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性騷擾沉默、創始人大搞婚外戀…谷歌的理想國正在崩塌

2019-12-13 思甜 馮侖風馬牛
瀏覽

谷歌正麻煩不斷,內有員工抗議活動,外則需要應對反壟斷調查,這直接導致了谷歌今年的收入增長是三年來最慢的。

故事的開始是一個激蕩人心的創業典型。

兩個還在讀書的學生從學校宿舍起家,通過一個立志改變世界的技術成為全球最大搜索公司。沒錯,這家公司就是市值達 9000 多億美元的谷歌。

如今成立 21 年的谷歌早已經成了一個龐然大物。業務多到令人眼花繚亂,除了搜索廣告業務,還包括智能家居、AI 健康、無人駕駛等,為了梳理這些業務,谷歌的兩位創始人曾在 2015 年對業務進行了一次拆分,并成立了母公司 Alphabet。

看上去像是要大干一場。但實際上,從那時起,無論是拉里·佩奇還是謝爾蓋·布林,這兩個谷歌的靈魂人物就越來越少地出現在公眾視線里,佩奇甚至缺席了去年 6 月的公司年會。

直到近日,他們在公開信里雙雙宣布辭職,拉里·佩奇辭去 Alphabet 的 CEO,謝爾蓋·布林則辭去了公司總裁一職,人們才反應過來,這似乎是一場預謀已久的辭職。但此時的谷歌正麻煩不斷,內有員工抗議活動,外則需要應對反壟斷調查,這直接導致了谷歌今年的收入增長是三年來最慢的。

正因為如此,他們的繼任者桑達爾·皮查伊被媒體稱為,一個在科技行業得到了最差工作的人。人們預測皮查伊將進行一系列的改革,包括兩位聯合創始人之前天馬行空的創業項目,到那時 Alphabet 將可能無法再維持其自由奔放的文化現狀。

01

佩奇和布林的第一次見面是在 1995 年,當時布林被派去向新生佩奇展示斯坦福大學的研究生課程。最開始的相識并不是一見如故,「一開始一切都令人恐慌。我總是在不停地抱怨。」佩奇的喋喋不休一度讓布林非常反感。但因為他們同樣對計算機感興趣,最終還是成為了很好的朋友。

在此期間,兩個人獨立或合作發表了許多關于信息搜集和關鍵字索引的論文,而谷歌的雛形則誕生在 1996 年,他們將它稱為 PageRank。兩年后,和比爾·蓋茨一樣,這兩個 24 歲的青年選擇休學創業,盡管當時只有四臺電腦以及一筆來自斯坦福校友的 10 萬美元投資,谷歌就這樣在加州郊區的一處簡陋的車庫里誕生了。

公司創立早期提供的唯一服務就是搜索。和兩位聯合創始人天才般的能力相搭配的是他們的雄心,很多人還記得谷歌早期的標識后面有一個驚嘆號,這是天才少年們認為互聯網搜索引擎將改變整個世界的印證。

盡管谷歌現在是全球最強大的在線廣告載體,但最開始,兩位創始人并不想將自己的發明變成廣告銷售機器。在 1998 年發表的一篇名為《大型超文本網絡搜索引擎的剖析》論文中,他們說,「谷歌不會偏向那些為更高的排名而支付高價的實體。」

這種理想被他們進一步精簡為「不作惡」,關于該 slogan 起源和時間都不確定,但能確定的是它在 2000 年左右的新世紀誕生了。該 slogan 后來成為谷歌的座右銘,并被寫在了招股書里,「我們將堅守『不作惡』的原則,保持用戶信任,不接受搜索結果的付費。」在另一份上市的聲明中,他們將自己的目標闡述為「讓世界更美好」,而不是簡單的回報股東。

除此之外,谷歌的公司氛圍也是出名的令人向往。谷歌是吃貨們的天堂,聯合創始人布林很早就立下規定,每間辦公室周圍 60 米內必須有吃的,和剛開始創業時,他們將一款叫「瑞典魚」(其實是一種廉價的糖果)的零食視為珍寶不同,現在財大氣粗的谷歌為員工提供花樣繁多、品質絕佳的零食與咖啡。

