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面就業季:后浪乘風 捕捉新業態

7月中旬,畢業生張圓圓入職了北京馬士兵教育公司。這家主營IT課程的在線教育機構剛剛搬離居民樓,將辦公地點落在了海淀薊門橋的文教產業園內。
“疫情期間,我們公司規模從去年的不到10人擴到了100多人,確實迎來了發展的機遇。”馬士兵教育創始人馬士兵告訴北京商報記者。
除了在線教育,疫情還催生了不少新業態、新模式。從互聯網醫療、直播電商,到線上辦公,經濟增長的更多可能性被創造出來,自然挖潛了更多就業需求。在最特別的就業季里,也有更多的“張圓圓”在新業態中邁出了職場第一步。
嗅出新需求
新冠肺炎疫情下,實體經濟不可避免地受到沖擊,但也催生了一批新需求,為企業發展帶來新機遇。啟迪禾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啟迪禾美”)就是其中的一個“幸運兒”。
啟迪禾美主要從事以生物活性肽為核心原料的研發和產品開發,提供基于生物活性肽原料的健康解決方案。該公司CTO李鈞翔告訴北京商報記者,疫情期間,公司基于技術平臺快速研發出“清谷”手部抗菌便攜噴霧及家具噴霧,產品于2月在線上電商及線下等渠道銷售。
“公司擁有的鑒別及開發流程,能夠在疫情期間迅速開發消殺類產品并上市銷售。”李鈞翔直言。北京商報記者觀察到,正是基于迅速挖掘到市場需求,企業研發能夠快速響應,并且轉化為產品。線上線下的銷售渠道聯動,也使整體業績沒有明顯下滑,反而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對于傳統業態來說,直播、電商等新銷售模式為企業找到了出口。而已發展多年的電商自身,在疫情期間同樣實現了新的突破。
“我們的電商板塊業務在上半年翻了三番。”湖南農民伯伯電子商務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易戰向北京商報記者透露。公司成立已有五年,主營農產品電商、工業品下鄉、農村物流等業務。“由于疫情期間各地市場開放有限,農產品有所滯銷。通過公司的電商交易平臺,幫助農民快速銷售,并直接配送至社區內,在全國共配送了700多噸。”劉易戰說。
“我的目標是李佳琦”
新業態的快速發展也催生了大量新崗位需求,為就業者提供了更多選擇。畢業于湖南財經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的應屆生唐旋就在今年4月入職了農民伯伯電商,成為了一名“帶貨主播”。
談及自己投身直播的原因,唐旋告訴記者,他是通過校招了解到這個企業。“對‘90后’來說比較容易接受新鮮事務。今年工作也比較難找,而直播電商的崗位比較多。對于直播,我剛開始也比較陌生。入職之后,逐漸認識到這是一個很需要付出的工作。”
“疫情期間我們也開始推出直播。目前有6個直播間,直播團隊20人左右,都是新組建的。有些是到農產品基地直播,另一種是在直播間賣貨。直播的效果也超出了我們的預期,當地好多市里、縣里的領導過來幫忙帶貨。”劉易戰也告訴北京商報記者。
淘寶直播相關數據也顯示,直播已催生超100種新職業,僅2019年就帶動就業超400萬人。即使在疫情期間,平臺也為數十萬主播提供了穩定的收入。
直播催生的新職業,以唐旋的團隊為例,除了主播,還有專門下鄉采訪的、做情況調研的、選品官、宣傳人員,再加上互聯網架構師、品牌對接人員、物流對接人員等等,多方各司其職才有了鏡頭前的滔滔不絕。
新業態也屢次成為今年“穩就業”政策中的重點。7月15日,國家發改委發布《關于支持新業態新模式健康發展激活消費市場帶動擴大就業的意見》,鼓勵探索線上服務新模式,壯大實體經濟新動能。“互聯網營銷師”等工種也被正式列入人社局的新職業中。
