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巨頭搞AI:技術不行,但我有錢啊

2019-09-20 李思綺 投中網
瀏覽

上周,麥當勞以3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一家AI語音公司Apprente,這是這家快餐巨頭今年投資的第三家技術公司。

就在今年3月,麥當勞還收購了專門從事個性化和決策邏輯技術的公司Dynamic Yield,緊接著又收購了其應用程序供應商Plexure 10%的股份。

不止麥當勞,“隔壁”肯德基也一度在門店內部署機器人。在去年的阿里云棲大會上,肯德基與阿里云合作推出AI點餐員。無論是強噪聲環境,還是復雜的點餐餐品,AI點餐員都能作出快速反應,準確幫顧客選出餐品。

2017年,肯德基與必勝客母公司百勝餐飲集團將中國市場部分運營業務出售給春華資本和螞蟻金服。百勝集團首席執行官Greg Creed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十年內,AI將在快餐業取代人類。

云從科技研究院副院長周翔告訴CV智識,越來越多的傳統企業開始接受AI,市場空間還有很大,而人工智能之后也會經歷一個爆發式的增長。

“當技術成長的速度越來越快,你會發現許多從前十分封閉的傳統行業,比如說央企國企,現在也開始慢慢接受技術帶來的一些改變了。一旦他們跟上來,人工智能在社會各方面的應用就會快速增長起來。”

人工智能發展到今天,核心技術和人才大多掌握在科技公司手里,多數體量大、模式重的傳統公司發現自己想要擁抱卻已經有些來不及了。

最近兩年,越來越多的傳統公司通過內部設立AI lab的方式加快技術對產業鏈各個環節的改造升級,但遺憾的是,大多數傳統公司難以招到成熟的AI人才,現如今絕大多數AI人才仍然流轉在各個AI公司之間,多數人既沒有足夠的經驗、也沒有勇氣只身涉足傳統行業。

傳統行業的巨頭如何搭上AI的高速列車?答案是“買買買”。

抓住科技公司這根稻草、投資甚至收購體量較小的科技創業公司或與之合作,成為一批傳統公司避免自己被時代浪潮、技術升級所淘汰的主要策略。

傳統公司搭上人工智能“高速列車”

利用技術改進運行模式的不僅有麥當勞,肯德基、星巴克、海底撈等餐飲企業也正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助力營銷。

2018年10月,海底撈斥資1.5億在北京開設首家智慧餐廳,火鍋店從后廚配菜、出菜、傳菜、收盤、收銀等環節都實現了“無人化”,智能機器人完全代替了人工。

星巴克推出的移動應用“我的星巴克咖啡師”,可以通過發送語音命令或消息給虛擬咖啡師下單。盡管每個訂單存在不小細微差別,但是人工智能系統也能夠提供差異化的客戶體驗。

早在2015年,肯德基就曾與百度合作,在北京金融街地區開設了第一家智能餐廳。

在店里顧客可以用一臺機器拍照片,機器將識別用餐者的面孔、性別、年齡、情緒、以及其他一些特征,然后幫助合適的食物和套餐、并完成點單過程。

今年,肯德基又在杭州、沈陽等地相繼開設幾家智能餐廳,提供刷臉支付、個性化點餐等服務。

在去年的“杭州云棲大會”現場,肯德基攜手阿里云聯合推出一款全球領先的AI多場景智能點餐機。具備“免喚醒”、“強抗噪”以及“語義理解”三大卓越功能的肯德基AI點餐機在科技主題的云棲大會上脫穎而出。

肯德基人工智能的KI上校長期活躍在肯德基APP。2018年5月上線以來,KI上校已經與消費者實現了逾400萬次互動。

最新登場的肯德基無人甜品站中,自助易操作的互動屏和“黑科技”機械臂設備,得以讓消費者根據自己的口味和喜好自助挑選購買冰淇淋花筒。

不止餐飲企業,地產大亨碧桂園,飲料大王娃哈哈,農業巨頭新希望集團,零售企業沃爾瑪、瑪氏、永輝,醫藥巨頭輝瑞、藥明康德等無一不在投資甚至收購AI公司,試圖通過擁抱AI等新技術以縮減生產成本、提升效益。

