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小時將貴州鮮筍帶進盒區房 盒馬冷鏈能效遠超行業

貴州方竹筍,今秋出省創下銷售記錄之后,借道新零售躋身“網紅”農產品。
今年9月中,方竹筍率先在盒馬全國門店上市,一直到國慶節后,每年只賣1個月的方竹筍下市。方竹筍走紅,讓“秋天吃鮮筍”,成為江浙滬風尚的同時,也引發了生鮮企業冷鏈暗戰。
為了方竹筍新鮮出山,上海大多生鮮企業選擇已有物流網絡,試水陸運冷鏈,實現了26小時產地到上海。盒馬則花了更高的成本,跑通了全國化空運冷鏈,方竹筍6個小時可以到達全國門店。
從一天一夜縮短到半天,體現新零售對于生鮮農產品在物流端的效率和體驗有了更高的要求。
方竹筍產自海拔1200~2500米的貴州大婁山,是貴州省地理標志產品。在消費者秋天普遍吃不上鮮筍的情況下,方竹筍成為了香餑餑。
盒馬的采購小二于海洋介紹,江浙滬的消費者對鮮筍一直有偏愛。發現方竹筍后,盒馬馬上決定把方竹筍帶出貴州。
出山的方竹筍獲得了市場的追捧。來自產地的數據顯示,國慶期間,上海40余家大小商超,日均賣出方竹筍10噸。
這在方竹筍銷售歷史上是第一次。以前,因為保鮮難,方竹筍外運一直是難題,多是深加工再流入市場。
方竹筍出山,考驗了生鮮企業。產地的筍農說,常溫運輸超過2天,方竹筍會變味發酸。另一個挑戰,是貴州冷鏈物流基礎設施的不足。今年5月央視稱,全國農副產品在運輸過程中的損耗約為6%-10%,而貴州高達55%左右。
中秋節前,一輛冷鏈車長途奔襲后入滬。這是上海多家生鮮企業預定的方竹筍。
一家生鮮企業高層說,當時大家心里都沒有底,“方竹筍冷鏈做得還比較基礎,20多個小時,從產地到上海,品質可以接受。其次,我們把損耗降到10%,相比于盒馬的空運,這是有性價比的選擇。”
物流成本的優勢在售價上體現出來,上海商超的方竹筍大多比盒馬便宜,但盒馬的方竹筍創下了銷售佳績。
數據顯示,中秋、國慶期間,方竹筍一直雄踞盒馬蔬菜銷售榜top3。
“從用戶復購率來看,6小時空運的竹筍,在鮮度上讓顧客有更佳的體驗。”于海洋說。一位在上海不同商超買過方竹筍的盒區房用戶張阿姨表示,”這個季節在盒馬買到鮮筍很意外,吃完覺得口感細膩無渣,三天兩頭買來吃。“
在上海其他生鮮賣場開售方竹筍的時候,盒馬已經在全國門店賣了一周。盒馬運輸過程中8%的損耗,也遠遠低于行業水準。與行業做法不一樣的是,盒馬要求供應商采摘完方竹筍之后,先預冷4個小時,再通過冷鏈外運。
“江浙滬的用戶,喜歡吃鮮味濃厚的腌篤鮮,還有咸鮮香甜的油燜筍。為了保持口感,我們花了一周測試不同的冷鏈溫度。明年方竹筍上市,我們還將繼續優化。”于海洋說。
一家上海生鮮電商負責人認為,行業需要有人投石問路,盒馬以高于行業的投入來跑通生鮮農產品的物流供應鏈,同樣也給行業帶來了借鑒意義。“完整的生鮮冷鏈一定要貫穿生產、采購、儲運、銷售的全鏈路,標準也要貫穿始終,否則半路標準、環節標準再好,也難以保證全程不斷鏈。我們小企業沒法做,也不敢做,希望盒馬可以把標準做起來,惠及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