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弈阿里,京東借投資“補漏”

2019-09-25 墨羽 北京商報
瀏覽

對于達到一定量級的企業,投資與并購無疑是另一種“登高望遠”的方式。

9月24日,京東首次對外講述投資思路,投資并購將成為京東撬動市場的另一個支點。未來,京東還將肩負戰略投資者與財務投資者的雙重身份。然而,面對阿里、騰訊這兩家足以引領投資圈方向的企業,此時入局的京東想要打贏這場資本層面的戰役,還要從長計議。圍繞主業擴展投資外延、避免與先入局者硬碰硬、利用有限資金做到高產出,或許是京東親自下場后的破局之道。

下沉市場

正處于拐點并嘗試搭建新架構的京東,將按照板塊進行投資優先級的劃分。9月24日,京東集團副總裁、戰略投資負責人胡寧峰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首先京東會對低線市場以及能夠滿足中低收入消費者需求的板塊進行投資;其次是能促進線上與線下融合、實現布局到全部的板塊。“京東搭建的底層基礎,包括產業帶、供應鏈、物流、服務等,會是下一階段的投資優先級。”

京東上半年的投資已經釋放了信號。12.7億元入股五星電器、戰略投資聯想來酷、3.71億港元投資彩生活以及投資迪信通等企業的動作,盡管遍布家電零售、家居生活等領域,但集中指向了三四線市場以及線下市場。

不過,長期盯著一二線市場的京東在下沉市場的表現并不是“優等生”,在大量低線市場以及B端用戶層面上,京東急需“查缺補漏”。此外,社交電商、網紅經濟等領域內的企業不斷彎道超車。一位不愿具名的投資者對北京商報記者解釋稱,京東想要趕上更迭的外部環境,與其再用沉重的自建方式爭奪市場,借助資本或許更為快速與直接,“并不是所有的業務都要京東像自建物流一樣從零開始,對于互聯網企業來講,能夠成為護城河的基礎設施并不多”。

梳理京東歷年的投資舉措可見,京東投資并購主要服務于自身的業務需求,包括電商零售、金融、物流等。電子商務、企業服務和硬件等占據了京東2016年、2017年以及2018年的大部分比重,對物流領域的投資集中在2017年、2018年。

補齊短板

如果以當下為節點,上一階段的京東更像是戰略投資者,而下個階段將有意放大財務投資的重要性。“此前的投資并購,多為業務部門主動發起,投資部門進行配合。未來,希望業務部與投資部發起的投資并購可以做到一半一半。”胡寧峰表示。

胡寧峰解釋稱,業務部投資并購更看重近一兩年的需求,戰略部會向外尋找新機遇,并將目光放長遠。不過,曾經配合業務部門訴求的戰略部,配合之余還想“開荒拓土”。

想要戰略投資與財務投資并行,京東正在嘗試捋清思緒。胡寧峰表示,京東會利用戰略投資做整體布局,投資結果對長期布局以及對主業發展是否有所助益是衡量標準,不會只看短期內收益。據悉,這部分的戰略投資,會優先考慮與京東核心能力和核心品類的契合度更高的企業。

適當為財務投資投入更多關注的京東,強調會給被投資方足夠的自由。“除個別情況,距離京東核心能力遠、圈子遠的企業和領域,京東會考慮財務投資。”胡寧峰給京東的少數股權投資劃定了一個粗略的范圍。

對弈阿里

進入投行圈的京東,勢必會與阿里產生交集。京東能否在這場資本的廝殺中成為勝利者,尚需多方考量。

在投行從業人士何南野看來,京東當前投資存在短板,源于它本身的生態范圍和用戶體量難以和阿里、騰訊進行競爭。與此同時,科技具有很強的外溢性,一兩家獨占市場是難以避免的,例如支付、云計算,最終就演變成騰訊、阿里兩家獨大,其他機構沒有太多機會,未來這種趨勢會更加明顯。

何南野進一步解釋稱,京東主業無法為被投資機構提供后續源源不斷的現金支持,使得后期被投資機構只能通過不斷做高估值而獲取風險融資。該情況,一方面可能導致揠苗助長式的增長;另一方面,靠融資得來的資金終歸是有限的,一定程度上不利于被投資機構的長遠發展。

香頌資本董事沈萌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京東圍繞主業投資,期待的成果是協助主業拉開與競爭對手之間的差距,資源的集中也提高了綜合性投資的高回報率。與阿里和騰訊相比,京東的業務跨界范圍有限,因此圍繞主業投資有利于打造更強主業競爭優勢。

沈萌強調,由于京東所在的電商、物流、消費金融行業有很多巨頭涉足,競爭激烈程度高,京東擴大市場的阻力大。與阿里和騰訊相比,京東難以投資與主業關聯度低的行業。因此京東更需要通過加強主業投資,達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聚焦主業,電商、物流和金融這三大業務是最具有協同效應、也是最具有前景的業務。同時,京東應該與阿里、騰訊進行差異化競爭,避免形成正面對峙的局面。京東的投資生態不要追求大而全,而應該追求小而精,通過使用有限的現金而產生最高的產出,減少失敗率。”何南野對京東未來的投資布局給出了上述看法。在他看來,從目前看,京東應縮窄戰線、精準投資,提升投資的質量和與公司主業的協同效應。

(來源:北京商報 記者趙述評實習記者何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