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蘋果千億市值灰飛煙滅的高盛 也坑了中國這些公司

2019-09-17 向陽 鋅刻度
瀏覽

誕生于1869年、擁有150年歷史的高盛,被譽為“華爾街屹立不倒的燈塔”,在資本市場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

坊間流傳一個笑話:高盛打一個噴嚏,資本市場就要感冒。

9月13日,高盛與蘋果之間的互懟,在資本市場掀起不小的風浪,為此蘋果市值蒸發約1384.37億人民幣。

在iPhone 11 發布后,蘋果股價一度突破萬億美元大關,但高盛卻發布看空報告,認為蘋果提供Apple TV+免費試用將影響未來的利潤增長,于是將蘋果未來12個月的目標價從187美元下調至165美元,并給予蘋果股票“中性”評級。

蘋果隨即聲明:“我們不認為Apple TV+的推出,包括這項服務的會計處理,會對我們的財務產生實質性影響。”

雙方針尖對麥芒,觀點隔空交火。

高盛2019年財報顯示,第二季度凈營業收入為94.6億美元,市場預期為88.97億美元;凈利潤為21.98億美元,市場預期19.13億美元。

高盛業績超預期,賺得盆滿缽滿,這份的榮耀背后卻有無數國內外投資人的不滿。

昔日吹手,今日錘手

高盛與蘋果的關系源遠流長。

蘋果創始人史蒂夫·喬布斯的妻子,曾是一名高盛固定收益分析師,這份關系拉近了兩家公司的距離。

蘋果2009年聘用來自高盛的人組建了并購團隊,2013年、時隔17年首次發行170億美元的債券,高盛是主承銷商之一。

高盛對蘋果也投桃報李,溢美之詞綿綿不絕。

以2015高盛一份調研報告為例,該報告將蘋果納入“強勢買入”名單:“有了5億忠實的iPhone用戶,蘋果公司得到了一個多年獲利的巨大機會,一個基于Apple生態鏈的服務體系。”

在蘋果如日中天階段,吹捧蘋果的調研報告如過江之鯽,高盛并不出挑,但蘋果從“由硬變軟”“穩定創新”的轉型之中,高盛成為挑頭看衰的急先鋒。

特別是2018年以來,高盛對蘋果愈發悲觀。

先是質問:“蘋果面臨著一個關鍵的戰略決策。是應該將iPhone引向低端市場以提升銷量?還是以犧牲銷量為代價,繼續留在高端市場?”

后是對比:“當年的諾基亞一直依賴于飽和的市場下用戶升級自己手中的設備,而這只會讓等待升級的時間越來越久,蘋果似乎正在走這樣的老路。”

高盛將蘋果未來的目標價從最高240美元一路下調至165美元,而當前蘋果股價為218.75美元,這意味著高盛認為未來蘋果股價有24.57%的下跌空間。

為何資本市場這么重視高盛的意見?

一是,公司發展了150年,歷經了多次金融危機洗禮,成為資本市場的長青樹,積攢了較高的威望與行業地位。

二是,背景深厚,知名財經人士郎咸平曾如此描述高盛:“AIG(美國國際集團)的一把手換成高盛的人,美林的一把手換成高盛的人,權力重組,然后還有美聯銀行,也換成高盛的人,證監會的二把手也換成高盛的人,證券交易所也換成高盛的人,期貨交易所也換成高盛的人,甚至兩任的財政部長都是高盛的人。”

三是,在科技領域舉足輕重,投資了Uber、Dropbox、阿里巴巴等一大批科技獨角獸公司,高盛前CEO羅伊德·布蘭克芬曾自豪地宣布:“我們是一家科技公司。”

不過,雙方的關系并未完全破裂。

蘋果為支付工具 Apple Pay挑選的合作伙伴就是高盛,高盛CEO大衛·所羅門表示:“Apple Card完全改變了信用卡體驗,這次合作也是高盛在消費者產品的道路上邁出的重要一步,可以幫助我們實現創建數字平臺的愿景。”

一名金融行業匿名人士告訴記者:“個人消費金融業務為高盛的短板,蘋果依然選擇高盛不排除摻雜有彌補兩者關系的因素。”

市場研究公司MoffettNathanson認為,蘋果跟高盛的合作“讓這張卡片給蘋果帶來更大的風險”,因為這是“高盛首次進軍消費信用卡領域”。

中概股的重要推手

高盛前CEO勞埃德·貝蘭克梵曾公開表示:“高盛是在做上帝的工作。”

