舶來品蛻變,一波三折的中國式眾籌

2019-07-19 秩名 互聯網
瀏覽

看起來像是舶來品的眾籌,不知不覺竟然也在中國扎根、成長了 8 年,如今長出了粗壯的枝干。

 2011 年,中國第一家眾籌網站成立,拉開了眾籌在中國發展的序幕,彼時的眾籌還只是小部分極客人群的自嗨,如今卻成為大眾日常消費的一種習慣性選擇。

 八年時間,眾籌究竟改變了什么?又怎樣影響了國內互聯網行業的發展?面向普通消費者進行的中國化眾籌之路,未來又會去向何方?這一切的答案,也許都要先從最初的萌芽說起。

中國式眾籌的萌芽

 點名時間這個網站,也許很多年輕用戶都沒聽說過,但說到《大魚海棠》、《十萬個冷笑話》這些曾經關注度很高的作品,大家可能并不陌生。這些作品之所以能夠出現在觀眾面前,其實都是通過一種特殊的方式——眾籌,而點名時間則是國內最早的眾籌網站。

 顧名思義,眾籌就是向大眾籌集資金,通過想法相同的人共同努力,讓很多不可能的事情變成可能,這其中包含了股權眾籌、債權眾籌、商品眾籌和捐贈眾籌等種類。由于社交網絡平臺興起,從 2011 年開始,模仿海外商品眾籌平臺 Kickstarter 的點名時間在國內上線,并很快吸引了人們的關注,和以往的商品交易方式不同,眾籌平臺具有三點鮮明特征:

1,通過眾籌,商品可以更滿足年輕人個性化、定制化需求;

2,眾籌網站緩解了小微企業融資難題,促成了創新團隊的創業起步;

3,眾籌既能實現創業團隊和消費者的想法,也促進了雙方的積極互動。

 因為眾籌平臺這些特性,很多充滿創意的項目迅速獲得到人們支持并走向市場。文創項目《大魚海棠》和《十萬個冷笑話》等就是在 2013 年從點名時間上脫穎而出,最終《大魚海棠》眾籌金額突破 150 萬元,《十萬個冷笑話》也突破了 130 萬元。而成功之后,這些作品的實際表現也的確讓人看到了「眾人拾柴火焰高」的眾籌精神。不過隨之而來的,則是資本一窩蜂式地涌入,據不完全統計,2013 年運營的眾籌平臺還只有 29 家,但到 2014 年,這個數字卻已經達到 142 家,其中不乏京東、淘寶、蘇寧等電商巨頭參與,國內眾籌網站的競爭開始白熱化。

 優衣庫創始人柳井正曾在他的《經營者養成筆記》中談到,一個公司要想長久發展,必須具備四種能力,即「變革的能力」、「賺錢的能力」、「建設團隊的能力、「追求理想的能力」。對于早年蜂擁而起的眾籌平臺來說,仿照海外眾籌網站經營模式卻沒有抓住國內用戶不同的消費心態,欠缺的正是「變革能力」。

 用點名時間創始人張佑在復盤時所說,那時候的國內眾籌網站錯把極客和大眾消費者混為一談。極客們需要的是共同為某一眾籌項目出力的參與感,而大眾消費者關注的則是實實在在的產品,因此這樣的發展注定不會長久,而這一萌芽階段,可以被稱為為國內眾籌 1.0 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