“前段時間看到李佳琦正式以特殊人才的名義落戶上海,我是很激動的。因為作為一個新職業,主播從剛開始的不被傳統接受,到現在被肯定,逐漸走上更職業化的道路,也讓我看到了自己未來的職業前景。”唐旋說,李佳琦作為行業內的一個標桿,也是自己奮斗的目標。
靈活就業可能性
除了新崗位需求涌現,新業態下的靈活就業也更為普遍。
“我們做的主要是基于個人工作信用體系、多種靈活用工方式的互聯網類靈活用工信息匹配平臺。”北京共匠科技CEO張小帆告訴北京商報記者。
共匠科技從2019年開始整理全球自由職業者資源。以此為依托,將所有人才分區分類分級,結合常用的3種靈活用工形式,包括兼職、分時雇傭和短期駐場,為企業選用靈活用工人才提供數據支持。
張小帆認為,疫情作為特殊的催化劑,加速了企業清除人才泡沫的進程。“疫情期間我們主要做兩件事。一個是推出了‘疫情之下,企業如何搭建遠程辦公常態化團隊’的免費系列直播課程。同時,我們向企業免費開放自由職業者數據庫,由專門的行業HR協助企業選擇靈活用工人才。共享了設計部門和新媒體部門,協助受疫情影響不能復工的企業開展業務。目前設計中心仍在運營,已經與60余家企業(機構)達成了深度合作。”
“對于企業而言,員工成本往往被納入固定成本考量,但在疫情影響下,許多企業開始考慮,如何在控制員工成本的同時,能為日后復工保存足夠的人力資源。這二者間的矛盾,通過靈活用工模式得到了很好的解決。事實上這樣的需求一直都存在,只是疫情讓更多企業意識到,突發事件中企業越靈活,越能有力應對。”紅杉資本中國基金董事總經理翟佳認為,現在是企業深入思考用工問題的時機。
“讓子彈飛一會兒”?
在數字轉型的基礎上,疫情催生的新需求為新業態帶來了發展機遇,但疫情總會過去。脫離了機遇期后,新業態是否還能繼續乘風破浪?
在百聯咨詢創始人莊帥看來,新業態的生命力主要取決于消費市場的需求、資本市場的認可度,以及是否能夠形成一個可持續盈利的閉環商業模式。
“如果做到這三點的話,自然能夠持續發展。另外也有些業態可能沒法獨立,但是可以依托于成熟的已經被驗證成功的商業模式或者業態來發展,那它也能夠長期存在。比如直播帶貨依托于已有的電商模式,應該可以持續發展。在線教育、互聯網醫療等作為全新的模式,還有待觀察。”莊帥認為。
安芙蘭資本創始合伙人吳在英也談到,對于新業態創業項目,自然是基于需求的確定性而來的。之后也要注意商業化的落地,技術創新上要有自己的壁壘,只有這樣才能夠獲得資本的青睞。
“在這次疫情中出現的這些新業態并非曇花一現,而是新一輪長技術周期在商業模式創新和業態創新方面的一個自然而然的體現。”中經數字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陳瑞也告訴記者,它不僅是對沖當前經濟下行的一個有力的力量,同時也是推動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引擎。
而在新業態快速涌現的過程中,也意味著監管可能存在滯后之處。要想長遠發展,新業態和新治理還需相輔相成。
如在線教育的退費難題、直播銷售中的售后糾紛,在近半年來成為投訴的“重災區”,也有待相關法律法規的跟進。中國廣告協會在6月發布了《網絡直播營銷行為規范》,對主播行為、商品質量等作出了一些明確要求,雖效力有限,但也在新業態的規范上邁出了步伐。
也有專家認為,監管的跟進也需注重時機。通用技術教育專家周太平分析稱:“無論是直播帶貨還是在線教育,都是信息技術與傳統行業相結合的產物,這是事物發展在尋求變化的一種趨勢。”周太平認為,作為監管者來說,可以“讓子彈飛一會兒”,再根據情況讓適合的產業積極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