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攜號轉網”時,我們在談論什么

2019-12-05 思甜 C114中國通信網
瀏覽

11月27日,工業和信息化部舉辦全國“攜號轉網”正式提供服務啟動儀式,宣告“攜號轉網”全國服務正式啟動。這一枚“重磅炸彈”無疑引起了社會大眾的廣泛關注,一時間關于“攜號轉網”的討論沸沸揚揚,不少用戶也躍躍欲試,準備親身體驗一把工信部的惠民政策。

但是沉下心來仔細想想,對于“攜號轉網”這件事,你是剛需,還是跟風而已呢?

剛需黨:網絡、服務都可能是導致用戶攜轉的最后一根稻草

對不少用戶來說,網絡體驗可能是選擇運營商首要的考慮因素。移動手機的基本功能就是上網通話,這方面體驗如果有所欠缺,并且長期得不到改善,那么用戶的轉網將是大概率事件。

跟風黨:我就試試看

不可忽略的是還有一部分群體,他們其實對現有的運營商并無多大意見,只是在看到“攜號轉網”出臺之后,出于對新鮮事物的好奇,抱著人云亦云的態度,選擇嘗試一下。這本是無可厚非的,因為這就是用戶所享有的權利,也是惠民工程的意義所在,但是這種現象勢必會在“攜號轉網”的初期帶來“數據干擾”問題。

監管層持續推動攜號轉網的最大目的,就是放開用戶自由選擇權,從而督促運營商不斷提升服務水平,在“看不見的手”的推動下,市場會做出最合適的選擇,最終運營商的用戶數量將體現其受市場歡迎程度,達到一種平衡狀態。盡管跟風黨或者說嘗鮮黨選擇“攜號轉網”并非出于理性考慮的選擇,但是依然會影響到統計數據,反映給社會大眾,“馬太效應”則會將其放大,導致一段時間內攜入、攜出量的數據價值有所折扣。不過我們應當相信,在經歷過初期的市場波動后,“市場的真相”終將會到來。

短期內無法忽視的“矛與盾”

對于用戶來說,“攜號轉網”作為選擇更改運營商的一種方式而非直接的應用技術革新,過度解讀和放大其價值也并不可取,不僅如此,由于網絡、IT支持系統都要做大的改動,“攜號轉網”也會帶來諸多現實問題,譬如第三方短信的接收:在原本移動號段的歸屬下,發往哪個運營商的短信,這些“第三方”就往發送給哪個運營商的網關。而“攜號轉網”導致號碼歸屬產生混亂,第三方并不知道號碼是不是攜號轉網了,還會往號碼的原歸屬運營商送,需要由原歸屬運營商轉發到號碼新的歸屬運營商去,中間多出的環節必然會提高故障率,導致用戶在登錄網站、郵箱、微信、支付寶或者收銀行短信的時候,存在收不到驗證碼或下行短信的可能。一旦出現上述情況,用戶往往會遷怒于運營商,忽視這背后的復雜機制。

而對運營商來講,“攜號轉網”的巨額成本無疑是“心頭之痛”。根據工信部信息通信管理局魯春叢副局長的說法,從2019年3月到11月,全行業共完成了1800余項系統建設改造,三家運營企業累計投資超過30億元,系統改造和維護所產生的成本,還將進一步稀釋三大運營商的利潤空間。5G商用的到來更成為懸在運營商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僅僅是在2019年,中國移動、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分別表示將在5G基站建設上投入240億元、80億元和90億元,未來基礎投入必然會持續增長,在這樣大的成本壓力下,任何難有實際收益的支出無疑都讓其焦頭爛額,更遑論還要擔心“攜號轉網”帶來的用戶流失。

短期來看,用戶訴求的“矛”和運營商成本的“盾”難以調和,雙方都需要一個利益與情感的“中和地帶”。

當我們談“攜號轉網”的時候我們在談論什么

早在1996年,美國頒布的《電信法》中就提到了號碼攜帶業務。2002年11月,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宣布將要引入移動號碼攜帶,要求運營商針對號碼攜帶業務的引入及實施費用進行估算,此項決定遭到了移動運營商的聯合反對。經過多年周旋,美國攜號轉網業務于2003年11月24日才開始實施,從立法到實施歷時七年。

同樣的,國內的運營商也不可能對用戶離網轉網的要求毫不在意。根據工信部公布的數據,截至10月底,三家基礎電信企業的移動電話用戶總數達15.99億戶,同比增長2.9%,較上年末凈增3291萬戶,但增速顯著乏力,移動電話市場已接近飽和。在增長態勢放緩的情況下,運營商自然更加看重老用戶的留存狀況,不可避免會在部分地區出現勸阻用戶的情況發生。但是反過來看,用戶的確享有“攜號轉網”的權利,但是這項權利也并非以此來要挾運營商的籌碼,不妨弄清楚規則,使用好權利,選擇對自己有利的策略,再去決定要不要轉網。強留客戶不可取,故意找茬也不提倡,雙方在公開、透明、理性的情況下實現的最符合自身利益的選擇,才會是符合社會價值的選擇。

隨著5G時代的到來,將會催生出全新的服務產品、業務場景、商業模式和收益機會,對于運營商來說,通過差異化的服務留住用戶才是重中之重,例如中國聯通依托特有的全國集中系統優勢,推出的全國一體化的異地服務及跨域產品,不僅可以讓用戶在異地享受停機保號/停機保號復機、移網掛失/解掛,合賬交費,還能開展基于自然人的跨省信息查詢、客戶、賬戶、用戶信息查詢等,就是運營商利用服務優勢提升用戶留存量的一個極佳案例。

當我們冷靜下來,重新思考“攜號轉網”時,也許就是我們慎重審視手中越來越多選擇權的開始,無論是剛需也好,跟風也罷,每一個公民都該為自己的權利負責,否則,誰能保證投入巨大人力物力的“惠民工程”不會變成一場短暫的狂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