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勵用戶“薅羊毛”,微信讀書是行業“破壞者”嗎?

2019-09-11 趙一軒 鈦媒體
瀏覽

1.jpg

9月10日凌晨,微信讀書疑似出現bug,只要點進相應的鏈接獲取兌換碼,即可從微信讀書獲取不同的獎勵。

到10日中午,在部分微信社群中,有網友發出某個兌換碼,并聲稱只要將代碼中的兩位改為不同的字母,就可以365天無限卡、2000書幣隨便刷。在微博上,有網友曬出了自己的“戰利品”,他在1個多小時里通過“薅羊毛”連續獲取6年9個月的無限卡。

不過,這樣的bug很快就被修復,通過該方式薅到的書幣在16時左右紛紛顯示“贈幣過期”,在17時左右,多位網友也表示其無限卡被收回。

對于這樣“一不留神錯過一個億”的bug,很多網友猜測這不過又是一種營銷手段。畢竟,日常“放水”、變相免費早已經是微信讀書幾年來的常規操作。

微信讀書真的好好啊!隔三岔五就送無限卡,每讀半個小時書就送一個書幣,把書贈送給朋友自己也可以得到這本書,有事沒事還會搞幾個專題免費送書!這也太好了吧,還怎么賺錢啊!

早在兩年前,就有人猜測微信讀書的免費誘餌很快將會“收網”。然而,上線四年用戶過億之后,微信讀書的“變相免費”并沒有停止的跡象。

詢問了數位常出現在微信讀書排行榜的朋友,除了一位是花錢買的無限卡之外,其余都是在長期“薅羊毛”。 “感覺得我不該免費獲取他們的勞動成果。算了,等我攢到100書幣,我就用書幣買我最喜歡的各種書。”雖然有極少數讀者“有愧于心”,但更多的讀者則是“免費閱讀一時爽,一直免費一直爽。”

“李尚龍的新書《人設》,人家還在開新書發布會,我已經在微信讀書免費看完了。有時候覺得對創作者特別不公平。”能夠深思一層“免費”代價的讀者更是鳳毛麟角。

畢竟,相對于“白嫖”盜版電子書,在微信讀書看正版具有天然的道德優越感。 至于微信讀書這種 “傾銷手段”對于電子書市場、出版行業的影響,并非普通讀者所關心的。

2.jpg

8月份,上線七年的豆瓣閱讀終于姍姍來遲地開通了會員服務,只不過“萬冊原創作品、1萬余冊出版作品”在“全場免費讀”面前毫無吸引力。

作為原創+出版平臺,豆瓣閱讀開會員應屬無奈之舉,因為原創作者的收入必將受到沖擊,有讀者評論道:“會員都可以免費看了,這對在售作品的原創作者有什么影響?”

實際上,不僅是豆瓣閱讀,微信讀書無限卡的“全場免費讀”對于其他電子書平臺都無異于“降維打擊”,哪怕是有15萬本書的Kindle Unlimited,依然有很多新書并未包含在內。只有網易蝸牛讀書“每天一小時免費時長”堪與之一戰,只不過用戶規模并不在一個量級。

在新書電子版售價居高不下的情況下,越來越多的人都轉投了免費午餐的懷抱。 長此以往,國內電子書市場或將出現微信讀書一家獨大的格局,這對于出版行業和讀者來說都并非好消息。 微信讀書雖然擴大了數字閱讀的用戶基數,卻滋養了用戶“免費閱讀”的習慣。

微信讀書肯定會對出版方有所補貼,但能補貼一時卻無法補貼一世,“電子書免費化”對行業的傷害是不可逆的。 不僅如此,無論微信讀書與出版方如何分成,相比于單本售賣,每本書能夠獲得的收入一定大為縮水。

不僅如此,新書的快速“免費化”也將影響到紙質書的銷量,培養出一大批“等等黨”。

相比于國內出版業的“集體沉默”,亞馬遜的電子書打包模式自上線以來就遭受不少出版方和作家的抵制。他們公開抱怨收入驟減,“在這個平臺上,亞馬遜吃肉,而我們作家只能靠一些殘羹冷炙維持溫飽”。但是,他們在抵制的同時也有權不加入Kindle Unlimited計劃。

在微信讀書,理論上出版方也可以不加入“全場免費”,只不過后果就是你的書并不會被發現,處于“雪藏”狀態。

這樣的“霸王條款”不是每一家出版方都能接受。只要稍微對比一下Kindle、豆瓣閱讀、蝸牛讀書、微信讀書這幾個平臺的上新速度,就會發現,很多新書都不會選擇在微信讀書首發,而是留給其他平臺一段時間的“保護期”。

以Kindle電子書新書排行榜為例,時代華文的《絕對笑噴之棄業醫生日志》、華夏盛軒的《汴京之圍》、后浪的《山海戮1》都無法在微信讀書中找到。同樣,理想國的《渺小一生》、《我愛迪克》等新書至今未在微信讀書上架。 還有一些出版方至今仍然在與微信讀書艱難談判中,爭取更透明的數據和更合理的條款。

即便部分新書上架有延遲,依然不影響微信讀書的越來越強的壟斷性地位,少數頑強的出版方終究無法影響大勢。

實際上,微信讀書無限卡并非真的“全場免費”,而只是全場出版書免費讀,網絡小說則只能享受八折優惠。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們可以稱之為“欺軟怕硬”,因為網絡小說的全場免費必將引發網文寫手的集體抵制。

雖然近兩年來,免費網文平臺正在沖擊20年的付費訂閱制,但對于“羊毛出在豬身上”的廣告模式是否能持續,多數寫手仍處于觀望狀態,并未貿然入坑。免費網文App也并未如想象的那樣橫掃市場。

畢竟,網文付費制早已深入人心,關系著數百萬寫手的飯碗。

2017年,咪咕閱讀的9.9全場包月引發了網文市場的渠道與內容之爭,閱文集團的熱書在咪咕閱讀大規模停更,很多作者和讀者站在閱文這邊,認為“咪咕這樣就是壞行業規矩,不僅是首發網站版權方利益,也是侵犯作者利益”。

相比之下,出版書的“全場免費”并未引起波瀾。一方面,這與作者的利益并未直接相關,畢竟他們不指望電子書版稅;另一方面,出版書沒有形成網文寫手這樣利益一致、聲勢浩大的網絡群體。不僅如此,讀者與作者之間也并未形成日常更新的情感紐帶,讀者“白嫖”的時候并不會心疼作者。

只不過,微信讀書終究有“收網”的那一天,到時候吃慣了“免費大餐”的讀者會做何反應?作為市場規則的“破壞者”,當市場淪陷,微信讀書如何能置身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