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谷歌的華為:有所為、有所不為?

2020-08-13 思甜 虎嗅
瀏覽

華為手機在這兩年之間,經歷了太多風雨。他們在硬件被斷供之時,使用各種備胎手段支持下來;在軟件被斷供之時,也采用了自家的 HMS Core 來當替換。到了 2020 年年中,華為實體手機仍然賣得很火,更成為全球最大的手機公司。但是,沒有 Google 軟件支持的華為,還能有所為嗎?

2019 年 5 月,特朗普把華為列入實體清單,美國公司未經批準,不得銷售產品和技術給華為。

2019 年 9 月,Google 不會在華為新設備上預載谷歌移動服務 (Google Mobile Services, GMS)。

2020 年 2 月,華為宣布自家的華為移動服務 (Huawei Mobile Services, HMS) 正式出海。

2020 年 9 月,華為將宣布推出 HMS Core 5.0 版本。

這回,虎嗅趁著華為向媒體解釋全新的 HMS 5.0 服務之余,讓我們深入分析沒有 Google 的華為,究竟過得怎么樣。

為什么 GMS 如此重要?

為什么華為手機沒有 Google 的支持,就好像會世界末日一樣,非得搞個 HMS 來取代不可?也許大家已經聽過無數次原理,但我們仍然必須再次重溫 GMS 是什么。

雖然 Google 已停止向華為手機供應 Android 作業系統,但 Android 架構其實分為兩大部份:一份是完全無需授權的開源版本 AOSP(上右),另一個是帶 GMS 核心的 Android(上左)。因此,華為可以無需 Google 授權下,繼續使用開源版本的 Android AOSP 系統。

但真正對華為帶來嚴重沖擊的,是華為無法繼續使用 Android 當中的閉源項目,Google 移動服務 (Google Mobile Service, GMS)。GMS 是一套應用程序和云服務,包含了俗稱“谷歌全家桶”的各種 Google 服務,例如 Play Store 商店,Search 搜索、Gmail 郵件、 Maps 地圖 、YouTube 視頻等眾多 APP,同時包括眾多系統級的 API 接口、以及 Google Services Framework 服務框架。

也許,內地用戶可能認為我從來都不用這些應用,為什么華為沒有了它就會感到困難?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國內的手機大多不能使用各種 Google 應用,所以對此無感。但在歐美市場來說,Google 應用就如中國的微信,須臾都無法離開它;而且,Google 應用市場的主要入口:Google Play,也在內 GMS 全家桶之內,沒有 GMS 的話,部份歐美手機用戶可能連安裝應用也有困難。

也許大家也會覺得:反正 Android 是開放的,自己下載個 apk 就能安裝吧?這也不可行,華為手機沒 GMS ,就得不了 Google 認證,在大多數情況下均無法使用 Google 各種服務。大家可以把 GMS 想像是內嵌在手機內,用來接駁“Google 應用”的貨輪的貨運碼頭,Google 公司的貨輪,沒看到自家的碼頭?就不會肯靠岸卸貨。

盡管華為近年積極通過各種服務,取代 Google 原生的服務。而且不少的 Google 服務,也可以通過瀏覽器使用,所以影響還是有限。但問題是 GMS 內嵌在 Android 作業系之內,Android 各種系統接口,也默認使用 Google 的各種服務,所以不少歐美的應用開發者,在使用各種基于云端的功能(例如定位功能、語音識別或是支付功能),也會默認使用 Google 的服務。

華為 Mate 30 Pro 在執行優步 (Uber) 時,會因為沒有 GMS 而閃退。圖片來源:cnet。

華為 Mate 30 Pro 在執行優步 (Uber) 時,會因為沒有 GMS 而閃退。圖片來源:cnet。

當這些應用在缺少了 GMS 核心的華為手機上跑,Google 的“貨輪”同樣因為看不到 GMS 的碼頭,而不愿“卸貨“,導致這些應用要不就是無法使用、要不就是閃退。外媒 cnet 為缺少 GMS 核心的華為 Mate 30 Pro 進行測評,雖然高度評價 Mate 30 Pro 的拍攝能力,但也因為系統的各種問題拖累(上圖),只能說它是“最好、也是最壞的智能手機”。

