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方認定華為中興等中國公司威脅其國家安全 外交部:美方做法毫無事實依據

3月15日,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主持例行記者會。有記者提問,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認定華為、中興等幾家中國公司威脅美國家安全,中方對此有何評論?趙立堅表示,美方的做法毫無事實依據,也毫無道理。美國政府為了維護美國科技壟斷和霸權地位,泛化國家安全概念,濫用國家力量,不擇手段打壓中國高科技企業,這是對美方一貫標榜的市場經濟原則的完全否定,也戳穿了美方所謂公平競爭的虛偽面目。希望美方停止對中國企業的無理打壓,為中國企業經營投資提供公平、開放、公正、非歧視的營商環境。
相關閱讀:
美又借口"國家安全"打壓華為等五中企,美運營商警告
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記者 倪浩】美國《華爾街日報》13日報道稱,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當地時間12日根據2019年頒布的一項旨在保護美國通信網絡的法律發布最新“黑名單”,認定五家中國公司“對美國國家安全構成威脅”。新加坡《聯合早報》援引專家觀點評論認為,這一舉動預示拜登政府將繼續推進中美之間的科技戰,也可能成為美國說服盟友拉起反華科技聯盟的論據。
報道稱,這份“對國家安全構成威脅的設備和服務清單”包括的五家企業分別是華為、中興、海康威視、海能達和大華。FCC在官網公布的聲明中稱,根據2019年《安全和可信通信網絡法》,五家中國企業的通信設備和服務“被發現對美國國家安全或美國人的安全構成不可接受的風險”。FCC代理主席羅森沃塞爾稱,名單的制定讓美國在重建通信網絡的信心方面邁進一大步。她說:“這份清單提供了有意義的指導,將確保建立在全國各地的下一代網絡不會重復過去的錯誤,或使用對美國國家安全以及人員安全構成威脅的設備或服務。”
對于FCC有關舉動,海康威視表示強烈反對。路透社13日援引海康威視的聲明稱,該公司不應被放在FCC所指的“下一代網絡”相關名單中。公司將“衡量所有選項,探討如何最適當地回應這個沒有根據的指控”。截至14日24時,其他四家公司尚未就此事做出公開回應。
上述清單中一家中國企業的工作人員14日向《環球時報》記者透露,公司法務部門已著手研究FCC的清單,但目前尚不清楚是否形成可對外公布的聲明。該工作人員提到,FCC早前針對中企的打壓主要集中在華為和中興身上,后來進一步擴大范圍,此次依據2019年《安全和可信通信網絡法》將他所在的公司列入清單還是第一次。
《安全和可信通信網絡法》于2019年提出,2020年3月12日經美國時任總統特朗普簽署后生效。按規定FCC在該法生效后1年內將發布對國家安全構成風險的通信設備或服務清單。2020年12月10日,FCC宣布,根據《安全和可信通信網絡法》,開始規劃“對國家安全構成威脅的設備和服務清單”,并列出“黑名單”公司將面臨的限制。本月12日,FCC在一年期限的最后一天發布這份清單。
《環球時報》記者注意到,FCC此前就曾打壓上述五家中企,依據是《國防授權法案》。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相關研究團隊14日對記者分析稱,美國已著手清除更換中國網絡設備,此次將2019年《安全和可信通信網絡法》作為行動依據,意味著美國從立法上正式禁止官方購買中國部分企業的網絡設備。
通信行業資深專家項立剛14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FCC近年來對中國通信企業的打壓主要集中在禁止使用聯邦基金(政府補貼)采購被列入“黑名單”的中企的產品和服務,但因美國國內主流運營商已經基本放棄使用中國產品和服務,因此受FCC最新行動影響的主要是美國邊遠地區的一些小運營商。
據稱,代表55個小型運營商的美國鄉村無線協會(RWA)至少有25%的會員運營商使用華為、中興等中國公司的通信設備或服務,覆蓋美國西部等多州的鄉村地區。RWA預測,要移除這些設備將花費8億至10億美元。RWA還警告稱,切斷華為等設備的供應鏈甚至將迫使美國一些小型通信服務商面臨破產。
