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母公司震蕩 中國7-11會受波及嗎?

2019-10-15 歐陽倩 北京商報
瀏覽

作為便利店的代名詞,日本7-11的母公司卻正經歷裁員、關店的調整。近日,日本7-11母公司宣布將大規模調整員工結構,至2022年裁員3000人,其中7-11便利店將閉店或遷移約1000家。盡管事情發生在日本,但是國內7-11是否會受到波及呢?據一位接近7-11內部的人士向北京商報記者透露,7-11目前是該集團最盈利的企業,而且7-11主要經營模式是管理加盟店,實際店鋪經營者是加盟主,所以裁員并不會波及到7-11。此次日本7-11母公司裁員、關店對國內7-11并不會有影響。實際上,7-11在中國市場的發展也并不算亮眼,作為便利店鼻祖的7-11便利店也承受著巨大的壓力。不僅要面臨新零售的沖擊,同時隨著眾多本土便利店品牌的強勢崛起,生存空間也受到了進一步擠壓。未來, 7-11在中國市場還面臨著更殘酷的競爭。

7-11被“填坑”

近日,日本711母公司宣布將大規模調整員工結構,至2022年裁員3000人,旗下的711便利店、伊藤洋華堂、SOGO西武的店鋪數量也將調整,其中711便利店將閉店或遷移約1000家。

據了解,此次調整計劃中裁減的3000人包括伊藤洋華堂將裁減1700個職位,崇光百貨和西武百貨將裁減1300個職位。此外,將關閉五家西武百貨和崇光百貨,并正在考慮關閉33家伊藤洋華堂百貨商店。

而對于為何會關閉1000家7-11便利店。有報道稱,7-11總部也會對加盟店減少收費,減輕加盟主的負擔,但會造成總部收益減少,所以將關閉部分業績較差的店鋪止損。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此番日本母公司的調整是否會波及到國內市場,想必是眾多投資者以及消費者最關注的問題。

對此,一位接近7-11內部的人士透露,母公司震蕩不會對中國市場有什么影響,主要是因為母公司Seven&I集團下屬有很多的業態,其中包括百貨、商場、便利店等。但是真正盈利的只有7-11便利店,其他一些經營業態多為大幅赤字。所以現在要把赤字的店鋪關閉或者進行裁員。此外,711主要經營模式是管理加盟店,實際的店鋪經營者是加盟主,店員是加盟主的雇員和小時工,所以裁員將不會涉及7-11。

數據顯示,2014年,7-11在日本市場的盈利達3396億日元。Seven&I 2019財年的中期業績顯示,其凈收入為1106億日元,其中,日本的21000多家7-11便利店貢獻不小。從數據上不難看出,日本的7-11一直處在盈利狀態。而此番母公司的調整, 7-11顯然是被用來“填了坑”。

擴張的瓶頸

日本大本營“后院起火”,7-11在海外市場的發展也并不都那么順風順水。距離第一家7-11便利店于1995年在廣東開業,至今已經過去24年。但從門店規模來看,7-11品牌在中國市場優勢并不明顯。

數據顯示,7-11目前在中國大陸擁有的門店數量為1882家。而對比來看,這一數字位于全家、羅森兩大日本品牌之后,全家與羅森在中國大陸目前分別有2571家和1973家門店。

與此同時,中國本土便利店也在加速占有市場,正改寫著中國便利店市場的格局。以北京為例,就在前不久,兩大本土品牌好鄰居和便利蜂才不約而同釋放擴張信號。為了加快開店速度,好鄰居首次召開加盟大會,放寬加盟標準吸引加盟商,計劃到2020年年底,增加加盟店200家左右,總店鋪數突破500家。而便利蜂則宣布全國門店數量已突破1000家,未來三年將開店10000家。

“找到一個位置、租金以及整體條件都合適的店鋪非常困難的。尤其是在一線城市,很難找到一個位置、租金等各個方面都能符合7-11開店要求的店鋪。”接近7-11內部的人士表示,開店速度比較慢也的確成為了7-11發展過程中的瓶頸。

同時,他還表示,7-11一向認為在一個便利店的體系當中,商品才是核心,支付手段等等的,其他都是。實施手段而已。始終把商品研發作為最核心,花最多的精力和力量卻進行的業務。可能在消費者看不到這些商品開發背后的成本。但實際上需要在這些地方啊,花費特別多的人力物力去進行商品的創新。

數字化難題

眾所周知,7-11對商品體系和發展標準方面,有著極其嚴格的把控,似乎并不以開店數量為前進的關鍵詞。不過毫無疑問,即使是在模式和本土化方面,對比全家與羅森,7-11也顯得相對“滯后”。

中國電子商務協會高級專家、多米熊科技聯合創始人莊帥認為,在此之前,一些外資企業都認為他們自己的模式非常先進,都希望將他們本土成功的模式復制到中國。但是,就目前國內市場來看,這套模式失敗了。既然外來的模式并適應不了中國市場,那么,要做一些很多新的變革,適應我們的消費市場。

此外,對于便利店的數字化運用,莊帥認為,數字化將會對零售行業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這個影響比以往的任何階段都要很深遠。因為它是從前臺到后臺的轉變。通過數字化賦能,便利店的門店運營、營銷、采購、人力和庫存等資源、到家服務、線上線下協同、供應鏈協作和管理等等,都會大幅度改善和提高。

據接近7-11內部的人士透露,其實7-11也一直正在關注著很多相關企業的一些經營模式及手段。同時,也在跟一些相關的IT公司在進行接洽。但由于整體的銷售體系比較龐大,一個新技術的出現還需要花費較長的時間探索和摸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