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政府急切扶植5G設備廠商,卻慘遭打臉

2019-10-12 李思綺 與非網
瀏覽

日前,有消息傳出,美國政府正急切地要在美國國內扶植一家5G設備廠商,用以抗衡日益壯大的中國通信企業巨頭——華為。據媒體報道,美國政府已經與甲骨文、思科等具有潛力的科技巨頭接觸,以了解它們是否有興趣進入無線電傳輸市場。

為什么美國政府突然重新關注到無線電傳輸設備市場呢?畢竟早在多年前,美國是選擇主動、有策略性地放棄了這個市場,放棄了曾經在制造電信設備方面的優勢的,如今如此急切地要吃“回頭草”的原因是什么呢?

我認為這里面有三方面原因,第一,與過去3G、4G不一樣,5G關系太大了,它已經不光是通信領域的事情,也不光牽扯萬億級的產業,更關鍵的,5G對國家信息安全的影響很大,失去對5G的底層基礎設施的控制,這讓本來就沒有安全感的美國感覺到更加恐慌;第二,中國企業華為的壯大有點超出了美國人的想象,也超出了他們的控制,今天,華為已經成長為通信設備的全球領導者,其市場占有率達28%,美國人天然地就認為,中國力量的壯大對他們是一種威脅,他們能接受歐洲企業壯大,也能接受日韓企業壯大,但無法接受中國企業壯大,尤其是在如此敏感的關鍵領域。

而第三點,我認為美國之所以“急吼吼”地要去扶植一家5G設備廠商,甚至不惜想通過改造甲骨文、思科這種有自己發展方向的巨頭去實現這一點,背后最直接的觸發點是——不久前華為對美國的一次不經意的“嘲諷”!

9月中旬,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在一次接受媒體采訪的時候提到,華為有意向西方公司出售華為的5G技術,意在制造一個能與華為在5G方面產生競爭能力的對手。任正非的原話是這樣的,“我們不是授權給所有西方公司,我們是授權給一家西方公司,我們認為這家公司應該是美國公司,因為歐洲有自己的5G,韓國和日本也有自己的東西,它應該在改進和發展過程中調整,而美國現在缺了這個東西,我們應該給美國公司獨家許可,而且它應該在全世界跟我們競爭,不只限定在美國這個市場范圍,可以在全球范圍,當然,火星、月球、太陽除外,在其它地方,大家可以共同競爭。這樣做的目的是希望我們跟全世界在同一個起跑線上繼續起跑,我相信在第二輪起跑中可能我們也會勝利。”

我想,正是任正非的這通話徹底“激怒”部分美國政客!也許在其他人看來,這是來自華為的一個善意的表達,一個釋放誠意的信號——我連我的看家本領、吃飯家伙都可以共享給你,這還不夠誠意嗎?

但這在心高氣傲的美國人看來,這絕對是一種挑釁,在美國人眼中,美國依然是全球科技體系各個領域中的絕對領導者,他們無法接受自己落后的事實,也無法忍受別人挑破自己假裝不知的實情。尤其是任正非說“歐洲有自己的5G,韓國和日本也有自己的東西,而美國現在缺了這個東西”,讓他們接受自己落后于中國已經很難受了,還要接受自己落后于歐洲、落后于日韓,這簡直是太欺負人了!

但事實上,他們是知道這個真相的,很早以前,就有多份美國政府文件談到“沒有美國公司能夠生產從手機和基站傳輸信號所需的無線電設備,這并不是一件好事”,但特朗普政府并沒有采取切實的行動來解決這個問題,除了高喊“我們將贏得5G的一切”的口號。

于是,被激怒的美國政府想要亡羊補牢,他們希望改造現有的科技巨頭能夠修正過去的錯誤,能填補這個空白,于是他們去跟甲骨文、思科接觸,試圖說服他們去進入無線電傳輸市場,但結果并不如其想象——知情人士透露,兩家公司都告訴美國政府,他們對這項業務不感興趣,因為這太昂貴了,而且會占用太多時間。

其實這是意料之中的,比如,甲骨文主要是做企業應用軟件的,這絕對是產業鏈的上游,是利潤最集中的環節,相比之下,通信設備制造這樣的活兒太累了,賺的都是辛苦錢,美國人不屑賺這樣的辛苦錢,多年前美國主動撤出這個領域正是出于這點考慮,今天讓美國企業重回這個領域,太難了,事實上也很難追上。

被國內科技巨頭拒絕后,美國政府又想了一招——扶植歐洲的力量來跟華為對抗,他們計劃向華為的最主要競爭對手——諾基亞和愛立信提供大額信貸,以幫助他們向客戶提供豐厚的融資條件(說白了就是提升自身產品的價格吸引力)。可是,難道美國人真的不明白嗎?真正的核心競爭力并不是靠一時半伙兒的資金支持能夠培養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