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團購艱難:訂單暴漲接不住,人力復工跟不上

2020-02-10 余若雨 零售老板參考
瀏覽

核心導讀

社區團購為什么普遍復工難?

抗疫讓社區團購遭遇哪些難點?

社區團購被重新審視的價值是什么?

疫情成為當下社區團購賽道的一次“機會”。盡管這樣的機會,并非人之所愿,而且并非人人能接得住。

當所有人“躺在家里為社會做貢獻”,“到家”業務重要性尤其凸顯。作為到家業務代表的社區團購,也積極投身到抗疫。

2018年下半年開始火熱的社區團購,2019年4月就開始速凍。一眼平地起,一眼高樓落,這樣形容社區團購一點不為過。2019年下半年,社區團購將進行整合已是共識。不過,突如其來的疫情,似乎要讓這個結果“延遲發布”。

社區團購,這種零售有著很明顯的特點:以銷定采零庫存,集中訂貨成本低,代理合作模式輕。特殊時期,年輕的平臺在經歷特殊的考驗。

社區團購難保供應

湖南起家的社區團購平臺興盛優選,目前在湖南的復工率已達到六七成。山東地區的業務也將在2月11日開展起來,其他城市的業務也陸續恢復。

這個復工成績得來不易。社區團購的角色鏈路上,從供應商-平臺-物流-團長-消費者,任何一環斷裂,都會使其受影響。

在興盛優選,首先“掉鏈”的是團長。和大部分社區團購平臺不同,興盛優品的團長,是便利店店主。疫情爆發后,不少便利店停業。

第二鏈掉在物流上。“司機初一初二調休,初三可以復工的時候,突然封村了。這些司機就出不來了。”

復工難是大多數社區團購平臺遇到的相同難題。然而一邊是復工難,一邊則是暴增的消費購買需求。

美菜向《零售老板內參》透露,從初一到初七,美菜家庭用戶數量暴漲,在美菜商城上買菜,必買生活用品。特別是武漢地區,需求量非常大。

奇怪的是,到家服務需求增長,平臺的銷售數據不見得隨之上升。十薈團相關人員透露,疫情期間,運營和銷售數據略受影響。

春節期間,十薈團做出提前應對,疫情爆發后,又對復工城市以及商品盤和配送策略都進行了調整。調整生鮮比例以滿足民生需求。

封鎖的社區給社團團購出了個大難題。由于團購業務本就基于社區服務,無法進入社區,服務就很難貫徹。平臺推出無接觸服務,會帶來不小的溝通成本。

除了這一不可抗力外,社區團購平臺的供給和運力也有些跟不上。

廣州白云區集賢苑的王詩玥,同時經營著千鮮匯、鄰加、群接龍等多家團購平臺。春節期間,千鮮匯和鄰加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缺貨。“千鮮匯缺貨比較多,鄰加比較少。”王詩玥表示,自己的群里還會出現手動接龍。

平臺缺貨,消費者只能先接龍,她再根據各大平臺供貨情況,等商品上架再把鏈接轉進群里。

“蔬菜水果、消毒衛生用品、零食牛奶,賣得好的各個平臺都會上架。”王詩玥表示。

經營多個平臺,她傾向讓消費者自己選平臺。她每天上午把不同社區團購的商品發到群里。“就像超市,有些人喜歡沃爾瑪,有些人就喜歡百佳。”

團長對平臺商品沒有說話權,有什么賣什么。只在推薦的時候,對商品做些篩選。王詩玥表示平臺提供的商品種類,即使平時也并不多。直達消費者的團長們,并不能向平臺提出供應需求。社區團購平臺并不自己控貨,希望實現以銷定售零庫存。比如興盛優選前一天晚上11點前鎖定訂單,之后再跟供貨商協調貨品數量。

感受到購物活躍度的王詩玥,訂單量卻在下降。疫情爆發后,原本的落地配服務,變成了快遞發貨。王詩玥常合作的快遞是南風快遞和順豐。“南風快的話第二天能到,順豐需要兩三天。”社區團購變成了電商生意。顧客因為快遞延時,常向王詩玥抱怨。

除了采用快遞的方式外,不少團長需要顧客下單后上門提貨。同在廣州白云區的陳超是群接龍的加盟商,線下經營著2家連鎖水果店,掛鉤公司品牌供貨。

他向《零售老板內參》表示,疫情爆發后,客戶配送需求上升。但是上了群接龍的商品,原本就低價讓利,一般不提供配送服務,只能上門自提。

他對客戶做了篩選,只接待熟知的微信會員。并且通過安排定時分批提貨的方式,減少客戶在外暴露時間,減少人員接觸。

封鎖的社區、同質化的商品以及無法落地配等,讓本該有機會爆發的社區團購表現平平。

自發性“社區團購”

社區團購平臺之外,不少小區自發打造了一套簡版“社區團購”模式,也做起了社區團購。

浙江的新冠肺炎病例目前是全國第三,杭州確診數量僅次于省內排名第一的溫州,杭州各區又以余杭的新冠肺炎病例最多。除了封閉小區外,杭州余杭區的良渚,每天都有無人機在上空盤旋。

搶菜成了每天必打的一場硬仗。家住良渚的李浩,每天除了在各大生鮮平臺搶菜,最日常的任務是在小區的拼菜群里拼菜。

既有固定套餐,也可自由組合,“有的是自己報菜,有了就能配上,沒有就沒有。菜是從叮咚這樣的平臺采購來的。”由一人統一將訂單匯總,再到各大平臺統一訂貨。蔬菜分裝之后,統一配送到小區。形成一套簡版“社區團購”模式。

在被問及疫情過后是否還會在群里拼菜,李浩回答完全可以:“價格便宜,還很方便。”

除了這些社區團購之外,各地政府及機關單位也開始以社區團購的方式,將蔬菜等物資送進社區。

2月7日,《長江日報》在武漢發起了“社區團購蔬菜”活動。24小時平臺訪問量突破330萬人次。其方式是篩選出一批有資質、有規模的生鮮、食品、農業企業等成為“市民菜籃子直供商”,滿足社區居民的買菜需求。市民進入平臺,選擇家庭住址所在城區,就可以通過“拼單團購”的方式直接下單,農企工作人員在后臺迅速接單,48小時內安排發貨配送。

更早之前,山東也采用了一系列包括社區團購在內的手段,以擴大內部消化,減少農產品滯銷。例如濟寧建設了社區團購平臺,農產品免費線上發布,以小區單元為單位,批量統一訂購,搭建蔬菜種植基地、銷售企業和居民直供直銷的平臺。

這些“非經營性質”的社區團購,在特殊時期證明了社區團購的價值。反觀經營性質的社區團購平臺,卻在疫情前遭受了運營環節上的沖擊。

大部分社區團購平臺采取輕資產模式,本身不控貨。這種運營模式能夠最大程度減小平臺的資金及庫存壓力,被視為平臺的保命之舉。可供應直接影響平臺發揮。

物流直接決定用戶體驗。社區電商平臺與運輸員并非雇傭關系。這種寬松的合作關系,能夠減小企業的人工成本,弊端是可調度的員工有限。

在直接銷售端,團長的主力軍是便利店店主、家庭主婦以及空閑時間較多的人員。特殊時期很難保證其正常營業。

商品供應不足,運力不足,以及團長的不營業,都限制了社區團購平臺在此次疫情中的發揮。

不過大災面前,社區團購也在積極貢獻力量。扛過疫情,人們可以重新審視社區團購的價值,而那些挨過疫情的平臺,也有望完成新升級。(來源:零售老板參考 何寒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