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襲成風!別讓“網絡搬運工”砸了短視頻的舞臺

這幾天,成都短視頻創作團隊“硬核不軟的班班”遭遇侵權,引發業內關注。該團隊用感情戲、諜戰戲等方式表達科普知識,制造了不少爆款。然而,其原創視頻內容遭遇其他賬號“搬運”,用于商業推廣,且并未注明創作來源。該團隊向微博平臺投訴,并準備起訴。如今,涉嫌侵權的相關視頻已被刪除。
這一創作團隊“硬剛”網絡搬運工的經歷,獲得了不少網友點贊“撐腰”。據報道,盜用、抄襲原創短視頻現象非常普遍,短視頻搬運已經形成黑灰產業鏈。有的商家搜集大量原創視頻內容,打包在電商平臺出售;在QQ群等一些網絡社交場所,也有人分享影視剪輯、搬運、申訴等技巧,還有人專門開發“去水印”小程序。
作為內容傳播新方式,短視頻帶著更加直觀和活潑的表現力基因,已經成為當之無愧的流量高地。有流量的地方就有商機,面對一個個短視頻爆款,網絡搬運工也動起了變現“歪腦筋”。無論視頻平臺還是社交場所,在他人原創視頻基礎上“二次創作”、合成新視頻并打著“原創”標簽的案例比比皆是,未經允許直接“搬運”他人短視頻的也不在少數。此次,成都短視頻創作團隊遭遇侵權的經歷,再次說明短視頻已成為內容侵權的“重災區”。去年4月,因創作的短視頻被用作宣傳廣告,一名網友將運營商告至海淀法院,法院判決該公司賠禮道歉并賠償經濟損失及合理開支50萬余元,創下了當時單個短視頻判賠金額最高的著作權維權案。
對于不少制作精良、內容豐富的短視頻來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短短幾分鐘的呈現背后,可能是數十個場景的切換,是從早到晚、跨越數天的拍攝過程,凝聚了主創團隊的集體智慧。然而,在黑灰產業鏈的助推下,抄襲或挪用這些短視頻,卻是分分鐘就能搞定的事,不僅不費吹灰之力,而且成本相對低廉。若任此亂象野蠻生長,不僅會一再打擊視頻作者的創作熱忱,擾亂公平創作的基本秩序,也會破壞短視頻業態的良好氛圍。
短視頻的熒屏,不能成為內容搬運工的“新大陸”,必須驅逐抄襲挪用等侵權“表演”。面對新生領域的新問題,行業治理也要學會使用“新式武器”。一方面,監管部門要提高技術手段和篩查速度,依據逐漸完善的法律條款,對業內侵權行為做到查實一起,嚴懲一起;另一方面,短視頻傳播平臺也要加強大數據算法,完善侵權處理機制,通過限流、下架、封禁賬號等方式,對盜用他人視頻的相關責任人嚴肅處理。去年4月,因其創作的短視頻被擅用宣傳廣告,一名網友將運營商訴至海淀法院,法院判決公司賠禮道歉并賠償經濟損失及合理開支50萬余元,創下了當時單個短視頻判賠金額最高的著作權維權案。依法維權,才能保障短視頻原創的正當權益。
5G時代已經到來,短視頻領域或將因此注入更多動力。在此背景下,規范業內創作秩序,盡快將內容創作納入正軌,對于全行業的健康發展顯得更為必要。別讓短視頻成為內容搬運工的“避風港”,小心內容搬運工“砸了”短視頻的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