換言之,在海外銷售的 Android 手機如果沒有 GMS ,開發者在開發應用時,將要面對無法在地圖里定位和導航、無法使用語音助手、無法進行應用內購買、甚至是無法顯示廣告等各種問題。而且,沒有 GMS 提供的框架,這些手機甚至無法下載應用、無法通過云端備份、甚至連推送通知和訊息同步等系統基本功能,也無法正常運作--因為即使這些系統功能,也通過 Google 的服務器來處理。

因此,大家就能理解,為什么 GMS 對海外銷售的手機如此重要。

HMS:從打補丁到自主之路

對于在中國出售的手機來說,沒有 GMS 并不會帶來太大的問題,但對于像華為這樣在歐洲市場占有不少份額的手機公司來說,這將會構成嚴重的沖擊。虎嗅先前提到,華為消費者業務 CEO 余承東坦然承認,沒有 GMS 后,華為在在接下來的季度,會在海外市場出現份額嚴重下滑的情況,目前他們能做的,就只能爭取減少下滑幅度而已。

華為是否能挽國外市場于既倒?就只能靠著自家的華為移動服務,Huawei Mobile Service, HMS。

華為消費者業務 HMS Core 平臺部部長望岳向虎嗅表示,他們早在 4 年前的 2016 年,就發布了 HMS Core 2.0 版本,但當時僅有 3 個最基本的功能,包括帳號、支付和推送服務。后來華為被列入實體清單后,他們就不得不完整構建海外開發者需要的功能,并分了兩步搭起整個 HMS 核心。

圖片來源:華為。

他們首先在去年 3 個月,篩選了包括定位、地圖、分析、廣告等全球開發者最常用的 12 個功能,趕在去年 8 月華為開發者大會 (HDC) 期間上線,這就是 HMS 3.0 版本。然后在今年一月發布的 4.0 本,已經可以在全球的華為生態上運行(上圖),這意味著開發者需要的基礎功能都已齊備,當中包括以下四個核心平臺:

應用服務(應用商店、帳號、推送、地圖、內購等與應用相關的基礎系統功能)

智能終端(智能設備相互之間設備的分享和協同,以及設備虛擬化功能)

人工智能(自然語言、計算機視覺以及相應更集成的算子和模型層)

安全(全場景安全解決方案、基于 AI 的安全檢測能力、HMS 安全服務引擎等)

華為也通各個在地化的合作伙伴,補充了包括了地圖在內的核心云端服務。在 HMS 4.0 之下,在海外銷售手機的基本功能,已經能正常運作,應用只要支持 HMS 4.0 ,大部份也功能也能正常使用。在及后 5 個月里,他們再重新整理了華為已有的能力、以及未來發展的能力,在這回新增了 8 個開發能力和 3 個工具,就是現在的 HMS Core 5.0。

圖片來源:華為。

換言之,我們可以把先前的 HMS 版本,設想作華為在失去 GMS 而緊急打上的補丁,而 HMS Core 5.0,才是他們想實現自主的愿景。而這個愿景就是華為一直強調,從芯片端、終端應用以至云服務一體的“芯、端、云”戰略(上圖)。

HMS 5.0:芯、端、云戰略

HMS 5.0 與 GMS 有什么不同之處?

