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哈勃投資,連投半導體企業,華為果真玩起了VC?

2019-09-02 歐陽倩 投中網
瀏覽

近期,華為新設立的境內子公司哈勃投資接連投資了山東天岳和杰華特微電子,兩家都是半導體產業鏈企業。因此,對于華為投資業務的分析揣測又一次多了起來。一些觀點甚至稱“任正非不惜打臉也要做投資”,因為任正非曾強調華為有“三不”,即不碰數據、不做應用,不做股權投資。

類似的解讀很大程度上是誤讀,或者至少是盲人摸象。因為華為的大部分對外投資并不公開,不但外界對華為的投資情況所知甚少,就連華為員工也是一片茫然。投中網詢問了多位華為離職、在職的員工,多數均表示未接觸過傳說中的華為投資部。為數不多的可以確定的事實是,華為的對外投資均需通過常務董事會決策,也就是說知道華為投資全貌的人,大概只有華為的最高層。在華為的歷史上,對外投資的戰略也并非一成不變,用教條式的原則理解華為的投資是不可取的。

在中國的科技巨頭中,華為確是一個異類,僅握有的現金(包括現金等價物)就高達1800多億元人民幣,理論上華為買不起的公司已經不多了。但總體而言,華為在投資上卻保持著克制,投資規模不大,且目標明確,所買即所需。

華為做VC?一場誤會

2019年4月,華為在境內新成立了一家注冊資本達7億元人民幣的子公司哈勃投資,引起了不小關注,被市場解讀為華為涉足VC。

但據投中網了解,所謂華為涉足VC,恐怕只是外界一廂情愿的誤讀。經中基協系統查詢,哈勃投資尚未申請私募基金管理人資格。

“據我所知哈勃只是一個空殼公司,不是一個業務主體,沒有人員配置。類似的空殼公司華為在香港這些地方注冊了很多,可能哈勃恰好在國內,就被注意到了。”一位接近華為投資部人士向投中網如此表示。

根據工商信息,哈勃投資的董事長、法人代表均為白熠。白熠自2018年4月起擔任華為企業發展部總裁一職。前述人士告訴投中網,企業發展部即為華為負責對外投資的部門,在華為是一個二級部門,團隊規模數十人,華為所有的投資、并購均需通過該部門完成。

不過,企業發展部在華為并非要害部門。一方面,尋找投資目標的任務主要是由業務部門完成;另一方面,企業發展部沒有投資決策權,華為所有投資均由常務董事會決策。

前述人士告訴投中網,一般情況下華為對外投資的過程是,業務部門發現某家公司掌握的技術對其業務有幫助之后,將標的提報給企業發展部,由企業發展部考察評估后提交給常務董事會決策。

投中網就哈勃投資相關問題向白熠秘書發信息求證,未獲回復。

投資人:華為開始支持國內半導體企業

一位家專注于半導體產業投資的機構合伙人告訴投中網,就他所投資的項目來看,在遭遇美國責難之后,華為對供應鏈的態度有明顯改變。過去華為是全球供應鏈,在國內半導體企業采購并不多。而這之后,華為不但給訂單,還給資金、技術,甚至派駐團隊扶持國內半導體企業。

實際上,哈勃投資成立后作為出資主體投資的兩個項目,均為國內的半導體產業鏈企業。

據CVSource投中數據的查詢結果,7月份,杰華特微電子進行了一次工商信息變更,哈勃投資成為杰華特微電子的新增股東,持股比例不詳。8月,山東天岳也進行了工商信息變更,哈勃投資成為新增股東,持股10%。因為工商變更通常在投資交割之后,實際的投資時間應該更早。

杰華特微電子是一家VC圈非常熟悉的企業,在2013年成立后不久就獲得了華睿資本的A輪投資,此后歷次融資引入了鑫元基金、中電海康、中銀浙商產業基金、聚源資本、同創偉業等多家機構。

山東天岳成立于2010年,工商資料顯示,哈勃投資是其唯一的外部投資者。

這兩家都是半導體產業鏈企業,且都與華為的核心產品有非常密切的關系。

華睿資本董事長宗佩民向投中網表示,杰華特做的是各類驅動電源芯片,在LED照明、電子產品顯示等領域有廣泛使用,也是手機屏幕顯示系統的關鍵零部件,屬于華為產業鏈的必要一環;山東天岳的主要產品是碳化硅單晶襯底材料,廣泛應用于大功率高頻電子器件、半導體發光二極管(LED)等領域,尤其是對5G通訊、物流網等微波通訊領域非常重要。

