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注知識產權及人才培養 公牛上市后繼有“人”

2020-04-21 思甜 IT之家
瀏覽

4月26日的“世界知識產權日”從創立至今,已經走過20個年頭。這個以“在世界范圍內樹立尊重知識、崇尚科學和保護知識產權的意識、營造鼓勵知識創新的法律環境”為價值的紀念日,見證了全球創新之樹在知識產權的灌溉下枝繁葉茂。

而曾經以“制造”著名的中國,也在以驚人的速度完成新的“智造”轉型:中國在2019年通過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的《專利合作條約》體系(Patent Cooperation Treaty,PCT)共提交了58990件申請(2018年53345件),位列全球第一,20年間增長約200倍。

顯然,在產業升級和新舊經濟動力轉換重壓之下,國內各行業已經認識到,作為創新重要保障的知識產權對刺激產業結構升級、發展高科技產業的重要意義。

盤點2019年著名知識產權事件,從朗科U盤專利案、到蘇泊爾康巴赫侵權案、再到公牛訴良工電器魔方插座侵權案、視覺中國黑洞照片版權爭議等事件,每次都在極短的時間內引發了極高的社會討論,大眾對知識產權的認知度與關注度也在顯著提升。

在此背景下,以技術驅動的企業與知識產權的關聯度越來越高,專利正在成為企業綜合競爭力的“壁壘”,與自我保護的“武器”。

知識產權形成競爭壁壘

聚焦從“中國制造”時代起步的電器行業:公牛、歐普、三雄極光等企業均創立于90年代,2019年Q1-Q3,公牛、歐普、三雄極光營收分別為75.32/57.70/17.96億。2020年2月公牛集團(603195.SH)上市,創下連續8個漲停后,股價曾一度到達183.23元/股(發行價為71.34元/股),市值輕松過千億,創造了行業奇跡。

除了極度下沉的渠道優勢與優秀的品牌知名度外,先人一步的知識產權戰略是公牛品牌資產的重要保障。公牛擁有業內領先的研發實力,上海和慈溪兩地都設立了專門從事前瞻性基礎研究的研究機構,形成了前瞻性研究、產品策劃、研發三位一體的產品創新體系和強大的技術隊伍。借助對消費者需求的深刻洞察與前瞻性研究,創新應用各種新技術、新材料與新工藝,通過持續不斷的微創新疊加,推出了一大批設計、外觀、技術、性能等方面充滿特點的產品。目前已擁有800多項專利技術,參與起草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40余項。

不斷創新的同時,公牛對重點創新實施全面專利布局,形成公牛專利池,近年來公牛集團開始主動開展專利維權:2017年公牛訴普寧吉日電器廠魔方插座侵權,勝訴;2018年公牛訴廣東福田電器有限公司廚房專用插座侵權,勝訴;2019年公牛訴良工電器魔方插座侵權,勝訴。

人才是第一資源

事實上,即便擁有細分市場一半占有率,公牛也不是高枕無憂的——前有多家跨國公司虎視眈眈,后有小米、華為等眾多知名科技公司的“跨界”。這些對手的華麗入場,對于多年來踏踏實實做產品的公牛來說,無疑會帶來巨大的壓力。但是對于“要做就做第一”的公牛來說,更是高效的推動力。公牛多年來專注人才體系架構的搭建,今天的公牛有超過1000名員工在從事研發工作。憑借著多年來精心布局的人才結構優勢,公牛一次次帶動了行業創新與升級。

公牛內部特設的公牛大學與公牛大學網絡學院,也在基于業務場景的績效提升提供人才發展一體化解決方案,打造具有公牛特色的人才培養體系,驅動學習型組織。

談及對公牛上市后的表現與期望時,高瓴資本創始人張磊表示:“公牛上市是一個水到渠成的結果。從一家民營企業變成一家公眾公司,站在未來發展的角度講,上市之后的公牛在品牌聲譽、人才結構、現代化管理以及國際化等方面,都將會取得更大的進步。”

公牛創始人阮立平這樣展望公司的未來發展:“公牛過去的成功是建立在對手相對較弱的基礎上,未來公牛將在更高的平臺、更大的舞臺上,與國際一流的企業同臺競技,推出更多全屋智能電工解決方案及智能化產品,成為國際民用電工行業的領導者。”

在知識產權日益成為全球競爭的核心的今天,可以預見的是,未來中國眾多的“公牛”們將持續不斷地的用人才推動創新發展,融入國際知識產權制度體系,進一步強化知識產權保護,注重創新研發和知識產權成果轉化,更大力度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國際合作,促進全球創新和知識產權發展,為國際知識產權合作貢獻“中國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