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的消費投資,仍是水大魚小

市場上真的缺錢嗎?從2019年VCPE行業的募資情況來看,并非如此。
2019年前11個月,投資機構總募資金額是1.08萬億。這是清科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倪正東在2019年中國股權投資年度論壇上披露的數字。這個數字比2018年同期下降了10%。下降當然不是好事情,但是卻好于市場的預期。悲觀者曾經以為,下降幅度會高達50%。
從投資案例數量來看,前11個月,投資案例超過7800起,總金額7257億,退出筆數是2789筆,IPO退出數量為1422筆。而從行業來看,IT、互聯網、醫療健康,仍舊是今年以來投資比較多的領域。
除此之外,另有一個行業,開始從早些年的“灰姑娘”成為“白雪公主”,投資人青睞有加,但是仍舊出手謹慎。這就是在消費升級話語體系之下的大消費行業。
在這次的股權投資論壇上,數位專注消費賽道的投資人就消費投資問題展開熱烈討論,對于投資賽道開始“變暖”的趨勢,大家感觸相同。表現在很多投資人和LP都在逐步重視消費領域的投資和布局,并設立消費組進行跟蹤。同時越來越多的美元基金也開始重視國內的消費市場投資,從披露的項目看,幾乎每周都會有新項目獲得融資。
但是另一方面,投資人也指出,今年消費賽道熱起來了,但是大家普遍出手謹慎,看得多,投的少。原因在于,市場上明顯缺乏大的熱點和機會。在這種情況下,各家基金如何認知消費賽道,如何選擇自己的切入點,以及如何進行投資組合把握出手時機,則更加考驗各家基金的功力。
從行業發展規律來看,整個VCPE行業也伴隨著中國經濟的轉型進入了“新常態”。云鋒基金聯合創始人、主席虞鋒在演講中指出,對于PE和VC行業來說,淘金時代結束,煉金時代開啟。他認為,業內盛傳只有5%的VC和PE能活下來,這其實是創投行業20年發展非常正常的自然結果。而對于消費行業而言,消費升級等概念的火熱,也并非意味著消費行業遍地是黃金,俯拾即是,而是需要“煉就一雙慧眼”,在退潮里淘金。
年輕人群與下沉市場,哪個更值得投?
在關于消費投資的分論壇上,主持人峰瑞資本創始合伙人李豐首先拋出一個命題,年輕人所關注的新品牌與新品類,以及下沉市場的消費升級,哪一個更值得投資?
對于此,不同的投資機構看法不盡相同。
天圖資本合伙人李康林認為,所謂消費升級,其實質是審美的升級。他打了一個比方說,“大家審美能力處在不同的階段,廣場舞大媽有她們的審美,她們的審美跟年輕人的審美是格格不入的。”所以,這種審美的不同,會導致她們消費的方向與方式的不同。
讓李康林印象深刻的例子是,一個公司的年輕人告訴他,在她所在的上海某大學,她們班的女生“50%都動過臉”。這種前衛大膽的消費行為,顯然是老一輩無法想象的。
麥星投資董事總經理鄭重的想法與李康林類似。“新消費人群的消費認知,實際上在快速的升級,這個更多的從過去的需要開始變成了一個你想要,而且是他能夠給你帶來美好的生活。”
鄭重因此觀察到,這對于品牌而言也帶來新的挑戰。“我們發現品牌過去作為背書,作為信任基礎的需求發生了深刻變化,即新人群要求你作為品牌你要越來越真實,要打破一些過去的信息不對稱,不再收智商稅。”
事實上這一點延展開來,與業內這兩年來所談論的體驗經濟內涵有所類似,又有所不似。在一些大連鎖的零售業態中,所謂的體驗經濟更多強調的是服務體驗,包括與消費者的交流、溝通。但是隨著新一代消費者的信息獲取方式、社交方式以及生活態度的變化,所謂的體驗,對于新一代消費者不再是個被動語態,甚至年輕人會主動的創造他們想要的“體驗”,并從中獲得樂趣與存在感。比如打卡,不P圖不曬圖,等等。這些變化,不僅需要商家去適應,也需要投資者去體會,去發現。
但是,也有人更為看重基于衣食住行的基礎性消費的機會。“我不太關注大城市的年輕人,還是三四線城市的中年人或者什么,本質上都是一個模型,你要突破他整個消費限制,就是超高性價比的東西出來。”青銳創投創始合伙人吳斌表示,他還指出,所謂的消費升級,實際上應該是成本降級。“性價比做出來才可以。如果只往升級方向看,這個坑就會非常大,你永遠抓不到這個點。”
