠過的小摩托。事實上,這家在家電市場中進擊得令人羨慕的英國公司的確已經將越來越多的研發和產品重心放置在了它的亞洲分部,而不僅僅是作為英國本土外的重要生產基地而已。

越來越多產品落地的實際問題在東南亞戴森得到了反饋和印證,反哺了包括吸塵器、吹風機、卷發棒、凈化風扇在內等多樣產品的設計思路和靈感。相比英國本部更加學院派的氛圍,這里反而顯現著更多的技術與應用之間碰撞出的故事,而這些故事的背后,正是戴森創始人James Dyson對于這家公司的定義:戴森,就是建立在技術基礎之上去解決實際問題的公司。

(「技術」同「解決問題」是工程師思維的核心|極客公園)

馬達就是一切

數碼馬達是戴森絕大多數產品的里子,更是這家公司技術的面子。換句話說,這家公司的技術核心,就是建立在一枚枚嗡嗡作響的馬達之上的。

「數碼馬達是戴森故事中最重要的部分,是戴森技術革命的故事線索。」這是這家公司的馬達工程師們最喜歡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在這里,數碼馬達就像是一個蘊涵了全部基因的胚胎,在成長為每一個產品的過程中,最終表達為如刀鋒清脆或像引擎轟鳴的聲效。

今年是戴森數碼馬達研發團隊元老、數碼馬達和動力系統總監Mathew Chile入職公司整整20周年。在他在戴森工作的20年間,戴森累計為數碼馬達研發投入了超過3.5億英鎊的研發經費,馬達研發團隊規模也從個位數增至了幾年的240人。

這些馬達帶動的產品,也從單一的吸塵器,擴展至了吹風機、卷發棒、干手機,以及凈化風扇。埋藏在他們如今最火爆的產品,吹風機和卷發棒當中硬幣大小的V9數碼馬達,是這種規模投入的典型回報。

(用于測試馬達和產品聲效的聲音實驗室|極客公園)

戴森自主研發的初代馬達編號X20,如今又被稱作V1,從2004年開始,一直到2012年,全世界生產了100萬臺的這種馬達。至今仍有10萬臺在使用當中——換句話說,這枚十五年前的馬達放在如今的吸塵器市場上,依舊毫不遜色。

在2004年,這枚馬達正是在戴森新加坡的正式下線的。三年后,戴森將新加坡工廠全面升級,做到了能夠實現對從設計到制造之間過渡流程的全面支持。

從此之后,隨著產品線的豐富,戴森馬達開始瘋狂而高效的迭代和品類衍生。最開始是干手器。初代戴森干手器是第一個復用了吸塵器馬達的獨立產品,很快地,在第二代干手器當中,動力內核換為了代號V4的專屬馬達;之后是吸塵器無繩化的趨勢開始在全球蔓延,第一代用于戴森無繩吸塵器產品的馬達名叫V2,于2009年面世,從這款馬達開始,V6數碼馬達于2013年面世,V10數碼馬達于2018年面世,直到今年他們主推的V11;而最終成就了他們在中國以及亞太市場特殊性的馬達,代號V9,藏匿在每一個戴森吹風機和美發造型器的手柄之內。

經年累月的技術迭代之間,戴森東南亞的作用也變得愈發重要。在新加坡和菲律賓的數碼馬達生產線上,已經能夠實現每2.3秒產出一枚數碼馬達的效率。其中用于馬達粘合的等離子處理機、調校轉子平衡的平衡設備,以及全自動的機器人視覺識別質量檢測,都已經成為了這家公司馬達技術之內的必備核心。

實現核心技術的過程也同樣成為了核心技術本身。

(這家公司的全部明星產品都來自數碼馬達這一技術基石|極客公園)

一切不止馬達

而從技術領先者,邁向工程師思維企業的路徑,又在馬達之外。

無論在英國的馬姆斯伯里(Malmesbury)總部園區,還是分布于新加坡、馬來西亞的辦公室,這家公司都布置著一種名為「設計符號(Design Icons)」的陳列。

這包括了一架英國鷂式戰斗機、一架懸掛在員工食堂屋頂的閃電式戰斗機、停靠在園區道路旁的兩棲登陸船、一架停泊在園區花園內的貝爾直升機,還有辦公區內的戰斗機馬達、戰斗機彈射座椅、經典款式的摩托車、自行車,甚至初代Walkman。

這些工業設計史上的珍品,大多是James Dyson的個人收藏,他曾解釋過這樣做的意義:「回顧歷史會帶給我們展望未來時的信心,這些東西,關于他們的故事和這些杰作背后的人們,能夠告訴我們當一個工程師敢于拓展思維的時候,能夠實現怎樣的可能。它們不是博物館的展品,他們在我們的園區內,是為了更好的被觸摸、被理解。」用戴森工程師們的話來說,對于這些經典作品長期的耳濡目染,換回的是一個個的靈光乍現(Eureka moments)。

這樣有意識的「啟發」,其實是這家公司搭建從技術到應用之間鏈接的一部分。那些傳奇工業產品背后關于技術、設計、營銷等交織在一起的故事,最終都會印留在每一個馬達工程師的思維當中。而同歷史不同之處在于,在戴森,這似乎并不僅僅是團隊配合的問題,更包括了工程師站在技術與產品兩端的自我平衡和統籌。

(遍布全球辦公室的「設計符號」|極客公園)

最終交付的價值和解決的問題,不是馬達的數據,而是包括在其之外全部。

「我們不是說馬達團隊只做數碼馬達,我們要和產品團隊一起,每周都要開會,甚至在研發期間我們每天都在開會,因為參數來說不僅僅是對于馬達很重要,產品應用中需要多大的馬達轉速,也很重要。馬達有馬達本身的轉速,產品使用時有產品使用時的表現,很多因素會隨之改變,馬達裝置在產品里又會有什么樣的表現,這是我們一起考量的點。」

在新加坡研發中心里,馬達工程師Yvonne Tan向極客公園解釋了她對于這種「工程師思維」的理解,「戴森工程師并不是單純依賴實驗室的研究,而是針對實際消費者對于產品的需求出發。我們只會內部做自我對比,是否能夠把數碼馬達做的更輕但卻更高效。」

Tan記得她剛加入戴森時,一次在新加坡的商場里剪發。當理發師得知她任職戴森數碼馬達工程師時,開心地向她反復道謝——這家理發店曾經為了保證干發效率,采用的大功率吹風機很重,常年固定單手操作,包括這位理發師在內的很多人都落下了手腕的關節頑疾。后來理發店老板同意換做了戴森的產品,相較之前的設備輕便了很多。

這讓Tan感到:實驗室里馬達的轟鳴和參數的攀升,同理發師不再酸痛的手腕,都是令她自豪于自己工程師身份的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