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票房破10億了,但“國漫崛起”仍然任重道遠

2019-07-31 余愷威 PingWest品玩
瀏覽

這個周末,最受歡迎的電影無疑是《哪吒之魔童降世》,無論是排片還是上座率,都遠超同檔期其他電影。從觀眾處得來的成績也矚目,豆瓣8.7分,上映首日票房破億,三日破7億。

這讓關注這部影片、熱愛這個行業的人們都松了一口氣,甚至有些“你們看,我就說吧”的揚眉吐氣感。

哪吒被魔改了嗎

在傳統IP的基礎上制作新作品,對人物設定和關系做改編幾乎是必然。

為了順應新時代的價值觀,迪士尼對自己一手打造出來的IP改編起來也是絕不手軟,茉莉公主成為新國王,其他公主們同樣擁有了更多自主意識;周星馳的《大話西游》,舍棄了原著中的諸多隱喻,重點聚焦于求而不得的愛情。

而在餃子導演的《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哪吒一反79年電影和電視劇中的小英雄形象,成為一個脫胎于“魔丸”、被人們視為大反派的丑孩,倆黑眼圈似煙熏妝,一笑咧出滿嘴牙,做事橫沖直撞愛充大。他的設定是,本注定成魔,在愛的感化下堅定自己內心做個正義的人。

李靖的性格不再是偏懦弱自私,而是充滿慈愛和自我犧牲精神。哪吒的母親活潑直率,一口一個“老娘”,每日斬妖除魔事業有成,活脫脫一個家庭地位極高的現代職業女性。

其他配角也是如此,人物身份、關系和性格均有改動,主題變成了“對抗世人的偏見,自己決定自己的命運”。這也是《魔童降世》爭議較多的一點:有些觀眾認為它拋棄了原有“反抗父權”的精神內核。

然而這些“原教旨主義”觀眾的依據本身,似乎也并不那么原教旨。

真要引經據典地考據的話,哪吒這個形象最早更可能來自于佛教護法神,并不屬于玉皇大帝、李靖等人所在的道教神系。而道教范疇的傳統神話故事呢,在《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和《封神演義》中,哪吒與龍族起沖突是因為他頑皮鬧海,打死了龍王三太子敖丙——這怎么看都不像一個小英雄,倒像個暴力傾向很嚴重的頑劣土匪。

漫威電影宇宙得以成立,就建立在對漫畫進行改編的基礎上,從最基本的故事時間背景就完全顛覆了,但這并不妨礙漫威電影的成功。甚至,改編本身,才是有野心搭建電影宇宙這件事成功的基礎。

每個時代的人群都有不一樣的行為模式和精神需求,對“反抗權威”這件事的執念其實只在80、90年代最盛行,所以當時誕生了何勇這樣的一大批搖滾歌手,誕生了以哪吒自刎圖為logo的痛仰。視角轉移到今天,講一個不被認可的孩子,在父母無私包容的愛感化之下打破成見改變自己命運的故事,也無不可(且更安全)。

再具體到操作細節方面,現代大白話比文縐縐古文的臺詞更容易讓觀眾產生代入感,同理,職業女性的母親角色也比委屈隱忍大房夫人更讓觀眾感覺熟悉和親切。

質量打底,宣發加成

國產動畫一直以來都是一個不被人關注的類型。今年年初的《白蛇:緣起》豆瓣7.9分、被多位影評人認可,最終票房撐死了也才接近4.5億。《大魚海棠》上映之時社交網絡一片贊嘆“驚艷”,四處可見安利,票房也不過5.64億。

相比之下,《魔童降世》應該是繼《大圣歸來》后第二部商業化較成功的國產動畫電影,且從票房預測上來看還要遠勝于前者。

最大原因自然是影片本身的質量。故事脈絡清楚,邏輯順暢,特效良心,做得最好的地方還在于情緒點的把控,鋪墊積壓并在電影結尾挑開戳觀眾淚點。讓觀眾沉浸其中,情緒到位了,電影就成功了一大半。

缺點其實也不少。導演餃子在他上一部短片《打,打個大西瓜》的片尾字幕中,特意列出了長長的idol名單,其中就包括周星馳,短片中也出現了利用噴鼻血控制身體平衡的笑點。《魔童降世》中也出現了類似的情節,除此之外我們還能很明顯看到其他導演致敬/模仿周星馳的痕跡,通過屎尿屁等偏低俗或無厘頭的方式來制造笑點,但這種手法并不是所有人都買賬。

