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女生!打造爆款的“演員”已就位 代購又來收智商稅嘍

相信大家都有發現,在各大社交平臺上,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產生幾個網紅產品、爆款產品,美妝類產品更是一茬接一茬變著方的從我們的錢包里扣錢。
近兩年,國貨美妝產品費了好大的心思才成功翻紅,相比之下海外產品似乎自帶出場光環,只要代購、網紅一忽悠,一夜之間就能成為炙手可熱的護膚圣品。
而且在社交平臺打造爆款讓廠商代購嘗到了不少甜頭,一次次成功經驗背后,也形成了自導自演的模板式推廣流程。
近日,艾瑞網的記者就親眼見證了這種流程的起始。
12月1日,艾瑞網記者假裝代購,進入了一個韓國美妝產品經銷商的微信群,群主預告湊夠3000人有大活動宣布,搞得神秘兮兮。
隔天傍晚終于公布,原來是品牌方要在12月3日借代購們的朋友圈推一款產品。方法也很簡單,只需要代購發朋友圈,經銷商直接發貨到家,并獲得一點點報酬。
從截圖中可以看到,抖音、小紅書、網紅等等一切能觸達消費者的線上途徑統統被調動起來,整個網絡同步給消費者種草。大概今天晚上的直播就會有這個品牌的身影。
第二,線下針對性造勢,輔助線上推廣
既然產品這么好,那在當地賣的怎么樣呢?消費者難免會有這樣的想法。
于是商家找來“托”去專柜排隊,營造火爆的現場搶購假象,同線上推廣相互輔助。這與前不久網紅奶茶的排隊炒作如出一轍。
其實消費者細品一下就會發現,通常商場的化妝品專柜都在1樓,如果在本國火爆應該是在1樓排隊。樂天百貨11樓是美食街和免稅店,在11樓排隊明擺著就是給外國游客,或者直白一點,就是針對中國游客制造的一種熱銷假象。
第三,自抬身價,與一線產品比較突顯自身性價比
這個方法在很多微商產品中屢見不鮮,先堆砌一堆專業詞語,再用某些與大牌產品相同的成分自抬身價,暗示自己的產品成分更好,性價比更高。
經銷商準備好的文案
最后,低價誘惑,收割成果
在這樣一系列操作后,此產品自然而然地就在消費者心中樹立了一個護膚圣品的形象。對于那些仍在猶豫的消費者,商家造勢成功后再趁勢來波限時減價活動,直接打破消費者最后的心理防線,成功收取一筆不菲的智商稅。
值得注意的是,在上述的整個過程中根本沒人真正用過這款產品,但代購和網紅們都要配合演出“親測有效”的感覺,實際上沒人在意產品安全性,經銷商和代購只關心產品是不是能賣出去,后果只能消費者自己承擔,沒效果是小,一旦出現問題,一句產品不適合你便可萬事大吉。
監管在健全
目前,社交平臺已經成為商家的營銷重地,有數據顯示,目前83%的年輕消費者購買決策的主要影響因素是身邊及各平臺的“網紅”“達人”的“種草分享”。像上述過程中被捧出來的爆款產品絕不在少數。
而真正的好產品與智商稅產品同時活躍在社交平臺上,對消費者也是一種考驗。對此,帶貨達人李佳琦在他的直播間曾建議大家,那些突然爆火的產品不要著急買,半年后再看,絕大多數都不見了。
同時,相關部門也在行動,我國《廣告法》、《電子商務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產品質量法》、《食品安全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法律對網紅帶貨等網絡營銷手段涉及的虛假宣傳、數據造假、產品質量、食品安全、消費者權益保護等法律問題已有較為完善的規定。
對于一些游離在監管外的灰色地帶,有關部門也在積極推進,將網絡營銷、網絡銷售中涉及的不同主體全覆蓋,全部參與到依法治理的環節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