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云圓夢:阿里與香港“恩愛情仇” 7年再上市影響幾何

2019-11-14 玥玥 新浪科技
瀏覽

在離開阿里巴巴“江湖”整整64天后,馬云終于圓了香港上市夢。昨晚,阿里巴巴集團在香港聯合交易所網站提交初步招股文件,正式確認香港IPO——資本運作飛了一年多的“靴子”,終于落地了。實際上,阿里與港交所也曾上演“恩愛情仇”:從聯姻到分手再到復合失敗,直指此番再牽手,歷時長達十余年。

這是時代的寫照,也是港交所的遺憾。

業內認為,此番阿里回歸,若成功完成融資,其融資規模將超過Uber成為2019年全球最大規模IPO,而港交所也將完成25年改革之最后的拼圖。

可謂“萬事俱備,只待君來”。

阿里巴巴香港IPO文件

阿里巴巴香港IPO文件

重登融資榜首 或成今年最大規模IPO

據悉,阿里此次計劃通過全球新發行5億股普通股新股,并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主板上市。本次發行包括5億股普通股,以及可額外發行最多75000000股普通股新股的超額配股權。預計最早于11月20日定價。

招股書顯示,其擬將全球發售凈額用于實施其戰略,包括驅動用戶增長及參與度提升;助力企業實現數字化升級,提升運營效率;持續創新等。

值得一提的是,招股書還特別解釋了阿里的合伙人制度,以及羅列了38名現任合伙人名單、加入阿里時間以及當前擔任職務。

據數據公司Refinitiv顯示,如果阿里此次成功完成融資,其融資規模將超過Uber成為今年全球最大規模IPO,也將一舉幫助港交所超越美國證券交易所,重登全球交易所總融資額排行榜首位。

據透露,與其他赴港上市企業不同,由于阿里巴巴屬于二次上市,所以在港交所進行上市聆訊前,其無需在港交所披露招股書,而一旦通過聆訊,下一步便直接是擇日掛牌上市。

2007年11月,阿里在香港交易所上市,馬云在臺上歡呼。

2007年11月,阿里在香港交易所上市,馬云在臺上歡呼。

當年“香港新股王” 原則分歧 分道揚鑣

實際上,阿里與香港淵源久矣:雙方的故事,還要追溯到2007年。

當年10月,阿里旗下的B2B業務阿里巴巴公司在香港獨立上市。5天公開發售時間內,凍結資金高達4500億港元,超額認購逾258倍,創造港股市場凍資的最高紀錄。

一個月后,阿里巴巴公司正式登陸港交所。發行價格為13.5港元,融資17億美元。上市首日,開盤價格飚至30港元,后漲至41.8港元,為IPO價格三倍,奪得“香港新股王”稱號。

可惜好景不長,進入2008年后,受金融危機等因素影響,阿里股票一路暴跌,一度觸底到3.37港元。

在震蕩四年后的2012年,阿里發出私有化邀約。同年6月20日,正式從港交所摘牌退市,并以每股13.5港元的價格回購其余股東的所有股份并予以注銷。

這在當時引發了一波輿論熱潮。

有報道分析,當時馬云正在實施“大阿里”戰略,考慮到集團戰略調整,不排除在打通B2B與B2C平臺后,未來選擇整體上市。但是對于股民來說,伴隨著阿里“斷崖式”的股價,眾人損失慘重。

2013年,阿里與港交所欲“再續前緣”,并公開進行了談判拉鋸戰。從上半年開始,阿里便利用香港媒體造勢。港交所、香港監管層與阿里巴巴,三方就此事再次溝通,但因阿里的合伙人制度與港交所在“同股同權”原則上的分歧,未能達成一致。

馬云和蔡崇信二人,分別就合伙人制度發表言論,詳細解釋了該制度的優越性。隨后,軟銀、雅虎也紛紛表態支持該制度。但這絲毫未改變港交所的上市規則,雙方的談判最終破裂。

當時,蔡崇信在香港出席活動時吐槽道,“在理念上,香港港交所停留在過去,我們是往未來的,他們是往后看的”。

最終,阿里選擇在美股上市。2014年9月18日,阿里正式登陸美交所,發行價68美元/股,不計超額認購行權,IPO募資約218億美元,若計入可高達250億美元,創美股史上最高IPO融資記錄。

如今的阿里,市值高達4774.43億美元,正與騰訊爭奪亞洲第一大市值的寶座。

遠走終要“回家”馬云多次表態“愿意回歸”