不得不說,高盛是中概股赴美、赴港IPO的重要推手,加速中概股上市進程。

2018年募資達10億美元及以上的明星公司,包括愛奇藝、中國鐵塔、小米、美團點評、拼多多、蔚來、海底撈、騰訊音樂等,背后都有高盛在大力推動。

盡管為中概股IPO立下汗馬功勞,也不能掩蓋高盛的一些瑕疵,記者查閱資料發現,高盛被美國司法部多次起訴。

罰款最高的一次為50億美元,高盛承認曾在2008年金融危機前誤導投資者買入高風險住房抵押貸款,從而導致無數投資者血本無歸。

最近較為轟動的起訴是2018年馬來西亞主權財富基金“一馬發展公司”丑聞案。

高盛幫助該基金發行債券籌集65億美元,高盛從中賺取約6億美元,然而募集的款項有27億美元遭貪污,且發行債券的文件存在虛假、誤導性陳述和重大遺漏。

馬來西亞總理公開表示:“高盛‘欺騙’了馬來西亞。”

另外,在科技領域,高盛因為多次看空誘發資本市場動蕩,被認為誤導了投資者。

譬如,2017年臨近年中,高盛發布了一份看空FAAMG的調研報告,導致6月9日美國科技股紛紛大跌。

FAAMG為高盛提的新概念,分別代表臉書(Facebook)、蘋果(Apple)、亞馬遜(Amazon)、微軟(Microsoft)和谷歌(Google)的首字母縮寫。

“FAAMG今年已經增加了6000億美元市值,相當于一個香港(股市市值),比較一下2000年‘互聯網泡沫’時代吧。”高盛認為后面3個月這5家公司股價要跌,“我們認為波動率越低,就意味著人們更可能低估這些公司業務潛在的風險,包括周期性風險、潛在監管變化。值得擔憂的是,如果重大事件導致波動性上升,就可能出現拋售,加劇下行風險。”

事實上,2017年下半年這5家公司股價非但未跌,反而還漲了不少,以Facebook為例,從7月最低點147.80美元漲到年末最高點195.32美元。

而對特斯拉,高盛長期持有負面看法,多次導致特斯拉股價暴跌,更是在2019年6月將特斯拉目標價從200美元下調至158美元,需知當前特斯拉股價為245.20美元。

對此,特斯拉CEO馬斯克曾在內部發郵件嘲諷高盛:“他們會幡然醒悟的。”

翻手為云覆手為雨

在國內資本市場,高盛口碑不佳。

2018年12月27日,網上爆料聯合石化高管“被高盛忽悠了,高盛此前一路看漲油價”,導致公司出現巨額期貨交易虧損。

之后,其母公司中石化發布公告稱,聯合石化對國際油價走勢判斷失誤,導致年度虧損虧損約人民幣46.5億元。

這一幕,與十五年前的中航油似曾相識。

那一年,高盛建議中航油做空原油價格,而背地卻做多原油價格,成為中航油第二大對手盤——中航油賺錢,則高盛虧,反之亦然。

時任中航油CEO的陳九霖曾回憶,當賬面較大虧損時,其要求立即斬倉,但高盛卻兩次建議堅守導致虧損擴大從而拖垮公司:“中航油曾經將高盛告上了法庭。但在我入獄之后,這場官司不了了之。”

據公開資料顯示,中國國航、南方航空、東方航空、中國遠洋等公司在海外期貨交易中都吃過大虧,背后都有高盛的身影。

此外,高盛還為A股資本市場挖過坑。

最令人難以忘卻的一幕是2010年11月12日,高盛向境外客戶建議賣出中國股票,又向境內媒體發布一份看好中國股市投資前景的策略報告,這個兩面派手法被認為是上證指數暴跌5.16%、創業板暴跌4.46%的重要因素之一。

1.jpgA股著名的“11.12”暴跌

時任商務部研究院副研究員的梅新育曾公開表示:“高盛憑借強大的話語權對市場參與者形成‘羊群效應’,它的一份報告足以讓其他市場參與者盲從,并放大其影響力。”

高盛與蘋果的博弈,還將持續下去,未來是高盛被打臉,還是蘋果轉型失敗、變成第二個諾基亞,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