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年底最后一周,仍然熱愛工作?

年底,意味著工作量倍增,季度報表、年度總結、費用催收、財務預算……有無數工作等待完成。再加上假期臨近,籌備新年、規劃旅行等事宜也分散了很多精力。在壓力激增、身心俱疲和注意力分散的情況下,很多人可能會面對這樣的心理:
1. 想到上班就沒有精神,工作時候能拖延一會兒就拖延一會兒,不到DDL之前絕不動手;
2. 盡可能地完成了很多小任務,但是還有一大波大型復雜的任務在to do list上虎視眈眈;
3. 稍微動了一點劃水的念頭,就會有人“非常湊巧”地邀請你參加各種聚會;
4. 越是忙得不可開交的時候,越是“屋漏偏逢連夜雨”,意外情況往往從天而降;
5. 日復一日地進行重復性的工作,無聊使人失去動力;
6. 想下班想下班想下班……
拖延又會導致最終的密集加班,在大量的加班之下,更容易讓人感到枯燥,動力下降,提到工作就萎靡不振,工作之前心態先崩了。
在Google輸入“我的工作”,自動填充顯示最高搜索量的詞條有“我的工作很無聊”、“我的工作正在殺死我的靈魂”、“我的工作正在摧毀我的生活”……Psychology Today的一篇文章提到,超過一半的人上班期間沒有完全投入工作,對他們來說,無聊甚至施加了和過量工作所帶來的差不多大的壓力。
圖片來自bigstockphoto.com
這種情況下,面對厭煩情緒,該怎么辦?今天這篇文章,從專注的意義、微小興趣點的能量、創造力的作用、明確自我定位的重要性和終身進化等角度出發,總結了一些對抗重復工作帶來的厭煩情緒的方法。希望今天的分享對你有所啟發,以下,Enjoy:
1
專注能幫助人們在意義蒸發的時代找到意義
喜劇演員斯圖爾特·李(Stewart Lee)在他的自傳《我如何逃離注定的命運》(How I Escaped My Certain Fate)中,引用了美國先鋒派古典音樂作曲家約翰·凱奇的話,“如果一件事物在兩分鐘后開始變得無聊,那就嘗試四分鐘。如果還是無聊的話,那就嘗試八分鐘,十六分鐘,三十二分鐘。最后人們會發現它一點也不無聊。”
他引用這段話是在講人們對他的戲劇表演的反應,同理,其他事情也是一樣。專注具有改變事物的力量,可能有些事表面上看起來很無聊,可一旦投入了注意力,它內里的美感就會顯示出來。
查爾斯·埃姆斯(Charles Eames)和雷·埃姆斯(Ray Eames)兄弟執導過一部叫做《十的次方》(Powers of Ten)的紀錄片,這部紀錄片以一對年輕夫婦在芝加哥的野餐開始,用餐完畢后,他們在草地上躺下來開始休息。這個時候,畫面顯示的是一個一米高的人躺在野餐毯子上的頭頂鏡頭,然后通過每10秒增加10的冪次來拉遠鏡頭。
100米時,能看到三角形的草地周圍是繁忙的馬路和停車場;1000米,整個城市的輪廓展現出來;10萬米高空,蔚藍的海岸讓人賞心悅目;百萬米高空,北美大陸盡收眼底……不久到了10的7次方的距離,觀眾就可以看到地球,視角內月亮從身邊擦肩而過,然后是太陽系,然后是銀河系……
遙遠的旅程結束,又回到熟睡的夫妻身邊,鏡頭開始以負冪次方的距離推近:從皮膚表層結構到肌肉纖維,從蛋白質顆粒到DNA螺旋……
他們在片中展示了當人們將注意力集中在某個特定的點上時,一件原本看似平平無奇的東西,只要將其不斷地放大,放大,再放大,它突然間就會變得不平凡,變得陌生而復雜。
對待工作也是同樣的道理,重復千百遍的整理數據可以找到快速整合的規律;推出過不同的產品設計后能構建出自己的產品思維和判斷力;碼出百萬行代碼后會總結出最佳簡化和驗證的方法……價值的積累靠的正是一磚一瓦的重復,認真做的每件事都不白做,它總會以一種直接或間接的方式給予回報。
即便每天都在做同樣的工作內容,但是如果能夠不斷精益求精,每天都在不斷實踐、思考、總結和升級,帶來能力的提升和精神層面的滿足與享受,工作體驗和感受也就完全不一樣。