同樣更關注基礎性大眾性消費的投資人還有不少。加華資本合伙人閆瑾就表示,“從行業來看,我們傾向于鎖定80%消費者的80%的需求,不同的人群存在共性消費,我們更關注的衣食住行吃穿用住高頻屬性的消費,我們認為這是最能夠穿越周期的穩定行業。”
消費行業一直被認為是抗周期的行業,但是這也有前提。大消費行業的難度其實就在于,消費是個非常廣義的概念。當一些投資機構開始把注意力從互聯網轉向消費領域時,首要的問題其實是界定自己的邊界。醫療服務算不算消費,在線教育算不算消費?客觀的說,從抗周期的角度,基礎性的大眾消費更加屬于剛需穩健,而一些創新類的風口,則還需要觀察。從這一點上看,泛泛的談消費行業抗周期,也有可能跌落到坑里。
峰瑞資本李豐對于消費行業觀察很多,他很清楚這里其實也有不少坑。在過去社會上流行的諸多風口詞匯中,有不少都已經變成了“坑”,比如無人零售。但是或許少有人想到,“消費升級”這個詞如果理解有偏差,本身也是個坑。
消費升級和虛擬利潤
對于消費升級搞不好也是坑這一點,合力投資管理合伙人張敏體會頗深。現在從新零售到消費升級,很多商家都開始意識到供應鏈其實是個大問題。
對于處于高維視角的互聯網公司而言,很希望利用科技互聯網手段來優化升級供應鏈。“大家就覺得中國供應鏈很老舊、很傳統,好像你只要通過互聯網通過高新技術一整合,錢就出來了,這是第一個坑,叫虛擬利潤,就是在桌子上算,你怎么算都是有錢掙的,一做錢就沒了,這些錢在別的地方消失掉了。”
張敏得出的體會是,要“尊重”傳統供應鏈存在的意義。言下之意,不要動動就想顛覆這顛覆那。
從性質來說,消費升級也好,下沉市場也好,本質上它們都是指向一個現實的豐富的多樣性的市場,這與互聯網的抽象意義和人的ID化的邏輯完全不同。正因此,一方面消費市場需要數字化、需要互聯網的理念、工具與技術,但是另一方面,做消費市場,不能脫離人和物,不能脫離具體的微觀的市場與行業。
吳斌則感覺到,在市場上有一些項目,存在大的邏輯錯誤。“過去若干年不少的消費項目,背景可能是海歸的小姐姐回來,想做一個特別好的東西,很有情調,這樣的東西往往賣不出來。這是我印象比較深的一個坑。”
吳斌說的其實是另一種極端。就是創業者認為既然這是個“個性化消費”、小眾審美抬頭的年代,那就一條胡同走到黑。
小米創始人雷軍說過一句話,“創業要做最肥的市場”。也就是說,創業者一定要設法找到用戶基礎比較好的市場,如果小眾也要努力擴大用戶基數,這樣產品才能形成規模化。這仍舊是商業世界顛撲不破的真理。
倪正東也指出:“今年的投資市場,虧錢損失慘重的就兩種情況。其一就是自己去造風口,然后砸重錢,最后砸不出來,損失慘重。另一種則是獨角獸到美國上市,IPO之后跌了很多。”
在2019年,其實一個很有意思的細分賽道是寵物賽道。市場很大,消費者用戶基礎很好,養貓養狗的人越來越多。但是回看這一年的寵物賽道投資,很多項目都還是處于早期階段,說明整個賽道仍舊是處于成長發育期,要么等待要么耐心陪伴。
早期投資中,投資人需要看到項目的爆發力。如果一個市場過小或者用戶成長過慢的市場,也無法滿足投資回報的要求。最終也是非常可惜的事情。
不容置疑的是,消費投資是個大賽道,但是像寵物賽道這樣“水大魚小”的情況,并不少見。李豐指出,“我們展望一下2020年,2018年中國按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國是5.76萬億美金,美國按美元是6.04萬美金,差了4%,2019年上半年,以人民幣來計,中國是19.5萬億人民幣,美國是18萬億,我們開始變成全球最大市場了。”
作為即將上位的全球第一的消費市場,中國市場理應“水大魚大”。不過,張敏這句話或許說出了很多投資人的心聲:“明年還會繼續投消費,但是希望一級市場消費價格能再降一點。”
(來源:虎嗅網 房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