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團、京東、拼多多,讓阿里最頭疼的是哪一家?

2019-10-14 Denny 微信公眾號“十一的懶爸
瀏覽

隨著股價的持續高漲,美團最新的市值已經來到了654億美金,在所有互聯網背景為主的科技公司中,市值排名第三,僅次于阿里和騰訊。

前十里面,還有415億美金的京東,371億美金的拼多多。

這三家的市值加起來,也僅僅是阿里的三分之一而已。

但他們都站在了阿里的對立面。

作為一個行業分析的重度閱讀者,我發現絕大多數涉及到這方面的文章,都是美團VS阿里、京東VS阿里、拼多多VS阿里,這種單挑式比較。

那如果把這三家放一起看,會得到什么結果呢?

老規矩,我畫了一張圖。

阿里VS美團+京東+拼多多

需要說明的是,圖里的各項評分,完全是基于我個人對這幾家企業的認知而來,比較主觀,肯定會有了解不到位的地方,僅供參考。

1、為什么要選這幾項?

在阿里和美團、京東、拼多多有競爭的業務上,模式都沒什么復雜的,本質就是買商品或者服務,所以影響“買”的因素才是關鍵。

流量獲取能力。有人了才能買,怎么把獲客成本降下來一直是這些交易平臺的重大課題。

基礎設施完善度。履約的體驗會直接影響留存和復購,做的好還可以靠口碑來降低拉新成本。

生態健壯性。關聯業務足夠豐富就可以引導買更多,單一用戶的LTV(生命周期總價值)會持續增加。

金融工具滲透率。擴大用戶的可消費額度,進一步提升LTV。

2、流量獲取能力

拼多多>阿里>美團>京東。

在這一項里,最該批評的就是京東。

作為最早加入騰訊系的阿里老對手,除了九宮格以外,對微信流量的利用幾乎就是0。在流量成本持續上升的這些年里,這是極度難以理解的事情。所以只能打個C。

做的最好的拼多多,不僅從微信里通過游戲化的方式觸達新網民撈取了巨大的廉價流量,還通過前兩年投放總額第一的大手筆洗出了快手上的海量用戶,尋找流量洼地的精髓可以說是深入到了骨子里,絕對是S級的評價,這也正是拼多多能夠迅速崛起的關鍵原因之一。

美團外賣的紅包曾經也是利用微信流量的不錯案例,但除此之外亮點不多,只能說是普普通通的B級水平。

而阿里這艘極其消耗流量的超級巨頭,對聚集流量的平臺均采取了相當激進的投資策略,無論是微博、頭條、小紅書還是B站,戰略目標非常清晰,可惜缺了騰訊系這塊永遠進不去的最大流量池,只好頂著天花板拿到A。

3、基礎設施完善度

阿里≈京東>美團>拼多多。

客觀來說,基礎設施建設這一點,跟企業創辦的時間長短是有直接關系的。

互聯網公司的早期,增長高于一切是行業共識,只有當跑過生死線的時候,才能投入更多資源和精力去加強基礎設施,進一步提高用戶體驗。

所以這方面重要的并不是現在的完善度(雖然我評級依據的是現有狀況),而是最終形態下能建立的行業壁壘到底有多高。

從商品銷售的角度看,像京東這樣完全自營的倉儲物流體系,先不考慮模式輕重問題,至少體驗和壁壘上肯定是比較終極的解決方案了。

阿里是收購通達系來補足這方面短板,拼多多的思路也是類似。

但從美團立足的服務業看,滲透到最后一公里的騎手隊伍還算好復制,而通過收銀及CRM系統切入到餐廳、茶飲、生鮮、美業、婚嫁等垂直領域的供給端改造,一旦形成依賴,那商家的切換成本會極其高昂。

如果美團有一天像58到家一樣,在系統之上再介入服務業的培訓、履約、售后等線下體驗的關鍵環節,那這兩者疊加的壁壘幾乎是無法撼動的。

因此從基礎設施建設的發展潛力看,美團是最有上升空間的。

4、生態健壯性

阿里>美團>京東>拼多多。

這點上由于跟公司體量有直接關系,所以我們只看美團、京東、拼多多這三家市值比較接近的。

拼多多成立時間過短,還是單一電商業務,現在的估值水平更多反應了市場對其增速的看好。

作為一家成立21年的公司,京東現在除了商城這個核心業務,比較有聲量的主要就是物流、到家、金融和七鮮(規模還比較小)這幾塊,便利店、家電等暫時還沒看到很大的價值體現,回收這個持續增長的方向則是通過投資來運營,二手沒有發力讓人遺憾。

整體來看,關于商品的生態體系搭建的算是相對完善了,但考慮到對手是阿里,現有的業務結構實在是沒有太多出彩的地方,因為阿里不僅都有,還有更多。

美團就比較有意思,圍繞著LBS和評價數據(消費決策參考這個壁壘是非常強大的),切任何交易場景都極其順滑,先橫向覆蓋再垂直深入,延展性十足。

從上面來看,拼多多的未來走向還值得期待,京東讓人略微擔憂,而美團持續成長的確定性則比較足。

5、金融工具滲透率

阿里>京東>美團>拼多多。

這點上,不得不說,螞蟻金服太強大了,支付寶外加花唄、借唄、芝麻信用、余額寶等各種金融工具,全方位對用戶消費進行了支撐,絕對是增加LTV的最強選手。

再看其他三家,京東是在支付通道、白條及借款這三塊取得了一定成績,美團則只有通道和借款兩部分做的中規中矩,拼多多就直接是零。

考慮到未來微信如果推廣支付分可能會帶來一些生態增益,那美團、京東、拼多多肯定是直接受益者,但更多的金融創新還是要靠挖掘自身平臺的用戶特性才能體現差異化。

從這點上看,業務場景最豐富的的美團無疑是潛在玩法最多的。

6、總結

基于上述內容,個人認為,對阿里來說,短期比較頭疼的是善用流量、增長迅猛的拼多多;而長期來看,美團更可能構建起難以擊破的超級壁壘。

但比較遺憾的是,京東的情況實在是過于中庸,當物流優勢被阿里逐漸抹平后,并沒有拿出比較強力的舉措進行反擊。

假設根據這種結論來進行長期的股票投資配置,美團和拼多多大概可以按7比3的比例建倉;其中拼多多適合根據發展階段適時調整倉位,而美團就跟亞馬遜差不多,適合長期持有。

純粹個人觀點,歡迎一起討論。

(來源:微信公眾號“十一的懶爸爸” 作者 韓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