項立剛表示,美國一直變著花樣打壓中國通信企業,以維護所謂的美國國家安全,但是近兩年的實施行動卻一再被延期。他指出,該清單的出臺是“換湯不換藥”,最終能不能達到預期目的存在很大不確定性。
《聯合早報》14日引述專家觀點報道稱,FCC是個職能部門,新出臺的名單顯示出美國對中國通信企業的戒心是跨越黨派的集體共識,即便拜登政府有意扭轉中美之間的科技戰,國內也不存在扭轉的空間。FCC的評估,將成為拜登往后制定對華政策的論據。
針對美方無理打壓中企的行為,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已多次表示,美方泛化國家安全概念,濫用國家力量,不擇手段打壓中國高科技企業,嚴重違反市場經濟和公平競爭原則。
據彭博社12日報道,美國華盛頓特區地方法官魯道夫·孔特雷拉斯當天發出初步禁制令,禁止美國國防部將小米列為所謂“與中國軍方相關企業”政策的生效或實施。今年1月14日,美國國防部趕在政府換屆前夕,將包括小米在內的9家中企拉入所謂的“涉軍黑名單”。對于美法官12日的裁決,小米回應稱,將小米列入“中國涉軍企業名單”是一個武斷而隨意的決定,會繼續請求法院最終判決政令無效。
美將進一步限制供應商向華為供貨 趙立堅:事實一再證明,美國不可靠
【環球時報-環球網報道 記者李司坤】據路透社報道,消息人士稱,美國拜登政府本周修訂了美國企業供貨中國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的許可證,進一步限制了相關企業向華為供應可用于5G設備的產品。在12日中國部例行記者會上,有記者就此事提問稱,華盛頓方面已向華為供應商表示,會進一步限制向華為供應的可以用于5G設備的產品,禁令將會本周生效,將會禁止半導體天線、電池等零部件。中方對此禁令有何評論?
對此,發言人趙立堅表示,中方已就此多次表明嚴正立場。美方泛化國家安全概念,濫用國家力量,不擇手段打壓中國高科(4.260,0.02,0.47%)技企業,嚴重違反市場經濟和公平競爭原則。“事實一再表明,美國是一個不可靠、沒有可信度的國家,這種做法不僅損害中國企業的合法權益,也損害美國和其他國家的企業的利益,將嚴重干擾兩國乃至全球正常的科技交流和貿易往來,對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造成破壞。”趙立堅說,美方應立即停止對中國企業的無理打壓,公平公正、非歧視地對待中國企業,多做有利于中美科技交流和經貿合作的事。
相關閱讀:
外媒:拜登政府增加對華為供應商新限制
來源:環球網
路透社:拜登政府增加對華為供應商的新限制
【環球網報道 記者 張曉雅】英國路透社12日消息稱,美國拜登政府增加了對華為供應商的新限制。
報道援引消息人士的話說,拜登政府本周修訂了向華為出售產品的有關企業的許可,此舉進一步限制了這些企業供應可用于5G設備的產品。
其中兩名消息人士還透露,上述變化可能會破壞這些企業與華為簽訂的現有合約,這些合約原本是基于這些供應商此前獲批的許可,但修訂許可后,他們可能無法繼續履行當前合約。
報道稱,美國商務部發言人拒絕置評,并表示許可信息屬于機密。
路透社說,上述行動表明,拜登政府正強化對華為出口的強硬立場。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此前就美國針對華為等中企的打壓行徑回應說,中方堅決反對美方蓄意抹黑和打壓華為等中國企業。一段時間來,美方在拿不出任何真憑實據的情況下,泛化國家安全概念,濫用國家力量,對華為等中國企業采取各種限制措施,這是赤裸裸的霸權行徑。趙立堅表示,必須強調,美方所作所為徹底戳破了美方一貫標榜的市場經濟和公平競爭原則的“遮羞布”,違反國際貿易規則,破壞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這也必將損害美國國家利益和自身形象。
相關閱讀:
【急著剔除華為、中興設備,美國政府又要掏19億美元】
(觀察者網 訊)在剔除華為、中興設備這件事上,美國當局可謂十分迫切。
據香港《南華早報》報道,當地時間17日,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FCC)在拜登上臺以來的首次會議中,通過了一項名為“安全可信網絡補償計劃”的提案。
提案中,FCC以“國家安全”為由,計劃撥款19億美元,幫助美國農村網絡運營商加快拆除及更換華為和中興設備。
同時,運營商們獲得補償的條件再次放寬:先前,符合補償條件的運營商最多擁有200萬用戶;現在,用戶量在1000萬以下的運營商即可獲得補償。