由于使用 Android 的手機廠商眾多,多年來 Google 在控制 Android 的生態系統也有不少困難。在 2014 年,Google 就被指為了避免 Android 進一步分裂,所以把作業系統的新功能,搭建在云端的 GMS,再通過升級系統接口方式,讓實現這些新功能。但在這前題下,Android 手機只能按照 GMS 的套路,而無法隨意進行各種定制化,而 Google 也不容易為個別手機,進行特殊優化。

但華為擁有自家的硬件生態系統,不少的手機更用上各種自家芯片,所以能由芯片端開始,針對各種硬件設備量身訂制,并向開發者提供相關的開發平臺,所以華為本來就有點像蘋果的 iOS 平臺,能從由芯片端開始,針對性調用和優化各種硬件功能。但現在華為沒有了 GMS,他們也能針對各種終端和網絡環境,進行針對性的優化工作。

總體來說,HMS 5.0 帶來的新功能,包括圖像 (Graphics)、媒體 (Media)與系統 (System)三大類。

圖片來源:華為。

首先是圖像,這屬于“芯”的新功能(上圖左標黃的部份),主要聚焦在圖形渲染能力。望岳表示,這是華為首次對應用開發者開放圖像相關的能力,當中包括Vulkan框架(編按:Android 使用的圖像處理接口)、圖形計算、虛擬現實交互、CPU 加速、圖像處理器 (GPU) 的硬件加速、以及神經元處理器 (NPU) 的人工智能加速等。

望岳強調,這功能背后是華為在顯卡、圖像引擎、渲染引擎等的技術積累,如果手機廠商不做顯卡、不做 NPU,那么在底層的渲染能力和圖形引擎的優化,一定不如華為。(編按:華為手機芯片的 GPU 架構仍然是 ARM Mali 公版架構,但有報導指華為已成立 GPU 部門,并在 Nvidia 挖了不少人材,這次 HMS 5.0 推出,正好佐證此事。)

圖片來源:華為。

而在媒體方面,則屬“端”的功能。華為主要提供 DRM (數碼版權管理)服務,以協助內容創作者保護知識產權,藉此吸引更多的內容合作伙伴加入。望岳表示,目前業界未有統一的 DRM 標準,微軟有自己的一套、Google 也有自己的一套。華為未來將與國內相關機構,一起推出屬于中國的 DRM 標準,并且向全球推廣。未來,他希望這標準能得到好萊塢的認可,版權保護均能基于華為的標準。

此外,盡管華為手機的拍攝能力一直被受媒體高度評價,但相關能力一直未有開放給開發者。但現在華為將會提供 Camera kit,把華為手機的相機能力開放出來,讓第三方也能利用上華為的拍攝能力。

圖片來源:華為。

而系統板塊,則屬于“云”的新功能,主要聚焦在網絡,通過軟硬件合的方式,實現高性能通信服務。華為在未來將推出一個綜合性網絡的工具包,按用戶各種場景(例如電話、視頻聊天、看視頻、玩網絡游戲等),自動把網絡調到最優。

望岳指出,以前網絡通信這塊主要是運營商領域,現在華為要把終端設備跟運營商的基站,從端到端聯系起來。一個中國的游戲玩家,要跟歐洲游戲玩家打同一個游戲,數據包先要從手上設備,送到中國的基站,再到中國國際的骨干網,再到達歐洲的數據中心和服務器后,然后到達歐洲的游戲玩家。中間一整個鏈條,全世界可能只有華為才能摸得清楚,也就只有華為能作出這樣的優化。

開發者愿意支持 HMS 嗎?

有了這樣的一個 HMS,華為就真的自立自主,能繼續在歐洲繼續先前的增長勢頭嗎?

HMS 是否能成功,主要看兩大重要社群是否支持。首先是全球開發者社群,是否愿意針對華為手機開發,讓應用同時支持 HMS Core?其次是海外的用戶和消費者社群,是否認為 HMS 足以取代原來黏度甚高的 Google GMS 服務,因而購買華為的手機?