隨著房地產市場從曾經的黃金時代“滑步”進入白銀時代,國內地產龍頭企業紛紛開啟轉型之路,恒大造車心不死,碧桂園則對進軍機器人頗為執著。

2018年,碧桂園在經歷了與蘇州穿山甲機器人、順德老鄉美的合作嘗試后,正式宣布進軍機器人領域。

同年7月,博智林機器人作為碧桂園的全資子公司成立,以機器人本體及其核心零部件、相關的機器人核心技術以及智能機器人系統的研發、制造、運營為業務內容。

同樣將機器人作為進軍人工智能切入口的還有娃哈哈。今年四月,娃哈哈新成立一家智能機器人公司,經營范圍包括智能機器人、機器設備及零部件的研發、制造、銷售等。宗慶后為該公司法定代表人以及最終受益人,并出任董事長一職。

跟很多傳統制造企業通過采購專業設備不同,娃哈哈選擇自主研發機器人,在全國飲料行業中僅此一家,可見娃哈哈對機器人產業的看重。

多年來,沃爾瑪一直在對人工智能進行投資,且規模之大少有公司能與之匹敵。自2018年以來,沃爾瑪宣布了多項人工智能舉措。

2018年7月,沃爾瑪和微軟宣布了一項為期5年的合作計劃,沃爾瑪將啟動一系列廣泛的云創新項目,利用機器學習、人工智能和數據平臺解決方案,為一系列面向外部客戶的服務和內部業務應用提供廣泛的解決方案。

2018年11月,沃爾瑪宣布將在其門店內建立一個人工智能實驗室,以更好地識別商品何時缺貨,以便主動補充庫,并宣布到2019年1月底,將在其數百家門店部署360臺具備計算機視覺和人工智能功能的掃地機器人。

2019年2月,沃爾瑪宣布收購了以色列初創企業Aspectiva。Aspectiva基于人工智能技術,分析用戶生成的內容,比如客戶的產品評論,并將其與購物者的瀏覽行為結合起來,為在線和商店的購物者提供產品建議。

而在2018年10月的沃爾瑪投資會議上,多位高管就人工智能對公司的重要性發表了評論,種種舉措,無不體現了沃爾瑪對AI技術的深度擁抱。

輝瑞制藥、藥明康德等藥企選擇投資AI制藥公司加速藥物研發進程;糖果制造商瑪氏則直接成立人工智能實驗室,自主探索支持其生產、營銷各個流程的AI技術。

“買買買”背后:傳統行業亟需AI賦能

在今年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專題研討會上,創新工場CEO李開復指出,AI純技術紅利階段已過,我們正在邁入AI+時代,傳統產業將迎來新一波技術革命。

各大傳統公司紛紛抱緊人工智能大腿,投資或收購AI公司、進軍機器人、設立AI Lab的背后,是人工智能技術本身邁入對傳統行業改造階段,而搭上AI高速列車的傳統公司們,誰先一步布局人工智能,誰就有可能在下一輪競爭中贏得先機和優勢。

德勤2018年的一項調查顯示:82%的受訪者表示,他們的人工智能投資獲得了經濟回報。對所有行業的公司來說,認知技術投資的平均回報率為17%。

人工智能還能將傳統公司帶入正向循環。

AI模型驅動具有競爭優勢的產品,更好的產品吸引更多的用戶,更多的數據資產吸引AI人才和提高AI模型。一旦一家公司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在利基市場確立了競爭優勢,其護城河則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擴大。

以麥當勞為例,擁抱AI已然為其帶來了切實的效益。

業績報告顯示,麥當勞在線零售等領域的銷售和品牌參與度大幅上升。

目前全球近1.7萬家麥當勞門店都在使用自助點餐機,這一渠道已經占麥當勞到店交易的90%。而麥樂送也在過去兩年變成一塊規模達到30億美元的業務,訂單量占總增長訂單數的約70%。