理念和原則不同,讓阿里與港交所失之交臂。

在港媒看來,這是香港金融界的一大遺憾。在2017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天津峰會上,香港前財政司司長梁錦松直言:“前幾年沒有讓阿里巴巴在香港上市,是很重大的錯誤”。

痛失阿里,也成為港交所醞釀25年來最大改革的導火索。

2018年4月24日,港交所發布IPO新規,不僅允許雙重股權結構公司上市,還允許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赴港上市。對于不同股權架構的發行人,港交所的咨詢總結指出,相關擬上市公司上市最低預期市值,需要達到400億港元,如果市值少于400億港元,則需要在最近一個財政年度,收入不低于10億港元。

這一舉措加大了港股的寬容度,同時化解了阿里與港交所的隔閡。

不僅如此,它還掀起了一波互聯網企業的上市浪潮。新規生效后,小米即提交招股書,以同股不同權模式申請港交所上市。隨后,美團、映客、寶寶樹等科技公司也先后“扎堆”上市。而阿里能否回歸,始終是外界關注焦點。

實際上,馬云曾多次表態“愿意回歸”。

今年4月24日,香港立法會長三角考察團對阿里巴巴杭州總部進行訪問,由馬云親自接待。雙方進行交流期間,又提起當年阿里欲在港上市的計劃。會后,考察團副團長張華峰指出,馬云非常喜歡香港,在香港也已經有不少投資項目。當張華峰問及馬云是否會考慮在香港上市時,馬云表示“希望能夠在香港上市”。

去年1月8日,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與馬云對話,表達了香港渴望“擁抱”阿里巴巴的心愿。馬云回應,香港通過了關于“同股不同權”的規定,這是巨大的變化,也是對阿里巴巴的肯定,“我們一定會認真考慮香港這個市場,而且希望參與香港金融市場打造,把它真正打造成為世界繼紐約后第二大金融中心”。

近日,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在針對“阿里回歸港股”時也表態,“我們非常歡迎阿里回香港上市,遠走的人總有一天回家,我覺得回家是肯定的,只要我們能解決他們的問題”。

專家觀點:阿里回歸影響幾何?

阿里再次香港IPO引發輿論爭議,此番回歸將對未來發展產生怎樣的影響?“不差錢”的阿里,為何還要二次上市?

“我認為原因在于多元化融資渠道和增加流動性”,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應用經濟學博士后盤和林在接受新浪科技采訪時表示,美股估值存在泡沫化,資本市場對美股見頂的預期越來越高,“雞蛋不放在一個籃子里,這也是阿里當前在資本市場的最好選擇”。

盤和林指出,在港股上市后,首先最直接的是有助于市值的擴張,“假如內資可以購買時,對阿里的市值可能有很強的支撐作用,畢竟國內對阿里這樣互聯網頭部企業的估值應該非常高”。

其次,多元化融資渠道將有助于阿里未來在資本市場的平穩發展,增加流動性之后,阿里將有更多的資金來發展AI等核心技術,這也將對阿里的未來產生積極、深遠的影響。

值得一提的是,李小加曾表態,現在阿里不需要融資,也不需要再多一個交易場所,“若阿里增加一個上市地,會給其帶來更多監管成本。若將來‘北水’可以通過‘互聯互通’機制買阿里的股票,也許就是阿里回來的一天”。

另有分析人士表示,香港是阿里國際化戰略的一個重要支點。2016年,天貓首次走出內地,在香港啟動當年的“雙11”購物狂歡節,成為國際化落地之舉;2018年,菜鳥宣布將要投建的香港超級ehub,作為全球6大ehub節點之一,同樣包含著國際化戰略意義,“阿里更善于開創性的謀勢,從長遠來看,香港可能更適合‘中國方案’的全球價值輸出”。

同時還有言論指出,阿里在港股上市可能取代港股市場的“定海神針”,若“新老交替”成功,將對香港資本市場產生深遠影響。

結語

馬云曾許下愿景:阿里巴巴要活到102歲,這是阿里人奮斗的目標。

企業的長遠發展,不僅要靠業績,更需要一種精神,甚至是一種傳承。回歸,意味著阿里能離服務對象更近、離投資者更近。

可以肯定的是,融資力度的加大,將加速推動阿里的可持續發展。無論是對港股還是阿里自身,這都是一個雙贏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