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時代到來后 無人駕駛落地還會遠嗎?

單邊橋、限寬車陣、不知何時會掉到路面上的障礙物、前方無規則滾來的輪胎陣,對于任何一個新手司機而言,這簡直是噩夢,即便是駕齡多年的老司機,可能也無法保證能夠完全無礙順利通過。
這樣復雜的路況,卻被一輛平行操作的無人駕駛車輛順利擺平。所謂“平行操作”,即真正的“駕駛員”遠在3000米之外,憑靠信號傳輸完成遠程操控。
這位駕駛員是無人駕駛初創公司智行者CTO王肖,他成功在5G信號的協助下完成了這場高難度的“駕駛”挑戰。王肖把它歸功于5G帶來近乎于零的延時、高寬帶和高速率傳輸。
智行者CEO張德兆告訴《深網》,在4G時代,這樣的遠程接觸根本無法實現,一幅圖像傳輸過來需要2-3秒的延時,看似短暫的間隔中,車輛可能隨時出現無法估計的情況。
“基本上只有延時達到毫秒的級別,最大延時也就到100毫秒,才有可能通過遠程去控制車輛。”接近于零的延時意味著,無人駕駛被質疑的安全問題或將會迎刃而解。
過去一兩年中,大量巨頭公司和創業新星蜂擁進入無人駕駛探索,他們相信,一場全球性的技術革命正在到來,或許如同蒸汽、電氣時代一樣,無人駕駛也會給人類生活、商業進程乃至社會文明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在應用落地和商業化層面,初創公司困難重重,無人駕駛行業也經歷了一次大洗牌,進入發展瓶頸期,和張德召一樣,他們都在等待著5G時代的到來。
隨著5G商用牌照的發放和商業化逐漸落地,無人駕駛會成為最先發生質變的行業的嗎?
創造新的衍生服務
在我們的固有思維中,智能駕駛僅僅是以交通工具的形式存在,比如它能夠幫助人們從A點移動到B點。但在未來,無人駕駛技術將可能為人們提供更多可選擇的服務。
無人駕駛領域,Waymo是盡人皆知的代表。這個由谷歌開啟于2009年的自動駕駛汽車計劃,在2016年12月從獨立出來,正式成為谷歌母公司Alphabet旗下的一家子公司。如今,Waymo估值飆升至2500億美元,這比去年8月由摩根士丹利給出的1750億美元估值整整高出750億美元。
Waymo的一舉一動,都牽動著無人駕駛領域的神經。去年末,Waymo開始在美國亞利桑那州菲尼克斯周邊城市推出無人駕駛出租車服務;今年4月,Waymo的打車應用終于在Google Play Store上架——一直以來,Waymo把為乘客提供包括娛樂在內的車內空間服務當作未來商業化的主要目標。
將目光從大洋彼岸拉回,在國內5G與無人駕駛技術的有機結合上,新的衍生服務也很有可能出現在未來的生活場景中。
2015年成立的智行者,目前研發出的產品包括無人駕駛清掃車“蝸小白”、無人配送物流車“蝸必達”、應用于高速路及城市復雜道路的自動駕駛解決方案“星驥”。其中,蝸小白和星驥已經運用到了5G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