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社區團購的下半場怎么搞

社區團購是個很有趣的生意,在經歷過之前的超級風口后,曾經突然杳無聲息。而在近期,幾家依然深耕的企業坐穩了行業頭部的寶座,連續獲得大筆融資,我們不妨看看這一輪社區團購和上一輪社區團購的這點“事兒”。
壹
第一波社區團購都在談些什么?
在我印象當中,整個社區團購業務大約在2019年開始出現爆發的勢頭,當時國內的下沉市場開始瘋狂涌現社區團購類企業,融資更是一筆接著一筆。
那時候,正好有朋友提到社區團購的風口,作為初步了解,我就先看了看這些社區團購企業接受的各類采訪,本想找找感覺,卻發現事情并不那么簡單,一句話總結一下:當時大家都在瘋狂放衛星。
各類報道中,數據一定是各家社區團購企業必說的。你會發現,在同一個月的幾篇報道中,如果將一家企業提供的數據寫在一張紙上,做一些基礎的加減乘除,會出現很多數據本身不自洽的問題。
一方面,絕大多數社區團購企業都會跟你說自己有多少團長、覆蓋多少城市、多少小區、多少用戶家庭,還有GMV、客單價、復購率等數據——數據多得讓人發毛,就好像國內企業的數據管理水平一下就突飛猛進了一個時代一樣。
另一方面,隨之而來的就有趣了,我舉幾個例子。
某企業在第一篇文章里表示,自己有上萬個寶媽團長,絕大多數每個月都能收入幾千元;在當月的第二篇、第三篇和下個月的第四篇文章中,他又提到客單價、復購頻次、給寶媽的提成比例等數據。
很顯然,粗略看,寶媽的月收入=客單價*頻次*客戶數*提成比例,這時你就會發現打死也算不出幾千元這個數字——原因很簡單,其實只有極少數寶媽能賣的這么好(比如她們原來可能就干過微商,比較有經驗),大部分其實是偏玩票性質的,一個月可能也就是十幾單甚至幾單而已。
類似的企業很多,比如第一篇文章跟你說客單價、GMV,第二篇文章跟你說覆蓋城市數量、小區數量、家庭數量,計算一下,你發現算出來的客單價和其高管說的客單價差了數量級……——我只能將這個歸結為,大部分社區團購企業說的是自己旗下最好的小區……
更牛逼的是某企業的稿件中,甚至還暢想了在中國30萬個城市搞社區團購的可能——30萬個?當時我還查了一下,發現整個中國只有不到700個城市(Wikipedia),假設全世界200個國家都有700個城市(真是個懶惰的假設哦),也只不過是14萬個城市,看起來這個業務可能已經開到火星上了。
很可惜,當時沒有去和這些企業聊一聊,只是在公開報道中“初步了解”了一下數據。
貳
第一波社區團購為什么會火?為什么會死?
社區團購第一波的火熱,在我眼中更像是完美的故事:
(1)下沉城市——“沒投到拼多多,現在給你新的機會哦!”(2)熟人關系——“在一線城市的各位投資人,你能想象三線城市人的生活嗎?”(3)有空閑時間的寶媽——“無需五險一金和保底工資,認識社區更多人口的寶媽,就是KOL哦!她們背后還有母嬰市場的想象空間!”(4)純傭的CPS帶貨模式——“多勞多得,自驅動哦!”(5)無需最后一公里——“寶媽親自送貨,無需花錢的快遞送到門口哦!”(6)生鮮切入——“又是個萬億市場啊,而且超級高頻、剛需、海量啊!”(7)反向供應鏈——“客戶先出需求、先付錢,第二天自己提貨,這是C2M啊!”