華為作為中國半導體產業最重要的下游客戶,它的入局對中國半導體產業投資而言是一個巨大的好消息。

華為投資的禁忌

若縱向回溯一下歷史,會發現哈勃的這兩筆投資與華為過去的投資風格和邏輯似乎略有不符。與其他的巨頭型企業相比,華為在對外投資方面以不積極著稱。華為高管們在不多的公開發言中,談論的最多的不是華為投什么,而是華為不投什么,以至于外界常有“華為不做投資”之說。

華為第一個不投的,就是華為供應鏈企業。

2016年,一位華為日本研究所的日籍員工向任正非當面建議,認為非常有必要對日本當地手機屏幕供應商進行投資。而任正非的回答是這樣的:

“我們原則上不對外進行投資,投資就意味著終身要購買她的東西,因為她是我的兒媳婦。我們現在就是見異思遷,今天這個好就買這個,明天那個好就買那個。當然我們也建立戰略伙伴關系,希望你別落后了。只要你不落后,我就買你的,但你落后了,我就買別人的。我們主要關心所有的產品是世界上最好,而不是我兒媳婦生產的,我來組裝。”

現在看來這一原則并非絕對。哈勃此次投資的杰華特和山東天岳,都位于華為供應鏈上。

另一個例外是軟通技術,華為不僅投資了這家IT外包服務商,并且承諾了大筆訂單,以及在價格、賬期等方面給予優惠政策。

華為另一個不投的,是云服務領域。

2017年,華為輪值CEO徐直軍在合作伙伴金蝶的用戶大會上做主題演講,首次公開提出“三不原則”,即不碰數據、不做應用、不做股權投資。徐直軍解釋不做股權投資的原因是,不去培養一幫“親兒子”,不讓親兒子跟合作伙伴競爭,希望給所有合作伙伴提供一個開放、公平、平等的環境。“三不原則”之后也被任正非在簽發給員工的126號文中重提。

這就是所謂“華為不做投資”的由來。實際上無論是徐直軍還是任正非,在談到“三不原則”時的前后文均主要指華為云、云計算和大數據人工智能平臺,而非所有領域。

還有一條很難找到可靠依據,但在華為人盡皆知的禁忌,那就是華為不投資前員工創業的公司,據說這是任正非親自下的命令。而談及其原因,即要提到當年悲劇性的李一男港灣網絡事件,直到今天華為員工還耳熟能詳。

華為傳統上是一家面向B端的企業,而且是所謂大B,對員工離職搶前東家的客戶資源敏感是很自然的。因為有李一男先例在前,華為的離職員工創業,多數會選擇遠離華為主航道的領域。

不過,隨著華為發展壯大,這方面敏感度已經有所下降。一位華為離職創業者就向投中網講述了一件事,他創業的公司做了與華為一樣的產品,而華為得知后并沒有表示異議,還邀請他回去交流,“我毫無保留地詳細講了我們的產品,如果華為要搞我,保留也沒有用”。當然,這一產品在華為只是邊緣產品。

接近華為戰投的人士向投中網表示,據其所見,華為沒有投資過前員工創業的公司,“但也難說華為就絕對不投前員工,還是case by case(就事論事)吧”。

華為投資版圖:紅杉等幾十家頂級VC的LP

6573771330682881.jpg華為2011年以來對外投資不完全統計(來源:CVSource投中數據)

以上是投中網依據公開信息整理的2011年以來華為對外投資清單,投資領域以芯片、軟件、互聯網等行業為主,總數量約20家。但這些并非華為對外投資的全貌,因為這家非公眾公司大部分的對外投資并沒有公開。

除了直接投資之外,華為也是許多VC或PE基金的出資者。在國內,華為是國家開發銀行旗下國開開元母基金的LP,也是元禾辰管理的國創元禾母基金的LP。這兩只母基金,前者主投PE,后者主投VC,兩家一共投資了數十只子基金,GP名單中不乏國內一些的知名機構,如松禾資本、金沙江創投、啟明創投、北極光創投、紀源資本、紅杉資本中國、弘毅投資、復星等。

也就是說,華為雖然不做VC,但是中國幾十家VC背后的金主爸爸。另外,據知情人士向投中網透露,華為在海外也投資了不少私募投資基金。

不做純財務投資 并購目標明確

從前面那份不長的名單中不難看出,華為的投資有兩個特點,一是有大量并購,少數股權投資相對不多;二是這些并購標的估值都不高,多為數千萬美元級別,不像其他巨頭動則十億美元以上的并購。

這并非偶然,背后有華為的邏輯。

華為的Deal Sourcing(找項目)主要由業務部門完成,這讓華為的對外投資有一個鮮明的特點,就是目標極度明確,很多時候就是為了得到某項技術、專利,或者是某支團隊。2016年9月,華為常務董事、戰略Marketing總裁徐文偉接受媒體采訪闡釋了這一策略:“華為目前的并購策略是收購關鍵技術,融入到華為的平臺中,不會做純粹的財務投資。”

