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盤2020雙11:電商“分水嶺”,品牌“浪淘沙”

2020-11-17 狄云義 鯨商
瀏覽

來源/鯨商(ID:bizwhale)

撰文/李清樂

2020年雙11已經落下帷幕,最終天貓交出4982億GMV的成績單,京東也曬出2715億的戰績,雙方紛紛創新高。

然而,對于阿里今年將“光棍節”變成“雙節棍”后,有不少網友質疑雙11當天的數據實際減少了,甚至有人拿出今年天貓618期間6982億的成績來對比(注:618統計天數要多7天),疑惑雙11反而少了?

這茬,淘寶天貓總裁蔣凡在今年雙11總結發言中若有所答,“天貓4982億成交額中,不包含房產、汽車等新興品類,同周期、同口徑下,較去年同比增長26%,這個增速是在過去三年取得的最好增長成績。”

無論如何,必須承認今年在疫情特殊情況下,每家電商能有如此成績,都已經很不容易!畢竟外部環境有不確定性因素,以及電商直播常態化,把過去雙11折扣力度的稀缺性減弱。在雙11新玩法、商家備貨、履約交付等方面,都有新的挑戰。

作為一名電商、消費領域觀察者與記錄者,之前在虎嗅就一直跟蹤每年雙11的發展軌跡,見證了天貓從300多億到現在接近5000億,短短幾年里10多倍的增速。數字背后,更是中國電商在整個社會零售與生活方式滲透加強的過程。

每次雙11結束后的復盤觀察,無論是以《雙11這張牌,如何再轟轟烈烈地打下去?》對下一年展開期待,還是兩年前《透過雙11,看新零售“黑洞”》,我都試圖以新視角來給大家解讀不一樣的雙11。但跳開玩法與數字本身來談雙11,也越來越難了。

可再難,也要做點總結吧。所以,這次我以關注“商流”本身,結合鯨商分別在阿里、京東兩個雙11主會場的全程跟蹤觀察,來帶大家復盤今年11與以往有何不同。

主流玩家:新老電商“分水嶺”

線上三巨頭搭臺,商家百花齊放,線下黯然失色。沒記錯的話,五年前雙11還處于造節階段,線下商場抱團“聯合行動”反擊天貓雙11。過去兩年,哪怕是阿里自己旗下的銀泰百貨,在線下也要迎合“新零售”掀一番滔天巨浪,但今年似乎到只存在“云”端。

線下零售增長乏力,引自平安證券研報

今年,直播、短視頻在流量上游劫取用戶時間也越來越長,雖然快手、抖音月活分別過4億、6億,也號稱要“百億補貼”搞雙11,但實際上存在感并不強。作為上游流量商,與下游阿里、京東電商渠道的關系微妙,前者開屏廣告還是主要為后者雙11服務。

我認為,他們彼此間的“分水嶺”應該就在今年雙11,隨著明年抖快紛紛上市,電商作為商業化部門一級權重更加提高。所以在直播(短視頻)交易平臺的系統打造,以及招商力度都會有所加強,結合運營的創新,或許來年雙11抖快會絞盡腦汁用直播利器去針對性的縮小與淘系的差距。那阿里會給他們這個時間嗎?

10月10日晚上,三場“電商春晚”的同步進行,讓電商三巨頭把消費娛樂化推向高潮,這里不討論收視率。雙11晚會和線下商場大促時,在廣場上搭舞臺搞節目吸引客流,沒什么本質區別。

最大不同是在線化后,更年輕、更時尚,更具互動性、參與感。而這背后,拼多多在悶聲補貼大牌,借雙11做品牌升級,加深消費者對這家新平臺的信任。需要承認,雙11的主場在阿里,618的主場是京東。

新品牌:大浪淘沙

天貓、京東、拼多多各自都在加大對新品牌的扶持力度,對應平臺各有差異。

天貓未來三年計劃打造1000個過億、100個過十億的新品牌,已是其三大戰略之一;“京東超級新計劃”去年發布后,又將新品首發頻道升級為“京東小魔方”,以3C家電、美妝日化為核心品類擴展;而拼多多也在10月底全面升級“新品牌計劃”,在上游工廠端挖掘優質供應鏈。

