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普惠受邀出席第十屆財新峰會

11月7日至10日,第十屆財新峰會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隆重舉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鶴書面致辭,中國金融學會會長、中國人民銀行前行長周小川,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副主席、國家開發銀行原董事長陳元,哈佛大學教授、美國前財政部部長勞倫斯·薩默斯等重磅嘉賓受邀出席,吸引全球政、商、學界精英以及數千名嘉賓參會,縱論新時代大勢、變局和機遇。作為國內主要的普惠信貸服務機構之一,平安普惠應邀出席峰會,分享新時代的普惠金融創新實踐。
今年財新峰會恰逢財新成立十周年,主題為“開放的中國與世界”,包括全體大會和多場專題討論,行業專場覆蓋數字經濟、金融科技、普惠金融等廣泛領域。
平安普惠首席產品官倪榮慶
中國人民銀行印發《金融科技(FinTech)發展規劃(2019-2021年)》指出,金融科技是技術驅動的金融創新。科技可對傳統金融業態和范式帶來哪些重塑?為普惠金融發展帶來哪些新契機?在財新峰會“北京金融科技論壇”上,平安普惠首席產品官倪榮慶從平安集團普惠信貸實踐出發,與多位政府監管機構人士、學者及業界企業代表進行了深入討論。
倪榮慶指出,小微金融是普惠金融的重要部分。小微客群包括小微企業主、個體工商戶和自雇經營者等,屬于典型的長尾客群。由于小微客群具有數量巨大但分布分散、需求短小頻急、資質三高三無(高成本、高風險、高價格、無報表、無信評、無抵押物)的特點,面臨從0到1的信貸可獲得性難題、高成本難題。
倪榮慶認為,科技讓普惠金融變成可能,由于生物識別、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的發展,讓普惠金融有了新的解決方式,大大提高了小微信貸的可獲得性、風險識別能力、運營服務能力。根據國外經驗,銀行、非銀充分合作,增加非銀行金融體系的供給,形成多層次、差異化、競爭性的供給格局是未來發展方向。
平安集團依托強大實力和豐富實踐,在“金融+科技”雙驅戰略下,從銀行、非銀行、科技服務三個角度,致力于為普惠金融提供全面解決方案。
銀保監會副主席周亮在財新峰會閉幕致辭中指出,目前金融與科技高度融合,呈現螺旋狀,因此需要把握好動態平衡。科學技術本質是工具,要服務于人的需求,目前大數據、物聯網、區塊鏈等,都促進了金融的發展。金融應該鼓勵創新,創新的前提是安全,創新的目的也要明確,要以服務實體經濟為本,滿足人對金融服務的需求為本。
經歷多年的進化與創新,平安普惠在普惠信貸領域的創新已經深入“無人區”。據倪榮慶介紹,通過“科技助力+模式創新”,截至2019年上半年,平安普惠就已經服務了超過1100萬小微為主的普惠金融人群,其中小微客群中90%為信貸需求長期未獲滿足的“1050人群”,即年收入在1000萬以下,雇員在50人以下的小微企業。有業內分析指出,平安的“金融+科技”雙輪驅動創新在海外沒有參照系,在業內沒有對標者,卻基于服務中國實體經濟31年來對長尾人群普惠信貸需求深刻理解,邁出了堅實的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