2
找到無聊工作中微小的興趣點
石原里美出演的日劇《校閱女孩河野悅子》里,一直夢想成為時尚雜志編輯的她,連續6年參加時尚雜志社的面試都落選,在第7年終于通過,卻被安排去了校對部門,這份工作看上去重復性極強、流程單一且枯燥,但悅子接受了這個現實,她試著用自己的方式去找到校對工作中的樂趣,為這份工作帶去了極大的創造性。
除了文字校對之外,她和這個部門的校對員們探索著用五花八門的手段對書籍進行事實檢驗:
書中提到的一個地名與現行通用的名字不符,悅子就跑到了那個地方去向當地人確認,并且按照書中提到的路線去實地考察,確認景物是否與書中的描述相符;
書里提到了某個房間和在房間里發生的命案,同事米岡就把房間的模型做了出來,還原書中的場景,看看是不是符合事實;
幫助博客女作家校對時,悅子還會實際試驗節省竅門,看是否有效,幫助完善內容,甚至還打動了作家,提出要把她的名字也加到書上。
實地考察、基本演繹、背景調查……為這份原本枯燥的校對工作增添了許多的樂趣與創意。
人生有50%是注定的,還有50%掌握在自己手里,自覺主動地承擔,積極地思考能幫助人們利用好手里的50%。
如果感覺每天的工作是單調而枯燥無味的,那么就去找到一個能夠激發對工作的動力的事情。沒有什么工作是徒勞的,所有的工作都會為你的將來做準備。這些業余時間付出的努力,也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收獲,反饋能量和靈感,利用好這手里的50%,找到無聊工作中微小的興趣點,會找到更好的方法去對待本職工作。
3
創造性的活動比機械式的活動對抗無聊更有效
在職場,結果導向是一個吃香的詞。但是如果在工作時秉承著“有個結果就行”的心態,那最后的作品一定會平庸,工作也會讓人感到失去意義,變得無聊。創造力就是讓枯燥平庸轉化為有意義有價值的東西。
比如馬東在他的書中講述了一位朋友的故事,這位朋友剛工作時做培訓助理,做內部開發課程的評審工作,一個典型的高頻重復工作。因為他所需要的只是機械地抄表算分而已。
可是這個人比較喜歡動腦子,他發現之前的評價標準過于粗放,僅有課程、講授兩個維度。
于是他琢磨好久,設計出一個評分表,里面增加了創新性、實用性、覆蓋率、電子化等多個維度。針對不同類別的課程設定差異化權重比例,給幾個咨詢公司的專家看,一致點贊。
這就是在低水平重復工作里,自己給自己創造機會。
Oreilly上曾經有一篇名為Amazon, boredom, and culture的文章,講述了亞馬遜文化對無聊這種情緒的不兼容性。
亞馬遜的文化鼓勵大量批判性思考、質疑和批評。不斷施加壓力,要求最高水平的結果是,亞馬遜可以比競爭對手更快地行動起來,對變化做出反應,更快地創造新產品——通常甚至是在他們的競爭對手意識到機會之前。久而久之,亞馬遜的員工們發現,自己的創造力被推到了從未想過的高度。
沒有壓力,沒有批判性思維,很容易產生一種自滿的文化。這種文化讓人流于平庸、在無聊的自滿中失去進化能力。員工在高要求下,由被動到主動地提高自身創造力,有效遏制了無聊情緒的滋生。
日本國寶級清潔工新津春子就職羽田機場,這份工作她一干就是二十多年,是羽田機場榮獲“最干凈機場”四連冠的功臣之一。目前她負責機場清潔培訓工作,帶領700多位清潔工一起服務這個旅客數日以萬計的機場。
在入行的前10年,為了多掙錢和考取這一領域的專業資格證書,她曾每天工作十多個小時,而且全年無休。1997年,她在日本全國“清掃技能錦標賽”中獲得第一名,成為該競賽歷史上最年輕的冠軍。
她能發現常人不會注意的污漬,比如電視機后蓋的角落、烘干機的縫隙,就算是看不見的馬桶圈內側,她也會戴上眼鏡,利用鏡子反射一圈又一圈仔細檢查。她對80多種清潔劑的用法了如指掌,會自制20多種清潔小工具。還會快速分析污漬產生的原因和成分,再自己調配相應的清潔劑。憑借自己的努力,取得了“日本國家建筑物清潔劑能士”的資格證書。