三大平臺的新品差異,日后我再詳細展開。就今年雙11,新品牌的表現。只有天貓做了披露:16個新品牌在天貓雙11累計成交額突破1億元(主要集中在食品飲料、美妝護膚、小家電),數量接近去年的3倍。而在天貓“雙11”第一波售賣期(11.1—11.3),有1800多個新品牌在1號的成交額超越去年雙11全天,94個新品牌增長超過1000%。

新品牌IP聯名營銷常態化,引自凱度咨詢研報

不可否認,今年迎來了新品牌的現象級爆發,Z時代的年輕人對國貨的信心、個性化需求高度細分后,也在接受著新生活方式的表達,這與過去的淘品牌不一樣。阿里集團副總裁,天貓消費電子事業部&家裝事業部總經理吹雪認為,“新品牌跟早先的淘品牌,一個最大的區別在于商品的重新定義,在這個基礎上,通過商品的不同去驅動消費者體驗的不同,給消費者提供了一個完全差異化的體驗。”

高度細分類目榜單不斷有新銳品牌呈新,但在服飾、家電、消費電子等大類目上,雙11排名TOP10的品牌還只是名次變化。Ubras在服飾大類目中的細分類目內衣里,超過優衣庫成為第一,比較有代表性。花西子、完美日記國貨美妝,銷量紛紛破5億,三頓半、認養一頭牛、云鯨成交額先后突破1億。

或許,這對新國貨創業者有一種激勵作用,但要認清這些新銳品牌的崛起前,都已經蟄伏三五年,所謂的風口都帶著泡沫,雙11天貓沖榜品牌,只是一個信號階段性釋放,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互聯網品牌,脫離不了全域營銷,從0到1,什么樣類目、品牌調性,會有不一樣的側重平臺。關注新品牌同時,新品在雙11節點的首發量,也在壯大。

未來,我們會看到更多細分賽道的榜單出現,新銳品牌的類目符號屬性也會多樣化。隨著賽道變得更擁擠,最后你會發現新品牌起量大小、發展快慢,很大程度都受到資本推手的影響。

產業帶:搶單量,拼下沉

過去電商常用的“9塊9包郵”拉新,在爆款拼團倒逼下,無底線擊穿價格底線,已經發展到“9毛9包郵”,沒有中間商賺差價翻譯成“C2M”,過去雙11有品牌去庫存的韻味,在今年“經濟雙循環”基調下,廠長們做電商放開膽量備貨,收效如何?

先看今年3月上線的淘寶特價版,其將阿里內貿批發平臺1688后端供應鏈打通后,今年首次雙11有2000個產業帶、120萬中小商家、30萬個外貿工廠參與大促,其中105個產業帶成交額破億元。

京東則通過旗下社交電商平臺京喜,用工廠直供、產地直發模式,在雙11期間,峰值時一天最高交出接近1200萬單,而京東反向定制產品銷量同比為去年的1.7倍。

淘寶特價與京喜模仿的對象拼多多,雙11期間并沒披露對應的“雜貨”型類目產品數據,而是在突出對大牌的補貼來做升級。

有趣的是,一些新銳消費品品牌,已經把淘寶特價版做“聚劃算”用,在流量傾斜、爆款走量上抓一波紅利。遺憾的是,淘寶特價不能在微信生態,享受到社交裂變的快感。

隨著拼多多走向盈利,年活躍用戶破7億,淘寶特價、京喜分別在阿里、京東的戰略地位會顯著提高,去搶奪中國6億月收入不足2000元的人,工廠供應鏈、新銳品牌都是各自的籌碼,明年大家會看到更為激烈的碰撞。

直播:標配不是門檻,供應鏈拉開差距

兩個月前,抖音斷開第三方店鋪鏈接,為自己小店清道,本次雙11進行了大考,以寵粉絲節、好物秒殺、爆款折扣券、抽錦鯉免單等活動形式,將直播+短視頻組合出擊。快手除了沒有斷鏈外,大促手法類似,在此基礎上增加了社交裂變。

