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驚現“負油價”:實為大蕭條傾倒牛奶換場景重現

美東時間4月20日下午,國際原油市場巨震。WTI 5月原油期貨結算收跌55.90美元,跌幅305.97%,報-37.63美元/桶,歷史上首次收于負值。這雖然是一次歷史級罕見的崩盤,但如果我們回顧上世紀30年代大蕭條期間傾倒牛奶的經典場景,就會發現背后的機理邏輯其實是一致的。
對于原油等大宗商品來說,價格主要是由供需關系決定的。新冠疫情在全球的爆發對原油需求端造成了毀滅性打擊,加之此前生產過剩,導致供給遠遠大于需求,原油存儲空間接近爆滿卻無處可消耗。因此,生產商面臨無處存儲原油的困境,只能倒貼錢把過剩原油運走。
大多數石油和天然氣交易是通過期貨來實現的。也就說,投資者一般不是在直接買賣石油,而是通過判斷未來石油的走勢來買賣合約。投資者的盈虧是由合約期間內石油價格的變化決定的。
石油類的ETF的運作原理也是如此,這類ETF通過石油價格的變化來獲得收益,而不是真的擁有實體石油。
但是,與股票與債券市場不同,現實生活仍舊需要有人儲存實體原油。如果人們預計油價呈上升趨勢,那么近期的原油價格就會高于遠期的,表示投資者愿意在近期買入原油、自行承擔存儲費用,以實現在遠期以更高的價格賣出,覆蓋此前的成本并獲得盈利。
現在出現的情況是:遠期的原油價格要遠高于近期的,也就是說人們預計油價會繼續下行,投資者認為無法在遠期以更高的價格順利賣出,自然不愿意承擔這期間的存儲費用,所以沒有人愿意在近期買入原油。
(圖為5月至10月期貨價格走勢圖 藍線為5月期貨合約 來源:FactSet)
加之此前的生產過剩,沒有人有足夠的空間去儲存這些原油。生產商只能不斷降低價格至負區間,只要倒貼的錢比儲存石油的成本要低,那么產商的虧損就相對縮小了。
“負油價”雖然此前沒有在歷史上出現過。但如果我們回望上世紀30年代被寫進教科書的經典場景,牛奶廠商將過剩牛奶大量傾倒在河里,也同樣是由于需求嚴重下挫、供給過剩,這意味著牛奶商完全無法覆蓋生產成本,面臨的是巨額虧損。這時的牛奶價格本質上也是負的,如果此時有人愿意處理這些牛奶,牛奶商也會愿意向他們支付一定的費用,只要低于自己傾倒的成本即可。
原油期貨的發明只是把這一場景在二級市場上落實了。
有人提到:“為什么不直接把油燒掉呢?”這就好比在1929年時問:“為什么要把牛奶倒掉?不能直接喝掉嗎?”
首先,無論是上世界30年代被傾倒的牛奶,還是今天的石油,我們探討的是不是一兩桶油、一兩罐牛奶這個量級,左右市場價格的是巨額的交易量。
其中主要的區別在于存儲運送原油的成本要遠遠高于存儲運送牛奶的成本。牛奶再不濟還可以倒進河里,原油無法傾倒或者銷毀,不能夠以任何低成本的方式進行處理。
如果是像牛奶一樣的普通商品,產商只需要把手頭上的庫存解決即可,虧損不會太大。然而,原油的開采生產運送過程都十分復雜,周期較長,原油從開采到真正被消費需幾個月時間,導致處理原油庫存的成本要遠遠高于其他商品。
因此,傾倒牛奶和“負油價”的本質其實是一樣的,都是源于需求端重挫與生產過剩。這不代表未來人們不再需要石油,而是在現階段這個特殊時刻,人們對于石油的需求急劇下滑,沒有人愿意負擔現在儲存石油的巨額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