事實上,華為能成為今天這樣一家掌握核心技術的公司,有并購的一份功勞。

2002年初,華為完成對光通信廠商OptiMight的收購,大大加強了自己在光傳輸方面的技術實力。2003年中期對網絡處理器廠商Cognigine的收購則進一步增強了華為在交換機和路由器核心處理器方面的能力。

除了技術和專利之外,華為并購的另一個主要目標是牌照或資質資源。通信業在多數國家都有較強的監管,沒有資質就無法開展銷售運營,而申請資質需要的時間經常以年計算。因此華為有時為了進入某個市場,就會收購一些規模較小的公司。

那么華為是否絕對不碰財務投資呢?答案是否定的。

眾所周知,華為基本法中規定永不進入信息服務領域。不過在2010年前后,華為對互聯網業務有過一段短暫的興趣,推出過包括瀏覽器、網盤在內的諸多互聯網產品。

與此相匹配,2010年初華為成立了專門的互聯網與軟件投資并購小組,這個小組之后投資了昆侖萬維、暴風影音、易寶支付等一批互聯網公司。

2011年8月,華為投資了昆侖萬維,持有3%的股份。2016年昆侖萬維上市解禁后,華為減持了手中的股份。

2013年,華為投資了暴風影音,持有其3.89%的股份。2016年暴風上市解禁后,華為也選擇了減持。

較低的持股比例,解禁后即減持,昆侖萬維和暴風影音兩個項目對華為來說更像財務投資。暴風集團上市后,高管也曾對投資者明確表示,與華為只是投資關系,不存在其他合作形式。

創新谷暨追夢者基金創始人朱波曾擔任華為互聯網與軟件投資并購小組的組長。朱波向投中網表示,昆侖萬維和暴風影音都是財務投資為主、戰略協同為輔的投資,易寶支付則是戰略投資。

這段時期可能是華為的投資風格最接近BAT等科技巨頭的時候,投資是業務布局的核心手段之一,同時在財務上亦有利可圖。但事后來看,這不過是華為對外投資的一個插曲,背后是華為的戰略搖擺。

到了2012年,華為的戰略出現了重大轉變。朱波不久后離開華為,互聯網與軟件投資并購小組也被撤銷。朱波后來表示,他入職時華為曾有意往服務和互聯網發展,但是對于習慣了B2B業務的華為高層來說,一時間要適應互聯網的B2C模式仍存在很多與華為本身文化所沖突的地方,后來華為在投資戰略方面有所調整,因此便選擇了辭職。

這之后,華為的互聯網業務并入消費者BG,逐漸淡出市場。

手握騰訊2倍現金卻不“買買買”

現在有一個流行的說法,將華為、阿里巴巴與騰訊合稱為“HAT”。這三家公司是目前中國最大的三家科技企業,在各自領域已經獲得了不可撼動的霸主地位。作為中國頂級的科技巨頭,華為擁有得天獨厚的條件進行大規模投資。但是與阿里和騰訊相比,華為對外投資的規模卻小的可憐。

根據2018年年報,華為全年的凈利潤593億元,經營活動現金流高達767億元人民幣;到2018年底,華為賬上的現金和現金等價物金額達到1841億元人民幣。另一深圳的科技巨頭騰訊,2018年凈利潤800億元,經營活動現金流高達1064億元,期末現金及現金等價物金額978億元。

兩家公司的投資情況如何呢?騰訊每年都會投資超過100家企業,其中不乏大額投資。僅在2018年,騰訊的超大規模投資就有:以10.19億美元投資拼多多;以33.17億元投資新麗傳媒;以29.85億元投資藍洞等。騰訊的投資也早已不局限于互聯網,很多投資不僅著眼于戰略價值,投資收益也成為騰訊業績的重要構成部分。

但同樣的“買買買”不見于華為。在總員工達18.8萬人的華為,企業發展部并不是一個非常起眼的部門。投中網了解,華為也并不試圖用投資來賺錢,甚至對企業發展部的績效考核也不包括投資回報一項。

前述了解華為投資部的人士向投中網表示,華為一般不會投資規模比較大的公司。如果一家公司已經做得很大,華為會認為投資代價過高,可能會更偏向于用這筆錢投入研發。實際上,華為用于投資的資金規模非常小,遠不及外界的想象。

“經常有華為員工在外面自稱是華為投資部的,好像很厲害的樣子,實際上完全不是這樣。”上述人士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