谷歌為了支持環保,還參與創造了很多綠色活動,其中一項是雇山羊當園丁。如果你恰好經過加州谷歌總部的綠草地,你會看到大約 200 只山羊在「修剪」草坪。谷歌也允許員工帶寵物狗上班,只要不隨地方便即可。在其辦公室的頂樓還有兩個大游泳池,據李開復回憶,那是為了給按時做出 AdSense 的工程師們的獎勵。

其實,輕松的工作環境背后遵循的是公平民主的管理制度。

關于谷歌的人際文化,佩奇曾寫下這些管理法則:不要推諉;不要官僚主義;創意比年齡更重要;如果你不能為產品增值,那么你就不要成為礙事的人;最糟糕的事情就是只會說「不,不行」,而不提出切實可行的改進措施來。

為了保證員工和管理層溝通順暢,谷歌員工還可以在每月召開的 TGIF(意為「感謝上帝,到周五了」)會議上向首席執行官發問。

將這種浪漫主義理想發揮到極致的則是在 2013 年。當時聲帶已經病變的佩奇進行了最后一次公開演講。身穿亮紅色襯衫和黑色夾克的他為人們描述了一個技術理想國,在名為谷歌島的地方,技術進步可以不受監管要求和社會規范等束縛;技術產業則不必對公司利益、股東和廣告過份感激;開發新技術,造福人類是唯一的訴求和使命。

以此設想為原型,一名叫馬特·霍南的科技記者用富有想象力的推測,為《連線》雜志撰寫了關于在谷歌島上生活的標志性活動。在那里,他體驗了類似科幻電影的場景,戴上眼鏡就可以看到自己想看的內容,一些叫 Google 蜘蛛的機器蟲子遍布全島。

02

遺憾的是,過去一年是谷歌走下神壇的一年。

2018 年 11 月,不到一周的時間,就有兩萬名谷歌員工加入大罷工抗議活動。導火線則是《紐約時報》的一則報道,報道稱谷歌不僅對性騷擾員工的高管安迪·魯賓(因為開發了安卓系統,他被稱為「安卓之父」)保持沉默,還在其離職時愿意分期支付 9000 萬美元的巨額資金,該報道還曝光了谷歌其他多名高管也有類似丑聞。

一個犯錯的人卻持續得到金錢獎勵,谷歌的這一做法徹底點燃了人們心中的憤怒之火。除此之外,谷歌與五角大樓合作的 Maven 軍事項目也讓人感到憤怒,因為后者的軍事化用途,很可能會威脅和平。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罷工組織者總共向管理層提出了多項訴求,包括結束騷擾和歧視案件中的強制仲裁、承諾終止薪酬和機會不平等、讓首席多元化官(CDO)直接向首席執行官匯報,并直接向董事會提出建議等。

從抗議活動中可以看出,曾經強調公開透明的谷歌似乎正在走向反面。其實早在谷歌快速發展的 2010 年就有問題曝出。

那一年谷歌市值達 1800 億美元,擁有員工 2.4 萬名,在一段時間里,它甚至平均每周就收購一家公司來充實陣營。安卓手機系統、Youtube、Waze 和 AdSense 等共 70 家公司都是谷歌買來的。

與此同時,卻不斷有員工因為谷歌機構臃腫和官僚主義而離職,加入新的引領風騷的科技巨頭公司里。當時 Facebook 的 1700 員工中有 142 名來自谷歌。「曾經的谷歌三個人就可以開發出世界級的產品,但那已經是過去時了。」谷歌當時的 CEO 埃里克·施密特說道。

而在去年,最受人關注的則是云計算部門高管的相繼離職。在華人科技圈里有著極高聲譽的李飛飛、李佳等人相繼離職。有媒體推測,李飛飛的離職,部分原因可能與「武器級 AI」有關,這與李飛飛一直強調 AI 人性化和倫理道德相違背。