谷歌數據顯示,2019年麥當勞股價上漲了20.5% ,與標準普爾500指數今年迄今的漲幅大致相當。但去年麥當勞股價上漲了近35% ,在市場中遙遙領先。

目前,麥當勞股票市值1670億美元。麥當勞在科技領域的投資將改進其系統運行,進一步將其與快餐業同行區分開來。

為了擁抱技術浪潮,麥當勞甚至在內部成立了一個名為McD Tech Labs的新內學家和技術專家。

在2018年的財報電話會議上,沃爾瑪首席執行官指出,沃爾瑪已經在公司的各個流程當中使用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等技術,這為公司節省了每年大約3000萬美元的開支。

“從我們的供應鏈到房地產,到商品銷售,再到法律等等。我們還通過超過500個軟件自動化機器人在整個業務中實現智能自動化,這些機器人使用機器學習來完成諸如應付賬款、工資、福利、物流和運輸等領域的手工和重復性任務。它們讓我們的員工專注于更有吸引力的工作,還有助于減少開支。這為我們每年節省了大約3000萬美元。”

而在沃爾瑪首席財務官看來,人工智能能幫助他們更有效地解決復雜問題,也為公司招徠了新的人才,“公司在德克薩斯州奧斯汀的新技術孵化器,我們在那里致力于分析、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這是一種不同的方法,它允許我們招募一些最聰明的人才到一個技術中心,幫助我們更有效地解決復雜的問題。”

結合公司需求,正大力發展機器人的地產龍頭碧桂園集團,同樣認可人工智能對于賦能自身業務發展的巨大潛力。

碧桂園創始人楊國強曾表示,5年內至少投資800億,將機器人更廣泛地運用到建筑業、社區服務、生活起居等各類場景中。同時,碧桂園未來還將引進上萬名全球頂級機器人專家及研究人員。

碧桂園總裁莫斌認為,基于公司自身的業務規模,碧桂園的業務場景對智能機器人有大量需求,公司現階段重點研發建筑機器人。

公開資料顯示,碧桂園地產目前擁有超2000個樓盤,每年建造數十萬套房子,砌磚機器人、鋪地磚機器人等建筑類機器人有大量實際需求,可以直接應用于工程建設。且碧桂園目前已有多重建筑機器人進入調試階段,如外墻噴涂機器人、鋁膜安裝機器人、內墻板(預制)安裝機器人等等。

機器人甚至有可能成為碧桂園在地產業務之外的另一個增長點。

鴻溝難越,卻仍可跨越

在接受CV智識等媒體采訪時,瑪氏亞太區數字化業務、AI創新團隊總監彭雅瑞表示,瑪氏也已于2018年年初成立了AI研究中心,以賦能從生產到營銷的各個環節。

“很多人覺得AI技術和傳統行業可能相距甚遠,但其實AI技術在我們企業各個方面都有應用,我們所有的消費者產生的評論,在所有的電商平臺上,我們每一天的數據,通過AI技術直接讓我們知道我們的產品被消費者感知到的是什么,然后我們怎么樣每天去做優化,去做服務的提升。”

“我們已經用各個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事業部,已經有差不多50個不同想法,其實是希望有AI技術讓它帶來更高的效率,或者帶來更大的投資回報,這里面包含了營銷的部分,也包含了供應鏈部分的優化,也包含很多新的智能硬件。”

但彭雅瑞同樣表達了擔憂,“我們一是苦于行業內缺少合作伙伴,另外是我們自己內部有沒有更多的人幫我們從把它翻譯成AI人才可以理解的問題,然后他們用算法把幫我們解決。”不論是從尋找技術合作伙伴的角度,還是從自身尋找人才的角度來講,真正把AI技術扎實地落地到傳統行業里面去,目前仍然存在困難。

類似的情況出現在路孚特,金融已經是當下AI落地狀況較好的行業之一,而路孚特之類的傳統金融公司仍然苦于尋找需求量逐年增加的AI人才。

路孚特中國董事總經理、全球移動開發副總裁吳震操表達了和彭雅瑞類似的觀點,“我會把應用型分成幾類,一是我們能有應用型的人才去定義我們的產品,需要有人懂AI,把金融行業的數據在商業銀行的產品中落地。第二類是把這些定義的產品實現。第三類我們需要能夠到客戶現場,能夠幫助客戶了解需求,把他們現有的業務場景和金融數據,和我們自己的產品結合這一類的咨詢型人才。”

