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團市值突破五千億,餓了么為啥打不過美團?

9月20日,美團點評在香港上市一周年。在近一年科技型企業上市后市值頻頻破發的市場環境下,美團在上市之初也近乎腰斬,但近期逆勢攀升,2019年二季報顯示公司首次實現整體盈利;截至2019年10月8日,美團點評的市值已經超過5100億港元(約650億美元),由此成為僅次于阿里巴巴(4435億美元)和騰訊控股(3.08萬億港元,約3926億美元)的中國第三大互聯網公司。
根據36氪的報道,從業務領域來看,中國眾多互聯網企業中有大而全的騰訊、阿里,有小而專的小紅書、蘑菇街,但也有一個特別的存在:美團。它以團購起家,迅速增長、“瘋狂”延伸,酒店、共享單車、甚至投資新能源汽車,其增長戰略曾一度被冠稱“八爪魚”模式;業務范圍覆蓋之廣,堪稱互聯網界的“滿漢全席”。再反觀餓了么,根據Analysys易觀發布《互聯網餐飲外賣行業數字化進程分析》。數據顯示,2019年第3季度中國互聯網餐飲外賣市場整體交易規模預計將達1952.9億元人民幣,環比上漲11%。餓了么整體市場交易份額占比持續上漲至43.9%,但是從市值的角度來看,沒有上市的餓了么已經離美團越來越遠,雖然外賣市場雙方還算戰略相持,但整體來看美團已經把餓了么遠遠拋下了。
于是很多人拋出了一個問題,原本不相伯仲的餓了么和美團如今已經越拉越遠,為啥餓了么打不過美團呢?
首先,美團已經成為了全生態模式,但餓了么還是專業化平臺。根據高盛的報告,美團點評在食物領域仍具領導地位,公司提供在內地最廣泛的餐廳服務,包括店內用餐、餐廳點評、軟件及食物分發系統,另外也具有廣泛的商戶覆蓋,同時具備最大的自建派送網絡,加上公司有跨平臺銷售的成功例子,過往也曾將其食物領域的用戶推廣至美容、醫療健康等領域。可以說,美團已經成為了一個你日常生活無所不包的超級生態系統,幾乎你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在美團上解決,這種多元化的生態系統相互交織,讓美團形成了屬于自己的戰略優勢,各種場景相互引流,逐漸形成了屬于自己的護城河。再來看餓了么,雖然餓了么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形成了屬于自己的平臺,但是在大多數時候,大家的心目中餓了么還是一個傳統的專業化平臺,屬于被整合的體系,而不是像美團一樣整合別人的平臺。
其次,外賣業務層面,美團外賣收入已經遠超餓了么。美團2019年Q2的外賣業務收入為128億元,同比增長44.2%,是餓了么口碑收入的兩倍有余。此外,美團當期外賣交易金額同比增長36.5%至931億元,交易筆數同比增長34.6%達到21億筆。美團外賣業務收入兩倍于餓了么體系收入的情況已經持續了至少五個季度。在互聯網領域的二八分化其實已經形成,在這樣的情況下美團的頭部優勢有可能會進一步擴大。
第三,雙方商業模式的高下之爭。餓了么采用的是商戶為中心,以互聯網外賣為專業的主體業務模式,而美團則采用了另外一種,這就是以顧客為核心,最終的結果這個市場的最后買單者還是用戶,那么美團在用戶領域的優勢再加上本身大眾點評的社交勢能,讓美團形成了對餓了么的降維打擊,這樣的打擊任何一家巨頭可能都難以招架。
現階段,美團已經在這場競爭中先下一城,餓了么能否再奮起趕上可能需要更多的努力了。
(來源:江瀚的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