如果說,這只是大公司共有的通病,但更多的跡象表明,這家公司的創始人正帶著這艘巨輪遠離原來的航線。

在佩奇重組公司的 2015 年,谷歌的企業價值觀已經從「不作惡」調整為「做正確的事情」。在此之后,曾經的靈魂信條「不作惡」便很少出現在在谷歌文化體系中,等到 2018 年 5 月,歸檔谷歌行為準則時,這句話只在文檔的最后,如蜻蜓點水般提了一下,「請記住,不要作惡,如果您發現某些您不認為正確的事,請說出來」。

事實上,和谷歌早年氣質一起隱退的,還有它的創始人,這直接導致谷歌領導力的缺失,這是更致命的所在。

自谷歌重組的 2015 年之后,佩奇就過上了半隱居的生活。相比公司,他把更多的時間留在加勒比海的小島上,在那里他可以專注于自己感興趣的、關于未來的酷炫技術,谷歌旗下很有想象力卻不賺錢的項目,比如飛天汽車、機器人公司、太空旅行、生物科技等,都和這位前 CEO 的興趣有關。

但在興趣與現實如何平衡的主題上,佩奇也不能免俗地受到「月亮與六便士」的困擾。據谷歌今年 2 月發布的 2018 年 Q4 財報顯示,谷歌內部最受期待的 Other Bets 板塊發展不及市場預期,僅貢獻了 1.5 億美元的收入,同比下降 62.3%,低于華爾街預期的 1.9 億。

Other Bets 是谷歌原有的科技創新部門,涵蓋了自動駕駛 Waymo、人工智能 DeepMind、智能醫療 Verily 等業務。因戰勝李世石而聲名大噪的 AlphaGo 就出自 DeepMind 團隊。但在營收上,該業務表現得卻不那么令人滿意,已經連虧六年,該板塊的整體虧損也在擴大。

而在 2014 年,另一位聯合創始人布林則被曝出與員工發展婚外戀,盡管他的股權讓人們無法使他下臺,但無疑這已經成為他職業生涯的一個污點。

至于二人為何選擇在此時離去,分析師認為和越來越嚴苛的監管有關。從去年開始,歐盟委員會已經以濫用市場主導地位、利用「安卓」手機操作系統壟斷市場等為由,連續三次對谷歌開出總共高達 82.5 億歐元的罰單。

隨著各國政府大型科技公司的審查越來越嚴,馬克·扎克伯格在不停地道歉,蘋果的蒂姆·庫克、亞馬遜的杰夫·貝索斯等公司的首席執行官也頻頻出現在華盛頓特區。對于佩奇和布林來說,不再是高管的他們也就不再是包括憤怒的參議員在內的立法者們所需要的人。華爾街的分析師認為有了皮查伊掌舵,Alphabet 可以更好地置身于政治紛爭之外。

值得一提的,盡管已經辭職,佩奇和布林依然分別控制著 Alphabet 總投票權的 25.9% 和 25.1%,而皮查伊擁有的投票權則不到 1%。從這個角度來說,辭職的創始人們并不是真的厭倦了資本與商業,更像是暫避鋒芒。

在辭職公開信里,兩位聯合創始人寫道,「谷歌從一個小型研究項目發展成了數十億人獲取知識和賦權的源泉,這讓我們受寵若驚。我們無法想象,當我們在 1998 年把服務器從宿舍搬到車庫時,會開啟這么一段非凡旅程。」

但眼下,顯然相比于沉醉于過去,谷歌更需要的是面向未來,作為一個曾給人無數激勵的公司,谷歌理想國的故事也更需要一個美好的收尾。

參考資料:

1.《Sergey Brin,Co-founder of Google》Real Leaders

2.《Welcome to GoogleIsland》Wired

3.《Sundar Pichai justgot the worst job in Silicon Valley》CNBC

4.《Alphabet’s shake-upto boost market confidence and add new synergies, analysts say》TheNational

5.《谷歌Q4財報:收入增長強勁,但前瞻業務不及預期》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