她說自己最開心的事就是看到來到機場的客人們感到心情愉快,這樣自己的工作就是有價值的。
當人們陷入無聊工作的困頓和迷茫中時,如果選擇用逃避對抗無聊,跟世界的聯系也會變弱,最好的方式,就是讓自己明確地看到:自己對于外界、外物,能夠施加切實有效的影響和干預。用創造性的活動提高影響力和存在感。
稻盛和夫說人們要做創造性的工作,“今天要比昨天好,明天要比今天好,對于交給自己的工作,要不斷思考如何改善、改進,久而久之,就會發展成為有創造性的工作。”讓創造力成為輔助,在重復性的工作中找到突破、進化的方向。
4
明確自我價值定位讓工作生活有燃燒的快感
“人為什么要工作呢?為什么我們每天都要掙扎著起床去上班,而不是享受生活?”在一場TED演講中,美國心理學家巴里·施瓦茨(Barry Schwartz)向所有人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
有人會回答:“當然是因為窮啊!必須要靠工作來生活啊!”但如果去采訪那些對工作滿意度很高的人,往往又會發現,生計或金錢幾乎從來不會成為他們工作的理由。
巴里·施瓦茨(Schwartz, 2015)還曾做過采訪,發現了三個工作滿意度極高的職業——醫院管理員、地毯制作者和發型師。這三者似乎毫無關聯,但再仔細想想,這些職業也的確存在一個共性:做這些工作的人普遍會認為自己做的工作很有意義,能夠幫助別人,或者讓別人的生活更美好。
這似乎就是關鍵所在。雖然大部分人都在工作,卻并非人人都能從自己的職業中發現意義。美國華盛頓的咨詢公司蓋洛普(Gallup)在2013年的抽樣調查結果顯示:只有約13%的人對自己的工作感到有參與感,這意味著,另外高達87%的人對工作毫無參與感。
也就是說很多人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一開始不知道沒關系,但至少要持續探索,不斷追問,直至回答這個問題。因為時間越長,就會越迷茫。
絕大多數人都需要工作,工作也占據了生活里的大部分,從這個角度出發,能夠從事自己喜歡又擅長的工作是一件幸福而幸運的事情。但很多人不一定有這種機會,選擇什么樣的工作,有時候甚至是身不由己的。
人本來應該是操控工作,但情緒卻時常會被工作左右,郁悶、煩躁隨之而來。即使是興趣的工作,也難免有枯燥而重復的階段,一樣需要進行調適。
日劇《重版出來》中有一個叫小泉的營銷部人員,到公司也有些年份了,他的工作主要是負責和書店的人推銷自己公司的漫畫,但是因為他總是覺得這是自己不喜歡的工作,所以也不愿意開動腦筋去想到底怎么推銷,只是一味地得過且過,書店里的人都把他叫做“幽靈”,是因為他毫無存在感。
直到某一次,新書的推銷,女主角黑澤心,一個熱血的新人漫畫編輯正好到營銷部學習,跟著小泉一起做,不但讓小泉重新感受到了工作的熱情,也開始主動地想起營銷方案來,當被推廣的新書得到市場認可,成為暢銷書,公司決定“重版出來”的那一刻,小泉忍不住落了眼淚。
沒有人做不好自己的工作,只是忘記了自己能帶來的價值,忘記了工作完成之后的成就感。
工作結束時,即使是畫了一千張的草圖,即使是打了一千條廢話,即使垃圾桶里被報廢的紙團塞滿了,但想到好的結果,就覺得努力沒有白費。成就感,是努力工作最原始的動力。而成就感來源于明確的自我定位。
自我價值定位之于個人就像是戰略之于公司,公司沒有戰略就沒有未來,個人沒有定位就沒有方向。有了價值定位,后面的事就明確了,至少有了方向,有了為之奮斗的目標。每個人的工作中都會有弱點和盲區,把能看得到的地方先補起來,堅持做,持續做,時間會證明效果。
5
拒絕盲目堅持
十年經驗≠一個經驗用十年
今日頭條的創始人張一鳴曾有過這樣的討論:有人畢業就可以獨當一面,為什么有人工作十年還要靠跳槽溢價?
