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王成錄:軟件定義5G時代新產品形態和體驗

2020年5G啟動大規模商用部署,開始全面商用,社會各界進一步看到了5G與經濟社會各領域融合發展的巨大潛在效益。4月28日-30日,由未來移動通信論壇主辦,備受期待的第五屆“5G和網絡發展戰略研討會”以線上直播的方式召開。本次研討會重點聚焦新基建下的5G網絡建設挑戰、無線與網絡技術的增強與演進、5G芯片和終端的創新發展與集成電路產業戰略思考三個主題。
作為移動通信領域的前沿技術交流會議、5G發展的“風向標”,本次研討會吸引了諸多學者、專家們參與討論。其中,華為消費者BG軟件部總裁王成錄博士發表了題為“5G全連接時代呼喚新的終端體驗與生態”主題演講,與大家分享了華為EMUI及鴻蒙的分布式技術誕生的初衷和目標,以及如何解決5G時代多設備連接與軟硬件生態構建等問題。
5G時代來臨促進IoT更多應用場景與更多連接
隨著5G技術的發展與應用,個人智能終端市場實現了快速增長。王成錄博士首先展示了幾個數據:華為手機2019年全球發貨突破2.4億;智能穿戴發貨量同比增長170%;無線音頻和PC發貨量同比增長均突破200%。這些高速增長數據的背后,說明消費者對智能設備有了更多的需求——已經不單單是手機,而是包括了更多的智能設備,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著萬物互聯的IoT時代真正到來了。
那么5G網絡跟IoT到底有什么關系呢?王成錄博士拋出這個問題之后,分享了自己的答案:5G發展將極大促進IoT更多應用場景與更多連接。
5G時代,可以實現海量機器類通信,區域覆蓋設備數可達到1百萬設備/平方公里;增強的移動帶寬峰值速率大于10Gbps;還有高可靠的低于1毫秒的低時延連接。“5G不僅僅是4G技術簡單的升級換代,它更將帶來整個電信產業分水嶺式的變化。”王成錄博士說到。
如今,很多人已經擁有了不止一部智能設備,雖然單設備的智能化程度在提高,但多設備之間的體驗協同卻不盡如意。5G網絡的低時延和大連接的特性,為多終端之間的體驗協同帶來了更多的可能。對于消費者來說,可以有機會體驗到過去沒有的應用與服務;對于開發者來說,他們也將有機會突破手機的限制,做出更多的創新應用。“分布式技術就是要把多設備無縫連接起來,我相信這對于整個產業來說,都是巨大的推動。分布式技術將為5G全連接時代帶來創新體驗。”
“分布式技術”打破設備壁壘用軟件定義新的產品形態和體驗
分布式技術是如何打破多個設備之間的壁壘,實現真正“智能連接”的呢?
王成錄博士在演講中介紹道,華為首創分布式技術可以打破多終端之間的硬件界限,把各終端硬件的能力虛擬成可共享的能力資源池,讓應用可以隨意調用其所需的硬件能力,就像活字印刷術中的一個個單字字模,可以被無限次重復使用一樣。如此一來,各終端之間能力就可以實現硬件互助,資源共享。而對應用來說,也擁有了如同調用本地終端一樣調用遠程終端的能力。對用戶來說,就如同在使用一個多設備組成的“虛擬設備”。
比如,在華為EMUI多屏協同功能中,用戶將手機與電腦輕輕一碰,手機和電腦便能“合二為一”,不僅可以用電腦的鼠標和鍵盤操作手機上的應用,還可以無需拖拽,直接用電腦上的應用打開手機里的文件;視頻通話也可以在手機與電腦之間無縫切換,體驗更便捷、高效。值得一提的是,與其他廠商不同,華為的分布式技術,并不是在應用層做大量的適配,而是直接從系統層面來解決。
“分布式技術,就是讓跨設備連接性能媲美設備內連接,讓跨設備的數據查找與分享媲美設備內數據訪問。”在解釋分布式技術原理的同時,王成錄博士還演示了跨設備的圖片查找:當照片散落在多個設備中不方便查找時,在同一網絡下和同一華為賬號下,通過任何一臺設備可以瀏覽手機、平板、大屏上的圖片,無論圖片存在哪里,都能夠快速搜索,輕松分享。跨設備圖片搜索分享僅僅是第一步,未來將支持更多的單設備間的數據和調度能力。
聚合設備賦能應用共同打造全新分布式生態
任何技術、系統再好,都需要有合作伙伴、使用環境,所謂孤掌難鳴便是如此。華為打造極致的全場景用戶體驗,深諳此道。
王成錄博士對此講述了分布式生態構建的解決辦法,即“聚合南向設備打造新形態設備,使能北向應用構筑全場景體驗,用軟件定義新的產品形態和體驗。”
也就是說,以手機作為“控制中心”,將電腦、攝像頭、音箱、大屏、運動設備、行車記錄儀等硬件設備連接起來,讓每個設備都充分發揮它最優勢的能力,實現交互和體驗的創新;而對于北向應用的開發者們來說,就可以基于這種新“產品”形態,來提供跨設備的全場景體驗。比如,運動攝像頭可以連接手機,成為手機的外掛攝像頭,視頻通話時對方便可實時看到運動場景;直播APP+手機+運動相機,無需專業的直播設備,便可將運動精彩實時與粉絲們進行分享。
5G時代更需要協同合作、互利共生。獨行快,眾行遠,華為未來將繼續與全行業一道,繼續在影音娛樂、智慧出行、移動辦公、運動健康、智能家居等更多領域探索,為用戶帶來更多的全場景智慧新體驗,共同推動5G時代移動產業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