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爾瑪丟掉的市場 Costco能撿回來嗎

開業半天就被擠到停業、10萬元一只的愛馬仕秒沒、比官網還便宜一元的飛天茅臺瞬間脫銷……在過去的24個小時里,美國零售超市巨頭Costco在上海的門店上演了一出大型魔幻現實主義戲劇。放眼世界,最近幾年,人們見慣了零售商的大撤退,閉店潮一波接著一波,就連美國零售業的另一巨頭沃爾瑪都忙著在全球范圍內收縮戰線,Costco的逆勢而行因而更顯得另類。然而大環境已經如此,電商沖擊不言而喻,沃爾瑪丟掉的市場,換做任何一個零售商想撿起來,都沒那么容易。
帶進墳墓的公司
時隔一天,經過停業風波的上海Costco推出了應對措施——限流。北京時間28日,Costco在官網微信號上發布聲明稱,決定自當日起,將賣場內的購物人數控制在2000人以內。起碼在最近一段時間,Costco還看不出水土不服的跡象。
美國本土的Costco是什么樣的?“兩個恐怖分子劫持了我和芒格坐的飛機,稱處決我們之前可以滿足我們最后一個愿望,結果芒格說能不能讓我再講一次Costco的優點,而我說,先殺了我吧。”在廣為流傳的故事里,“股神”巴菲特用這則玩笑形容Costco在其老搭檔芒格心中的地位。
Costco在美國的風靡程度或許不比上海門店差很多。很多人都說,在美國,一旦去過Costco兩次,就再也離不開它了。原因在于,第一次去驚嘆于其高價,大多數商品都要10美元以上,還要花費60美元辦理Costco的會員卡。但如果習慣了它大分量帶來平均低價格的模式后,多半就離不開它了。
Costco是典型的倉儲會員店模式,也是該業態的領跑者。高高的貨架,超大號的購物車,打包出售的商品,一切物品都在傳遞一個信息——囤貨吧,囤得越多越便宜。而Costco掙錢的秘訣則在于會員——據了解,截至2018年9月2日,Costco的付費會員人數共計5160萬,美國和加拿大的續費率高達90%,其他國家的續費率為88%。
一個收縮一個擴張
Costco總是免不了與沃爾瑪進行比較。但當Costco風風光光開店的時候,沃爾瑪卻已率先關了一輪店。截至今年6月,沃爾瑪在中國至少關閉了15家店,最近一家關停的沃爾瑪在山東淄博,它的生命終止在了2019年6月25日。
沃爾瑪的收縮不只在中國。2016年1月,沃爾瑪直接宣布將在全球范圍內關閉269家門店。去年5月,沃爾瑪繼續收縮歐洲業務,將其在英國的商超業務Asda以100億美元的價格出售給了它的競爭對手。
不過沃爾瑪的收縮并不意味著它的兵敗,轉戰印度市場、轉戰線上都是沃爾瑪的重點策略。2018年末的一份數據顯示,沃爾瑪當年的在線零售支出將達到209.1億美元,有望成為僅次于亞馬遜、eBay的美國第三大在線零售商。在這種情況下,埋頭于線下的Costco還能在零售市場分得如此大的一杯羹頗顯得有些另類。似乎是倉儲會員便宜大份的模式總能找到為其買賬的消費者,在這個領域的第二大企業就是山姆會員,而山姆會員則處于沃爾瑪旗下。
風光無限的Costco真能所向披靡嗎?答案或許并不一定。北京商業經濟學會常務副會長賴陽對北京商報記者分析稱,Costco雖然領先,但并不讓人望塵莫及。國外消費者居住分散,快遞運輸到家成本高,但隨著無人機運輸的普及,美國消費者實體消費的比例肯定會下降,在這之前很多超市、大賣場乃至百貨店都已經出現了閉店潮。
至于上海的Costco門店,賴陽稱,Costco在中國火爆的一大原因在于其折扣,但面對電商,Costco并沒有更強的競爭力,成本仍高于電商。而且很多消費者可能通過海外代購或直購渠道進行購買,價格也能比Costco便宜,Costco現在的優勢更多地與其促銷活動有一定的關聯,但這種優勢無法永遠保持。再加上其他渠道沒有競爭者,價格才會高,競爭者加入,一旦打上價格戰肯定會降價。
實體零售寒冬
美國國情或許是Costco得以生存的原因。地廣人稀決定了美國消費者居住分散的特性,汽車成了必需品。據了解,美國大約80%的人都擁有私家車,這就給去Costco購買量大且均價更為劃算的物品提供了交通上的便利,囤貨更是成了家常便飯。
但一個不得不說的背景是,整體來看,實體零售店儼然一副過冬的樣子。服裝巨頭Gap、服裝商場JCPenney、內衣品牌“維多利亞的秘密”等知名品牌都沒能逃脫關店的宿命。2019年前7個月,美國已宣布關閉的門店數量比2018年全年增加近三成,預計今年美國關店數量或達1.2萬家。
行業競爭加劇及人們消費習慣改變,或許是關店潮的主要原因。去年10月,穆迪投資服務公司的報告中便強調,在線銷售增長仍將超過該行業的整體增長,電商業務當時占美國零售總收入的15%,未來五年內該數字將升至20%,并預計美國零售業全年銷售增長率將為4.5%至5.5%之間。
電商伴隨的一個問題是運輸成本,畢竟對人力成本高企的美國來說,送貨上門就是一筆不小的費用。不過這個問題或許不久就要被解決了,而解決的秘訣就在于無人機。今年7月,亞馬遜便已經取得了無人機大面積送貨服務的專利,按照亞馬遜的安排,未來將會有成群的無人機投入到空運之中,送快遞的速度和效率都將大幅提升。
今年4月,谷歌母公司旗下專注于商用無人機的公司Wing正式獲得美國聯邦航空局的批準,在無人機商業送貨領域成為“第一個先吃螃蟹的人”,成功逆襲亞馬遜公司旗下的Prime Air。當時外界便預測,未來市場上將出現更多的無人機商業送貨公司。
快遞企業更是瞄準了這一風口。今年7月底,美國聯合包裹速遞公司(UPS)宣布注冊了一家全新的子公司UPS Flight Forward Inc.。據悉,這家公司將專注于開發和運營無人駕駛的航空系統,運用于商業運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