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顆蘋果的電商之行

2020-11-17 莊子墨 北京商報
瀏覽

在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新格局之下,產品和消費品質的升級尤為關鍵。

11月16日,阿里數字農業西安集運加工中心(以下簡稱“西安倉”)正式開倉,當下正上市的蘋果是倉內的主品類,一顆賣相和口感俱佳的蘋果通過電商流向市場前,要經過重重篩選。電商介入到原產地之后,對傳統的保鮮、分級、分選、包裝、發貨等環節進行數字化,實現各個環節的數字呈現,也就是讓此前憑借感官判斷的參考有了可量化的標準。

全自動分選線把蘋果源源不斷向前輸送,其中一環就是經過清水洗滌,確保蘋果干凈。

成本博弈效率

“這邊是花牛,那邊是阿克蘇。”西安倉項目負責人劉秀琴對倉里的蘋果種類十分清楚,現在正是蘋果盛產的季節,倉庫內彌漫著蘋果的香氣。經過一個多月的試運行,11月16日,西安倉正式啟用,現階段也成了甘肅、新疆、陜西蘋果的集中地。截至本月底,匯進西安倉的六種水果就將有3780萬斤。

每天上午10點,西安倉準時準點開始運轉,打包好的成箱蘋果通過物流抵達消費者家中。西安倉是產地倉,但也具備銷地倉的功能。阿里數字農業可以說是從“產地倉+銷地倉”模式開始的。產地倉是一個商品中轉、包裝的中心,更重要的是對農產品進行消毒與保鮮處理;銷地倉則更加接近市場,更多是中轉站的角色,目的是確保商品可盡快到消費者手中。

“我們希望借此盤活西北農產品的進城之路,讓更多優質農產品能過沙漠、翻秦嶺、出高原,走進千家萬戶。”阿里巴巴數字農業全國供應鏈總經理李武昌說,長遠看,更希望為西北水果建立數字化標準,對上游種植、倉儲、運輸等環節進行更精細化的指導。目前,貯存、保鮮、分級、分選、包裝、發貨、攬收都將在西安倉內完成。

今年“雙11”, 尚處于試運營期間的西安倉主要吞吐了新疆阿克蘇、甘肅花牛、陜西洛川三種蘋果。期間,9個小時內涌進超過20萬個農產品訂單,遠超日處理15萬單的極限。倉內16條智能分選、打包線全部啟動,平穩度過流量洪峰。

當阿里熱衷于推行“產地倉+銷地倉”模式時,原產地發貨則是電商滲透到產源地時另一個高頻詞。原產地直供、砍掉分銷、節省中轉時間是后者的關鍵,也由此帶動了諸多零散的農產品打開消費端市場。

兩個陣營可謂暗中發力,優勢與劣勢自然也各有半。“產地倉+銷地倉”的確保證了時效和質量,但建倉成本要以億元為單位方能計算,何時能達到盈虧平衡還是時間問題;產地直銷解決了農戶常年為坐商,產品要不上價,被多層經銷商層層壓價的困局,但并非針對生鮮設計的物流配送則讓貨損率居高不下,3天以上的配送時效導致諸多生鮮的品質打折。

基于此,一顆蘋果以何種形式從原產地出發,的確影響著最終的“身價”。

6秒三道安檢

在西安倉,一顆蘋果要經至少三道安檢、5項測試、120張“x照片”才能決定自己是否留用。

水洗、烘干、檢測果徑、重量以及肉眼很難識別的糖度、酸度、霉心病等流程,全在西安倉內一氣呵成地完成。這里,是入倉后蘋果經過的第一道關卡,當然也是最為重要的一關,蘋果的賣相和口感實現標準化。

在倉內,四通道的全自動分選線把蘋果源源不斷向前輸送,分選線上至少有三道安檢儀,完成果徑、果重、糖度、酸度、是否存在霉心病等病害的檢測,全程大約6秒。6秒之內,蘋果體內有指甲蓋大小霉變的次果被分流到一個單獨的筐中。