然而,這些因素更像是完美的童話故事,每個點都可能隱憂重重,并最終導致大部分社區團購過不下去了:
一方面,第一波社區團購很多都是寶媽切入的,她們完全就是依靠強關系的變現,這種變現1-2次沒問題,時間長了并不容易,所以很多寶媽做著做著,看見賺不到那么多的錢,自己還得擔心配送的事、水果蔬菜有損耗的事,必然會心生厭倦。
另一方面,此時比較會玩的團長們(她們不少有微商背景)反過來割了一波企業的韭菜,就是同時注冊成為多個社區團購公司的團長,誰的提成高就多賣誰的貨,為了留下團長,一些社區團購企業甚至給了很高的抽傭,然而生鮮這個品類毛利到底有多少,大家都很清楚,這種高抽傭直接加速了部分社區團購的倒下。
和生鮮相關的還在于供應鏈,生鮮供應鏈的難度、成本有多大呢,億級的成本可能先得丟進去看看水花,可是又有幾個社區團購公司能融到億級的資本拿過來燒呢?
當然,還有一類自稱農場直連的,問題在于,如果和農戶簽個合同、找幾臺卡車配送就能解決問題的話,那對中國市場的理解應該還處在嬰兒時代呢吧?
叁
第二波社區團購需要注意的點
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這句話完全可以形容第一波社區團購。
2020年,疫情忽然而至,各類生鮮電商企業反而進入了快車道,連續拿到多輪大額融資,近一個月來,十薈團、興盛優選、同程生活等頭部玩家也先后斬獲大額融資。我也從我的角度說一說社區團購下一波發展可能需要注意的點。
1. 利潤型業務是什么?
生鮮蔬菜以高頻、剛需、海量的特征切入了消費者的日常生活,然而這個品類的毛利一般很難做高,只能做引流,必須有更高毛利的商品來提升整體業績。
日用品是值得考慮的,尤其是偏向自有品牌的日用品,國內完善的供應鏈在生產制造日用品方面問題不大,打好高性價比,其實還是可以攫取不錯的毛利的。只不過這對于社區團購企業的供應鏈、產品設計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能不能真正落地,就是另一件事了。
另一方面是更多的合作,因為當消費者被線上化以后,理論上是可以提供基于LBS的相關服務的,尤其是周邊服務商的上線。只不過,這意味著社區團購企業成為一個平臺型企業——雖然這本身應該是社區團購企業最終的發展目標——但是做平臺的難度還是非常大的。
2. 如何擴大C端規模?
在C端,主要是團長和用戶兩部分需要處理。在用戶端做付費會員體系、訂閱體系是個非常好的利潤型業務,尤其是圍繞用戶家庭生活的會員體系,因為付款的是客戶,可能是媽媽,而真正享受這些產品、服務的,是全體家庭成員,是典型的“1客戶+X用戶”的邏輯,這就給建立“全家人的XX生活”帶來了可能。
相對于用戶端的會員體系設計,團長端其實也很需要。
近期我關注了Uber的會員體系,發現除了針對乘車人的會員體系、付費會員體系以外,Uber還有針對車主、司機的會員體系:
當司機達到高等級后,甚至可以得到來自亞利桑那州立大學(Arizona StateUniversity)的免費線上課程,這個課程是正經的學位課程,每學年超過15,000美元的學費,未來是可以拿到大學文憑的。
更為可怕的是,獲得這個福利需要的“積分”大約只需要一位車主每周工作30小時左右,而且這個課程可以送給車主的親戚。
所以如何用“會員體系”留存團長、激勵團長,也是非常值得社區團購企業思考的——只靠抽傭,什么時候是個頭?
3. 合作
其實當社區團購企業做大后,會發現真正的團長并非早期的寶媽——她們的活躍度、貢獻率是在下滑的——而是社區門店,所謂賦能社區小店主的邏輯,而且履約商品可以直接送到小店,用戶下班后去小店自提——即使刮風下雨也不怕,而且還給小店帶來一波引流。
在小店之外,我在思考,是否可以和物業合作,因為物業本身也有接觸業主的需求,不能僅僅坐在辦公室每年收租,幫助物業和小區業主展開交流、合作,可能也是一個方向。
(來源:零售威觀察 王子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