但目前來看,大部分觀眾對這部影片還是很寬容,不吝嗇于自己的溢美之詞,呼朋喚友支持票房。

票房的成功,除了影片本身,還有另一半原因在于光線影業在宣發上的策略。

從7月13日起,《魔童降世》就開始了小范圍超前點映,第一步引爆口碑。7月17日起,片方開始了更大規模的點映,也是在這段時間多位影評人、kol都在觀影后寫下影評,帶起了不少粉絲的預期。

H687SC2m1nE4idZfi36YQZry24y7KGiM.jpg圖自燈塔專業版圖自燈塔專業版

點映規模最大的一天在7月21日,排片2.3萬場,票房超3千萬,這時離正式上映還有5天。緊接著點映行動戛然收緊,上映前兩天恰好是口碑發酵到最高處,結合無排片,直接導致充滿期待又買不到座位的觀眾們涌向周五和周末,成就了《哪吒之魔童降世》的首映破億,周末每日破兩億。

另外,7月22日片方放出與《大圣歸來》的聯動預告片,同一世界架構中的兩個角色發生鏈接,情節設計巧妙;上映前微博上出現了大量炒哪吒和敖丙CP的內容,多位漫畫作者出手畫風格俊美的同人圖,“藕餅”“餅渣”話題被廣泛討論……這些都進一步為電影擴大了知名度。

國產動畫就此翻身了嗎

《哪吒之魔童降世》無疑是一匹黑馬,是國產動畫的一場翻身仗。

但“國漫崛起”這種贊美之辭,想必大家在《大魚海棠》《大圣歸來》上映期間都早已聽膩了。事實上,即使《魔童降世》在票房上確實比前者取得了更高的成績,中國動畫行業離真正的崛起依然還有很遠的距離。

參與《魔童降世》制作的團隊有60多家,總人數超過1600人,其中專門做特效部分的團隊就有20多家。因為很難找到一家公司能完成所有特效鏡頭,且規模大、全面的公司要價更高,餃子只能將閃電、火、霧等不同畫面元素拆分,外包給了對應的20多家制作團隊。

這是不正常的。

餃子在河豚影視檔案的采訪中忍不住抱怨,有的特效鏡頭根本沒有外包團隊能達標完成,自己不得不親自上場:

“國外這些都有專人負責,特效總監、藝術總監們在這方面的能力應該比導演更強。導演只要提出自己的需求,他們就會幫你去實現。還會一次性地做出好幾個效果圖讓你選。這樣的創作才是一種享受。”

以皮克斯為例。皮克斯每一部動畫的制作周期平均五年,第一年主要是開發階段,參與人數不超過10人,第二年開始組建團隊,到第五年參與電影制作的人數超過200人。而這些人都是為導演服務的。

《賽車總動員3》上映前,導演布萊恩·菲曾到北京參與交流會。據新京報報道,他在聊到角色形象設計時笑稱“無論我們提什么要求,技術部門永遠都是一口答應,然后回家自己琢磨到失眠。”

《魔童降世》總的生產周期同樣也是大約五年,兩年劇本,三年制作,但背后包括導演在內的主創團隊所需付出工作量大概是皮克斯員工的兩三倍以上。在行業整體發展水平尚不夠高的情況下,創作團隊想要做出預期的作品,只能靠一點一點死磕。

這種現象無論如何也不能稱之為“行業崛起”,更像是一小撮認真的人將行業內各個冒小尖尖的地方連接收集起來,再一點點捻絲織網,最終才制成高于地基的一張畫布。

我們不能將《魔童降世》看作一部反應國產動畫平均水平的作品,因其“非常”,動用了非常多的外包制作團隊才能完成大部分特效鏡頭,導演花了非常多的精力用于最基礎的制作細節,其他創作人員在后期加班非常頻繁才勉強趕上檔期……

只能說,這是一部國產動畫集大成之作。而整個行業的進步,需要各個末端吸引更多人才提升技術,也需要市場的正向反饋給資方帶來更多信心。

《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票房數據會是一個好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