圖片來源:華為。

在開發者方面,望岳交出一些頗為樂觀的數字(上圖):過去一年來,應用開發者數量、以及接入 HMS Core 4.0 的應用數量,均有長足的增長。以開發者數量為例,目前 HMS 的注冊開發者為 160 萬,雖然連 iOS 的2,000 萬開發者的水平,仍有不少差距;但考慮 iOS 開發者生態已積累 10 年,現在 HMS 能在一年之內就能做到 10% 的規模,其實還算可以。

但有記者問及這些開發者與相關收益的地區分布時,望岳表示“不太方便透露”,我們無法知道這些開發者及其應用,究竟是來自不太受 GMS 影響的中國、還是來自受 GMS 影響更深的歐洲開發者。但考慮到目前地圖服務工具(Map Kit)僅面向海外,中國尚未有相關的計劃,但 HMS 的 Map Kit 增長仍然接近 17 倍,可見這些增長快速的應用,最少仍然是面向海外的。

而且望岳也透露,目前像 Booking.com 以及 Viber 等頭務應用,已經陸續支持 HMS,可見全球應用開發者,也愿意支持 HMS。搜狐早前就采訪了全球化信息分發服務商、赤子城科技的 COO 李平,他表示目前很多開發者,對于 HMS 還是相對積極,原因有三:

對 Android 開發者來說,接入 HMS 的開發成本不高;

目前處于 HMS 的紅利期,由于開發者正逐漸入駐,競爭相對于 Android 和 iOS 要少;

HMS 的分成比例遠低于 Google 和蘋果的 30%,目前華為還推出了 10 億美金補貼的耀星計劃,更能吸引開發者加入;

單純從開發者這邊看來,HMS 在全球的發展,無疑是在上坡中,但在用戶端上就很不好說。盡管望岳認為只要體驗足夠好,用戶的習慣是可以培養的,而他對于 HMS 能為消費者帶來良好體驗,甚有信心,過去一年的全球銷售數據,一定程度上印證了用戶對 HMS 的認可。

不過,華為的全球銷售數據雖然很好,但在西歐這個中國以外最大的市場,并不如此。

圖片來源:Canalys。

在 2020 年第一季度,華為手機在西歐的份額就急跌了 40%。在稍后時間的第二季度,盡管 HMS 已得到更多開發者的支持,也只能像余承東起初的預期,份跌幅收窄至 17%。可是,這并不足以讓華為感到樂觀,因為他們在歐洲的份額,居然被后來新入場、同樣來自中國的小米趕過了頭(上圖)。

如果華為無法阻止自己在西歐市場的份額繼續下跌,海外開發者可能就難以獲利,因而不太愿意繼續支持 HMS。這樣就會導致 HMS 的生態系統劣化,進一步降低消費者購買意愿,構成惡性循環。因此,華為如果仍想出海爭霸,必須重新吸引海外消費者的購買意愿,絕不可以單憑國內手機市場,支撐業績。

對手不是 Google,而是馬太

但沒有 GMS 的華為,要重振歐洲市場并不容易,因為 HMS 能否取代 GMS,關鍵不在于“用戶體驗”,而是“用戶習慣”。眾所周知,互聯網平臺有所謂的“馬太效應”:相關的市場很多時屬“贏家通吃”市場。

Google 應用服務里的 YouTube 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全球各大受歡迎的 YouTuber 視頻博主,愿意在 YouTube 發布視頻,并不因為它的使用體驗優良,更多是因為它是全球最大的視頻社交平臺,讓他們有更多的曝光機會,增加知名度,賺取更多的金錢。由于有大量優質的視頻博主,為了賺錢而支持 YouTube,也進一步促使 YouTube 的觀眾增長,形成正向循環,產生馬太效應。

Google Docs是一個類似石墨的在線文書編輯平臺,由于 Google Docs在全球范圍內相當流行,不少公司也會通過這個平臺,協作編輯各種文檔。但如果公司把 Google Docs 鏈接,發送到用戶的華為手機上,用戶將無法以手機應用打開,只能在手機瀏覽器上笨拙地編輯,那就十分尷尬了。如果更多公司使用 Google Docs,也會捆綁更多員工和合作伙伴一起使用 Google Docs,進一步帶來馬太效應。