短短6秒,蘋果也能有120張照片,中控室的系統會根據既定參數進行識別。北京商報記者在中控室的屏幕上看到,蘋果不合格處都呈現藍色,達不到合格標準的蘋果會直接進入到傳送帶旁邊的筐內。

“送到消費者手里的每一顆蘋果,都要被拍攝120張照片,沒有死角,頭發絲般的劃痕一秒就能發現。”劉秀琴說,這只是對農產品眾多檢測環節中的一環。細致入微的檢測,無非是想保證新鮮度與口感。

在產地倉,農產品會完成初次的檢測,根據口感、成色等標準實現分級處理;隨后會對商品進行包裝,例如大包裝、塑料盒、泡沫箱、禮品盒等。阿里數字農業構建起的數字化農產品流通網絡中,建立產地倉、銷地倉是第一個階段。盒馬事業群總裁、阿里巴巴數字農業事業部總裁侯毅表示,在第一個階段,阿里數字農業要做銷售的最大化,需要完成農產品從產品到商品,再從商品到品牌的過程。“讓田間地頭的農產品迅速變成批量可銷售的商品,經過預處理,加速農產品進入到銷售階段。”

消費連接生產

蘋果從倉順利完成各項安檢后,將進入到各大超市、便利店、水果店,既有通過傳統的電商渠道,也有社區團購這樣新興的渠道。

今年蘋果上市后,兩個微信群的管理者李博幾乎每天都在推薦蘋果。“洛川蘋果、花牛蘋果、紅富士……10顆、24顆、36顆的包裝規格都在銷售。”李博于2019年組建了微信群,從銷售小零食開始,通過家中孩子進入幼兒園結識了更多的孩子家長,群人數逐漸增加,所銷售的商品也越發五花八門。獼猴桃、火龍果、芒果、蘋果等,只要是當季熱銷的水果均能在李博的群里找到身影。

現如今的電商格局,從微信上生長起來的社交團購以及獨立的社交團購App,已經是淘寶、京東這類綜合電商以及本來生活、每日優鮮等生鮮電商的補充。拼多多、美團、盒馬、京東均在社區團購的賽道上跑著,各家“菜市場”也是此起彼伏地呈現著,無形中為消費者增加了新渠道。

西安倉的蘋果出倉后,將悉數銷往阿里體系內的合作伙伴,例如盒馬天貓旗艦店、大潤發等。李武昌解釋稱,這些蘋果將通過批發商、網購客戶銷售出去,社區團購、商場超市也都是目標銷售渠道,主要還是通過B端銷售到C端,“不會僅局限在阿里體系內,未來也會嘗試進駐更多的商超渠道” 。

蘋果的電商之行遠沒有想象中那樣順利,農產品電商供應鏈不完善,特色農產品上行一直受阻,農產品面臨的產銷銜接不暢問題依然較為突出。上游農業生產組織化程度低,難以與下游電商企業高效對接,長期來看仍舊是棘手問題。

近幾年,電商與農產品的捆綁體日漸緊密,具有鮮明地域、文化、品質等諸多特色的農產品在電商上有了區域品牌甚至是企業品牌,但是其中的痛點猶在。2020年一季度艾媒咨詢發布的《中國農貨電商市場研究》調查發現,57.9%的受訪者將食品安全作為在線購買農產品的首要因素,52.5%的受訪者認為農貨電商平臺在農貨品質方面需要改進。

改變小散亂的農產品格局是電商企業的長遠規劃,落到現階段則是希望能讓有品質的商品匹配上高品質的消費訴求。北京商業經濟學會會長王成榮認為,通過新構建,發現新消費、建立新渠道、促進生產端開發新產品,使新消費、新渠道、新產品真正連接,這種新實際上是建立在高質量發展的基礎之上。很多電商平臺憑借智能化、科技化的優勢,能夠及時捕捉到消費者信息,再將信息反饋給產業端。從某種程度上講,不僅滿足了消費者即時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推動了產業端的產業升級和科技研發,推動了高質量發展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