人工智能和傳統行業之間存在著難以逾越的鴻溝,AI公司對此同樣深有體會。

“我們人工智能技術型企業,不了解具體行業,但是反過來行業客戶其實也不知道,這些技術能夠給他們的業務流程帶來怎樣的變化。”云從科技聯合創始人姚志強告訴CV智識,在落地過程中,AI公司同樣苦于不懂行業。

“所以這就需要什么?就要我們和這些行業的專家坐在一起,真正把行業里的實踐摸索出來以后,才能對實際的業務產生影響。”

鴻溝的存在凸顯了溝通的重要性,B端生意難做,坐在一起,慢慢談、真誠談、認真談,方能落地。

“而且我們發現這時候不能只有感知這樣一個技術,后面還有大數據分析、決策等等一些跨媒體的技術進來。比如圖像里面還有OCR,都要把它應用進來才能形成一個完整的解決方案。所以我們也開始慢慢彌補這些核心技術。”

姚志強進一步向CV智識解釋,溝通的結果就是,他們發現一個單點技術無法解決實際問題,絕大多數情況下,只有延伸發展其他技術才能給客戶提供一個完整的解決方案。

姚志強舉例稱,“最先我們在安防領域發現一個需求叫跨境追蹤,只有人臉識別,其實對公安來說有很大的問題。公安辦案的時候要求復原一個完整的時間信息鏈,但很遺憾,并不是所有的攝像頭都能識別出人臉:有的攝像頭看不到我,它特別遠,信息分辨率太低了,不足以做識別。”

“這個情況下你還是要分辨出,這個人到底從哪進從哪出,那這個時候你就需要通過人體來找到這個人,這個人從這個攝像頭出現換到另外一個攝像頭,你都能把他找到,這樣才能構成一個完整的解決方案。”

姚志強不止一次向CV智識強調扎根行業的重要性,“要真到一個行業里面,要認真真真去理解這個行業,才能夠產生融合解決方案,而不是說我只給你提供一個人臉識別或者語音識別的技術。如果說你只是給了一個技術,那你會發現完全依賴于這些行業、這些客戶自己去想出一個解決方案,其實挺難的。”

“行業和技術之間有一個gap,要把這個橋架起來。”

人工智能邁入“黃頁時代”

在今年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主題分享上,李開復拋出一個疑問,“在座可能很多人來自傳統行業,或者你們的朋友有很多來自傳統行業。如果你問一問他們,你們的公司用 AI 嗎?他們的回答應該是只有 4% 的公司用了 AI。”

“最多算是當時馬云先生創的中國黃頁,或非常早期的 Yahoo yellow pages,其他的那些技術都還沒有被發明。可想而知,從互聯網黃頁時代到之后的發明是多大的一個比例。或者,可以比作那個電網還沒有出來的電力時代。”在李開復看來,今天的 AI 在中國還處在“黃頁時代”

昔日飲料大王、地產巨頭、餐飲巨頭亦通過“買買買”科技公司的方式搶占先機,贏得競爭優勢;甚至連體育消費品牌耐克也在今年推出一項名為Nike Fit的VR試鞋新技術,旨在為客戶提供合適的鞋的尺寸;快消集團歐萊雅的招聘人員則通過使用聊天機器人處理候選人的問題,從12,000名候選人中篩選出80名實習生節省了200小時的時間。

如此種種,正是人工智能邁入“黃頁時代”的奇景。

由傳統巨頭公司率先展開的智能化改造已經展露其應有的能量,在AI升級傳統行業過程中,帶來了效率的提升和用戶體驗的優化。

一場智能化正在悄然醞釀,已經搭上人工智能高速列車的傳統公司或將迎來新的智能高地,經營會更加從容,而錯過這場技術變革的企業,或將失去一個新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