但能搶到抖快雙11紅利的,更多還是平臺頭部大人,在供應鏈廣度與深度上,抖快和天貓京東們還存在一定差距,這正是前文提到的,抖快要加碼的方向。

直播已經成為了電商標配,幾個平臺在直播帶貨上的戰術打法差異,如下圖凱度咨詢的最新報告中做的總結:

直播主播也在多元化,大到總裁、明星、網紅,小到素人、店主,在美妝、服飾、食品、3C電子、母嬰、珠寶、家居類目相繼爆發。

據淘榜單發布的《天貓雙11淘寶直播商家數據報告》顯示,過去12個月,參與直播的商家數量增幅超過了220%。今年33個淘寶直播間在雙11期間成交額過億,在過億商家直播間中,大家電和生活電器這類耐用消費品的占比明顯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雙11有357個新品牌沖到了細分品類第一,其中超過70%將直播間作為他們彎道超車的重要場所。一方面是因為直播有“品、銷合一”的功效,另一方面淘寶最新一輪改版中,直播短視頻流量權重的提高,讓商家感受到流量紅利的傾斜。

當然,直播帶貨本身的爭議性也存在,雙11前夕,汪涵直播帶貨被合作商家爆出坑位費10萬,退貨率卻高達76%。類似明星、網紅直播注水“虛假繁榮”的案例屢見不鮮。這都只是直播帶貨的冰山一角。

未來,直播在雙11中的角色地位,還會不斷提高,但就明星直播帶貨而言,不是商家的常態手段,店播才是。而短視頻種草+直播拔草,會是商家大促之外常態運營的組合手段,高粘性粉絲還是來自產品供應鏈本身形成的品牌口碑。

基礎配套:物流促“預售”,技術提“轉化”

曾經的雙11因為訂單量集中爆發,以及天氣惡劣等因素,幾度出現爆倉嚴重拉低了用戶體驗下限。

今年雙11,無論是阿里的菜鳥物流,還是京東物流,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在交付環節用“預售極速達”來提高交付效率和用戶滿意度。

菜鳥通過智能算法預測,依托遍布全國的智能倉儲配送網絡,在本次雙11調動了全國數十個倉、幾十個分撥中心、數千個快遞站點和數千個社區站點,將部分預售商品發配到離消費者最近的“前置倉”,消費者一旦支付尾款,就能立即收貨。整個過程,有“云監工”和分揀倉直播。

并協同寶潔、聯合利華、雀巢母嬰、Kindle、微軟中國、松下、花西子、元氣森林等品牌,為消費者提供“分鐘級配送”。預售極速達提前發貨的模式節省了倉容,讓其降低倉內的成本投入。更重要的是,消費者快速確認收貨,讓店鋪的回款周期也縮短了10天以上。

京東物流,在商家端推出準確率超過95%的高精預測和入倉ETC服務,可以幫助商家備貨、入倉;訂單滾動處理、分鐘級下傳等保障限時清零;以及物流實時監控。針對直播帶貨商家,還開辟了一件代發功能。

在消費者端,京東物流推出了“預售商品前置”和“在途可售”的功能,提前售賣商品的同時,將商品提前部署到配送站點,讓物流履約更快速。

過去雙11大促,除了物流詬病外,開閘當天的流量洪峰曾造成過天貓、京東的短暫宕機,如今隨著視頻、直播等載體比重加大,以及電商用戶的增加,技術升級的保障是看不見的系統工程。

除了優化底層技術框架,擴容服務器與數據中心,還在交互層面提升體驗來達到轉化率的提高。

具象舉例:阿里方面的鹿班AI設計師,1秒鐘做出8千張商品海報;智能客服雙11期間完成超21億的消費者在線咨詢量;人工智能提供214種語言翻譯,累計翻譯詞匯3.7萬億個;天貓雙11 “3D購”累計使用人次6000萬......

以上,略表鄙見,僅為拋磚引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