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游戲,高主頻、穩定性,一個也不能少

電子競技運動在全球的風靡讓無數游戲愛好者為之瘋狂,甚至催生了許多有天賦的職業電競選手,站到了世界舞臺,2018年亞運會上作為表現賽的《英雄聯盟》更是進一步帶動了電競文化的普及。
全民電競的風潮、數以億計的Gamers,推動了游戲硬件行業的新一輪蓬勃發展,首當其沖的自然是游戲電腦。
如何擁有一臺出色的游戲電腦,像職業選手那樣大殺四方,獲得勝利的快感?
這要從一臺電腦的中樞,中央處理器(CPU)說起。
在大多數普通消費者的認知里,架構、核心、主頻是決定CPU性能的三個重要要素,而CPU性能越強,電腦性能就越高。如果不考慮預算,自然是選擇架構先進、核心數量和主頻更高的產品,但在有限的預算情況下,許多時候都會面臨著核心數量和主頻之間的選擇。
尤其是近幾年,落寞的AMD在制程工藝方面逐漸領先,帶動了一波Intel酷睿處理器的用戶轉投銳龍,令長期占據主流游戲處理器市場、但還以14nm制程產品為主的Intel略顯尷尬,到消費者的決策層面,也是各有考慮、難以抉擇。
其實,對于用戶來說,如何選擇還是要看具體需求,因為即使是游戲電腦,也總會拿來做一些其它的工作,純粹的看重某一方面的特性也并不全面。那么我們就從需求來說起。
如果你主要用電腦來打游戲,期望獲得更好的游戲體驗,那么可以肯定的是,在目前的處理器當中,過多的核心數量可能并不能起到太明顯的增益作用。
很簡單,游戲的多核優化是一個業界難題。游戲可以看作是一款復雜的軟件,尤其是大型的3A游戲,包括多個子系統,動畫、物理、渲染等多重負載,還需要CPU與GPU的協調工作,尤其是在高質量的大型游戲中,由于圖形計算工作量更大,對于GPU的依賴更強,CPU對于游戲幀率的影響反而略小。
以《古墓麗影》的游戲引擎為例,在游戲運行中容易做并行計算的地方就會調用盡量多的CPU核心來進行,剩下的負載則以某個主線程繼續運行。因此CPU單核心性能的加強,有助于游戲中對CPU更依賴的負載快速完成。
(網絡示意圖)
在目前的主流游戲中,2/4核心調用是較常見的,能夠做到6核心優化的游戲數量并不多,所以當CPU物理核心超過4個,尤其是超過8核的情況下,對于整機游戲性能的提升非常有限,換句話,過多核心的CPU在玩游戲的時候利用率并不是理所應當達到100%,甚至會出現一半核心在打醬油的狀態。
因此能夠運行在更高頻率上的核心反倒能發揮出更大的作用,畢竟單核主頻越高,性能越強,像Intel處理器中的睿頻技術,正是提升單個核心頻率的有效方式。
Intel睿頻技術在提升頻率的時候,并不是提高全部核心的頻率,根據不同CPU采取不同的方式。在最高睿頻狀態下,只有某一核心可以達到最高值,隨著睿頻核心數量的增加,最高睿頻頻率會有所降低,以第十代酷睿中的旗艦型號i9-10900K為例,借助睿頻加速Max 3.0與Thermal Velocity Boost技術,最高單核頻率可高達5.3GHz,但全部核心同時睿頻的時候就很難達到這個頻率。
多年來,正是得益于強悍的IPC和單核性能,Intel酷睿處理器成為各大游戲賽事的指定處理器,在游戲中的出色表現,也讓其已經成為“高性能游戲電腦”的代名詞。
其實,憑借行業領先的PC游戲創新和對電子競技生態系統的強有力支持,英特爾十幾年來一直在推動專業游戲的發展。Intel和ESL累計向電子競技運動投入了1億美元,舉辦的IEM\IMC電競賽事也在全球游戲玩家中樹立了積極的形象。
當然,我們還是要說回需求,有許多用戶去購買游戲電腦,并不只是來進行游戲,還可能進行一些專業的設計工作,例如動畫渲染、3D建模,這種負載下,更多的CPU的核心、更大的CPU緩存可以發揮出更強的并行計算能力,有助于工作效率的提升,對于單個核心頻率的敏感度并不高。
不以需求為前提的選購都是耍流氓,在明確需求的前提下就可以有目的的選擇適合自己的CPU了。目前的高端處理器普遍已經在8核心以上的規格,完全可以覆蓋當下的游戲需求,至于實際的性能發揮,如前述,畫質、幀率方面還要受到GPU的鉗制,整機硬件的配合、穩定性同樣也非常重要。
如果你的電腦平時側重游戲,那可以偏重高主頻,例如睿頻頻率高達5.0GHz以上的Intel i9-10900K、i7-10700K;當然,由于14nm的持續堅挺,即使是第九代酷睿i7-9700K,在配備高性能顯卡的基礎下,也不會比十代酷睿的游戲體驗差太多。
如果用戶的圖形設計、3D渲染應用較多,相同預算下,可能核心數量更多的處理器更適合你,例如AMD旗下十六核心三十二線程的3950X處理器。
最后,如果你的需求比較多樣化,想兼顧多種應用,那么選擇Intel或者AMD兩家的中高端處理器,基本不會有錯,像酷睿i7-10700,或者Ryzen 7 3700X等,都是性價比出色的處理器,兼顧游戲和工作使用沒什么問題。
游戲CPU怎么選,你學會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