一個人會由于日復一日做單調重復的工作流程而最終被厭倦擊倒,失去工作動力。但是看似平凡的日常工作真的無法精進了嗎?
人在面臨任務的時候,心理上有三重區域:
舒適區——做能力范圍之內的事情;
學習區——做高出能力范圍的事情;
恐慌區——做遠超能力范圍的事情。
要想取得真正的進步,就一定要學會走出舒適區,否則一個人所做的,只是重復昨天的自己。
而想要走出舒適區,就面臨著挑戰與困難。心理學家Carol Dweck提出過一個觀點,她認為,人面對困難時會有兩種心態:
一種認為自己的能力和天賦是固定的,而一切的困難和挑戰都是“對自己的測驗”,通不過就說明自己的能力有問題。這稱為“固定心態”(Fixed Mindset);
另一種則認為,能力是可以通過后天不斷提高、加強的,他們喜歡失敗,因為失敗可以帶給自己許多經驗和教訓,讓自己得到成長。這稱為“成長心態”(Growth Mindset)。
很多人不喜歡自己的工作,大多數時候,是覺得它太無聊、太單調、太簡單……但其實,在“成長心態”的人看來,再無聊的工作,對自己也是有意義的,因為總有可以挖掘提升的空間。
在那些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看來,成功來源于成長,在對某件事情已經非常擅長的時候,把它放在一邊,找那些更有挑戰性的事情,這樣就能持續成長。但這種心態不是說要放棄工作,而是學會從無趣的工作中“榨取價值”。不要以是否有意思來衡量一份工作,而是要考慮是否能從中獲得提升自己的機會。
羅輯思維CEO脫不花在演講上分享了一個故事:一位退休公務員從在60歲決定去學習法律,7年后通過了司法考試,成了一名非常優秀的離婚訴訟專業律師。她與這位68歲的律師討論了做這個決定的原因,得到的答案是:生命還有很長,不可以放任自己不去對未來做出規劃,在人生的任何階段,都要堅持學習。
谷歌CEO桑達·皮猜也說過:“那種僅憑一項技能就能一生受用不盡的日子已經不再存在了,政府、學界、企業都需要去支持持續學習、終身學習。”
人們常常會陷入停滯不前的狀態,要學會脫離受困情形,主動有意地努力提速。終身學習可以說是一本萬利的投資,它能使陷入停滯困境的人不斷找到再次前進的機會。
反思就是前進的契機:什么做得好,什么做得不好,還能如何提高?反復強化這種思維模式,將它內化成自己的習慣,變成自己面對任何問題時第一反應的直覺,就不會迷失在日復一日的舒適區里,而是每一天都會有一些進步,實現自我進化。
工作占據了人們大部分的時間,即使是從追尋生命效用的角度來說,工作也不應當僅僅被看成是一種謀生的手段。更何況,工作也帶來許多不能完全以金錢來衡量的隱性價值,各方面的個人成長:專業知識和個人技能的提升、成就感的建立、未來可調動資源的獲得、新事業方向/人生目標的確立……最終,人們都能活得更有價值。
稻盛和夫說:“要想度過一個充足的人生,只有兩種選擇:一種是‘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另一種是‘讓自己喜歡上工作’。”想要調整與改變,就要從心態和行動兩個方面一起出發,對抗厭煩的職業倦怠情緒,讓你的意義系統為充足人生重新運轉,實現工作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