不過,YouTube 開始被后起之秀 Tiktok 所追上,而 Google Docs 目前的市占率也不算十分高,所以即使華為手機沒有這兩個應用,也許不會為華為帶來太大困難。華為面對的真正威脅,是 Google 掌握了海外互聯網的兩大入口:Chrome 瀏覽器、以及 Google Search 搜索引擎。

圖片來源:statcounter。

Chrome 目前是全球最多人使用的 PC 瀏覽器,也是全球最多人使用的手機瀏覽器(上圖)。它的最大優勢除了是快,更重要的是能實時同步 PC 端 Chrome 瀏覽器上的各種書簽和分頁。但沒有了 GMS,華為手機就用不了 Chrome,而華為瀏覽器目前也無法與 Chrome 同步。

此外,在用戶的 PC Chrome 瀏覽器里,已經內嵌好各種 Google 服務,一點就能打開使用,十分方便。但當用戶然后想轉移動到手機使用,但偏偏你的手機卻因為沒有 GMS,一個都不能使用。

盡管華為高舉 1+8+N 的無縫多設備,但現在連打通 PC 和手機端的信息也不容易,這樣嚴重影響用戶體驗。

另一個關鍵是 Google Search。多年來微軟為了挑戰 Google,在 Bing 搜索引擎花了不少資源推廣,但仍然難以撼動 Google Search 的壟斷地位。華為也特意挑選了來自法國的 Qwant,作為 Google 的替代品,但 Qwant 在法國的自家市場的市占率,也被 Google 甩到不知哪里去(下圖)。可見在海外市場,Google Search 真的不可能取代。

圖片來源:statcounter。

不過,華手機即使沒有 GMS,也能通過瀏覽器輕松訪問 Google Search,因此,本本華為也不一定需要取代 Google Search。但 Google Search 對華為手機的最大破壞力,是它占據了網絡的“入口”。

如果你通過 Google Search 搜索手機 App , Google 將首先提供 Google Play 應用商店的鏈接,但華為沒有 GMS,根本就無法通過 Google Play 安裝相關應用。同樣地,如果你用 Google Search 搜索各種網絡服務,Google 也會先向你推薦 Google Maps、YouTube 等 Google 自家服務的鏈接。這樣會使海外用戶更難擺脫 Google 生態,也使 HMS 難以取代 Google 各種服務的地位。

是困難,也是機遇

HMS 能否幫助華為取回歐洲的份額,甚至進一步拓展全球業務,目前仍然成疑,但華為也不得不繼續走著 HMS 的路。事實上,華為發言人先前曾向虎嗅表示,GMS 和 HMS是共存關系,一個手機既可以有HMS,也可以有GMS。那代表了即使華為在未來能再次能使用 GMS,他們仍然會繼續推廣 HMS 的工作。

要知道在華為被列入實體清單之后,讓不少企業清楚知道技術自主的重要性;即使無法完全自立,但也必須有一個備胎,作為應急。虎嗅先前提到,OPPO、vivo和小米也成立了 GDSA 同盟,雖然不代表他們立即就要走上“自立之路”,但多做準備還是很合理的。

更重要的是,在 GMS 背后包含了巨大的利益:光是 Google Play 應用商店,在 2019 年就為 Google 帶來了77 億美元的收入,那整個 GMS 業務究竟會為 Google 帶來多少收益?華為沒有了 GMS 無疑很痛,但失之東隅,收之桑榆,華為如果能歐洲市場上全面使用 HMS,這部份收益將轉化為華為的收入,就能一定程度彌補因為制裁導致的損失,也未嘗不是“危中有機”。

早前華為消費者業務 CEO余承東表示,華為的互聯網服務在 50 億美金左右,Google的互聯網的服務收入1,400多億美金,所以這塊的空間非常大,而利潤率也非常高。他更表示:“掙全球的錢我們需要平臺,華為也要來打造這個平臺。”

因此 HMS 的路是否好走,華為看來也必須繼續打造這個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