《南華早報》報道截圖
FCC表示,希望通過修改補償資金的使用規則,使運營商們用這筆錢拆除、更換或用其他方式,處理在2020年6月30日之前購買、租用或以其他方式獲得的相關設備及服務。
與此同時,FCC代理主席杰西卡·羅森沃爾塞爾(Jessica Rosenworcel)在會議中將“拆除和更換”華為及中興設備的決定形容為“至關重要”。而在談到理由時,她又一次提起了設備所存在的“漏洞”,以及“威脅美國通信安全”的可能。
FCC視頻會議截圖
羅森沃爾塞爾這些話,與美國前總統特朗普可謂“一脈相承”。
去年3月,由于美國當局擔心華為和中興的設備存在“漏洞”,并造成所謂的“數據泄露”,特朗普簽署法律,要求拆除這兩家公司的設備。當時,FCC被要求制定一個10億美元的方案,協助小型電信公司支付拆除和更換設備的費用。
受到這項政策影響的大多是農村地區的小型運營商,他們曾警告,這一變化可能會徹底打亂其業務。
去年12月,FCC繼續要求美國運營商“拆除并更換”中興和華為設備,并為此設立了19億美元的“補償項目”。與此同時,該機構還針對中國電信采取行動,表示已啟動撤銷中國電信在美業務運營授權,宣稱還要采取進一步措施“打擊中國在美國電信業中所占的角色”。
此外,FCC于同月駁回了華為提出的重新考慮將該公司列為“美國通信網絡國家安全威脅企業”決定的請求。
去年12月5日,華為在美國法院提起訴訟,請求法院認定FCC有關禁止華為參與聯邦補貼資金項目的決定,違反了美國憲法和《行政訴訟法》。
值得一提的是,農村運營商是華為在美國拓展業務的首批客戶。在大城市主要電信設備供應商占據主導地位的市場上,農村運營商為華為提供了商機。
針對美國屢次打著“國家安全”幌子打壓中國企業,我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曾明確表示,中國政府一貫要求中國企業在依法合規的基礎上,按照市場原則開展對外經濟合作,同時也要求他們遵守當地法律法規。
趙立堅強調,我們敦促美方遵守市場經濟原則,停止將國家安全泛化,將經濟問題政治化的錯誤做法,停止對中國企業的無理打壓,為中國企業赴美投資、經營提供公平、公正、非歧視的環境。
借口"國家安全",美又挑刺華為參與的亞非歐海底光纜?
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綜合報道】據美國媒體報道,一條連接亞洲、非洲和歐洲的海底光纜正引發美國的“擔憂”。彭博社6日報道稱,長約1.2萬公里的“和平光纜”將在今年晚些時候從中國通到法國東南部馬賽港的一個日光浴場附近,“這條新的海底光纜可能成為美中網絡地緣政治角力的新熱點,并使歐洲夾在美中角力之中”。
據報道,“和平光纜”計劃從中國穿越巴基斯坦、經過非洲之角,最后終止在法國馬賽,預計今年晚些時候完工。彭博社稱,這條海底光纜每秒可傳輸的數據量相當于美國“網飛”視頻公司播出9萬小時的數據。法國電話公司Orange SA運營這條光纜在馬賽的接收站。報道稱,該光纜可提高中國在歐洲與非洲企業的網絡服務速度。從互聯網地緣政治來看,這條海底光纜折射出一個新的熱點,因為它涉及為該光纜建設提供設備支持的中國電信巨頭華為公司。而華為正是美國政府近年來以“國家安全”為由打擊的重要目標。另據印度《論壇報》近日報道,該光纜繞過了印度,被認為對巴基斯坦的網絡安全有特殊意義,有望幫助巴基斯坦減少海底光纜遭破壞導致網絡中斷的風險。
“美國之音”稱,海底光纜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目前全球98%的國際互聯網傳輸量和電話流量是通過大約400條海底光纜進行的,其中很多是由美國公司擁有和運營的,這強化了美國在互聯網中的主導地位,也增加了美國和其盟友對光纜遭破壞或被監聽的顧慮。近年來,美國多次以“安全問題”為由插手中國企業參與的海底光纜建設,基本禁止新建光纜從美國連接中國,施壓南太島國等取消和中企的建設合約。
不過據媒體報道,美國插手“和平光纜”的企圖很可能要失敗。“美國之音”稱,消息人士表示,法國準備頂住美國就該光纜施加的壓力,但可能限制特定種類數據使用這條海底光纜傳輸。法國總統馬克龍今年早些時候說,法國政府不希望在美國的壓力下把中國排除在法國網絡基礎建設之外,法國不會“完全依賴美國的決策”。報道稱,德國總理默克爾2月在與馬克龍召開的記者會上也拒絕美國試圖孤立中國的做法。她說,她不認為在這個數字時代與中國“脫鉤”是正確的做法。(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