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與技術的創新,成敗核心還是在一把手

2020-01-13 Kanye 聯商高級顧問團成員
瀏覽

聯商專欄:2020年1月4日,阿里研究院在北京召開第五屆年度智庫大會,主題為“看清未來:大美好時代”。以筆者的淺薄視野,傾聽國際頂級學者的聲音,學習未來數字經濟時代的企業價值評估思想,受益多多。

1、三點收獲

感受這次會議的主旨邏輯嚴謹,指向清晰,收獲有以下三點:

第一、美國未來學家、經濟學家、數字時代三大思想家之一的喬治.吉爾德先生闡述下一個消費時代的密算技術邏輯:思想創新帶來技術創新,引領未來經濟發展。

這與馬云先生說的“因為相信、所以看見”頗有幾分相似。英國著名演化經濟學家卡蘿塔?佩蕾絲帶來的觀念是,歷史證明,技術創新可以有效穿越成功壁壘,實現跨越式發展,并推進生活方式變革。(參見圖示)

第二、國務院法制辦原副主任張穹在回應新型企業生存環境問題時說道,要依靠大批高科技企業創新發展,誕生新的價值觀、新的發展理論,再加上法律體系創新,來保障企業的健康平穩發展。

從社會氛圍和政府管理上要支持阿里巴巴這樣的高科技企業,推動更多的小企業群體成長。張先生是在運用科學技術生產力的原理,闡述技術創新破解生產關系屏障的思路。

阿里研究院院長高紅冰在發言中描述了阿里巴巴的初心,在發展初期就確定了分享創新成果、帶動跨領域草根企業進步的社會擔當,用實證說明阿里巴巴作為科技平臺,帶來的宏觀社會生態價值。

第三、普華永道中國合伙人蕭健臣,提出了下一個數字化時代的企業價值評價話題,對于數字經濟平臺的全面影響力衡量和管理,是一個全新的課題,我們沒有相關法規,也沒有相關技術評價工具。

蕭健臣分析說有GDP之外的價值評估空缺,比如,消費者剩余的評估,社會及自然環境功能的評估,因此,國際上正在探索從經濟影響、稅務影響、社會影響、環境影響等多維度去評估和衡量數字經濟平臺的價值和影響力,并描繪了框架思路,非常給力。

據筆者查閱的資料顯示,西歐國家已經將消費者剩余涉及的部分指標納入經濟統計范疇,進而納入下一代企業或平臺的社會價值評估,對于中國的相關政府部門、行業或者企業,正在面臨全新的發展和評估課題。

中國國際發展知識中心副主任蔣希蘅提出,類似阿里云這樣的國際化數字平臺,已經進入應用層面,它使數字化企業評估的模型創新和戰略增長更具想象空間。

2、三點聯想

第一、數字化理論到企業應用的價值鏈急需規范、通識。目前,阿里、騰訊等創新技術高手打造出了相對超前的企業升級空間,可惜沒有被相關企業決策者充分認識,企業決策群體的思想觀念遠沒有跟上技術進步的腳步,很多企業法人止步于閱讀和嘆息。

與此相關,技術創新形成的新的理論沒有得到適應性的提煉和歸納,基本上沒有形成公認的應用性理論,新的數據理論到基層應用的價值鏈條還需要完善。

阿里研究院的專家呂志彬分析指出,思想創新的意義在于,它是從企業的工業經濟基層結構轉向數字經濟平臺的關鍵一環,成敗核心在一把手。

首先,要擺脫圍繞管理權限和信息傳遞的傳統管理邏輯,構建縱向云系統平臺。

其次,運用新的云平臺視角,企業組織逐步進入沒有硬性隔閡的液態化運營狀態,當下無法解決的結構性障礙,都可以較為輕松地替代化解。更重要的是,中層管理者將全部前端化,直接面對客戶響應,后臺官僚體制將失去存在理由。

最后,在社會化網絡條件具備以后,行業組織將大面積推廣IOT云技術,企業有可能較好地適應新的數字化產業生態,保持在市場一線生存,帶動上下游渠道發展。

第二、零售企業數字化行動非常遲緩。近日有機構發布購物中心企業對于數字化產品應用的調查,大約70%的企業還沒有真正進入數字化應用行列,他們希望在幾個月期間運用數字化技術改進營銷效果,但是不相信數字化新技術可以提速系統化管理效率和團隊文化價值觀。

這與上面說的數字化創新技術的價值傳遞方式支離破碎有關,與現有行業中多數企業決策層專業技術素養低,思想僵化落伍、進取活力不足有直接關系,當然也與某些不靈活的體制約束有關。

20%多數字化進程比較活躍的企業,決策團隊基本特點是年輕、業務技術素養高、思想活躍、有強烈的進取心,加上適度靈活的管理機制。

這些企業在戰略價值觀方面,無法因應新的數字化消費需求,對于下一個消費時代可能形成的本土化的消費價值觀念、生活方式,缺乏生活提案或執行手帳。

因此,在渠道創新、產品組合創新、消費價值創新等關鍵環節,難以有效地挖掘消費者潛在需求,無論改造,還是提升,多數是在做表面文章,偷換概念,用調整裝修替代經營產品的結構改造,呈現在消費者眼前的依舊是同質化低品質產品和低效率服務。

第三、規范數字化企業評價工具,會促進數字化進程。目前企業衡量績效的工具是簡單實體化的數據統計,新生的網絡數字化延伸、波及到的社會大眾心理效應、社會群體行為效應還無法計入績效體系。

很多專家或者企業有心人都在關注一個現象,網絡消費究竟因為什么刺激消費行為不斷大幅攀高?部分答案或許循此思路可以挖掘得到(參見圖示)。

日本有政府部門一項統計調查顯示,在收入基本不變、社會環境沒有更好、家庭結構沒有更新的前提下,家庭消費者生活滿足度在提高。究其原因,是消費者剩余在增量,而這一部分是目前統計體系中空缺的。

歐盟部落成員中,已經開始考慮將數字技術創新帶來的消費者剩余納入經濟統計范疇。簡單地說,網絡平臺服務給消費者帶來的潛在的身心愉悅和行為改變,開始納入經濟績效評估范疇。

蕭健臣展示了下一個數字化消費時代中,企業評價指標體系模型,其中納入了很多社會環境、人性化生態等大眾人格發展指標,這種新的評價體系生成轉為規范格式以后,必將推動傳統企業的數字化創新發展。

(來源:聯商高級顧問團成員 潘玉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聯商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