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菜將在北京、武漢率先上線加菜商城 加碼餐飲供應鏈

2019-09-03 嫣然 北京商報
瀏覽

9月2日消息,美菜加菜商城9月3日即將在北京、武漢率先上線,后續將陸續推廣至全國其他城市。早在2019年初,美菜加菜商城項目啟動,4月份時,項目進入市場試點階段,美菜加菜商城與聯合利華將武漢市場新作為試點,選定部分快餐店數十家,為餐廳提供優化餐廳產品節后及菜品數量、重新為餐廳制定價格策略、提供標準化菜品輸出培訓等服務。

北京商報記者了解到,今年開始美菜開始擴展單純的食材供應以外的業務,上半年美菜網發起的“新米運動”也是美菜網在B端的一次新嘗試,美菜網正在嘗試利用互聯網平臺的優勢優化對餐飲企業的供應鏈端的服務,提升自身的壁壘和競爭優勢,為美團點評、餓了么等平臺的進入提前做準備。

聯手聯合利華上線加菜商城

對于即將上線的加菜商城北京商報記者聯系到美菜網的相關負責人,對方表示確有此事,并透露預計9月4日能正式上線。據了解,加菜商城,是由美菜網與聯合利華聯合推出的,二者合作并推出了多款針對餐廳的熱銷菜品屆時將會上線加菜商城,此外,雙方還將合作開設線下課堂,主要面向在經營過程中存在問題的中小餐飲商戶。

在加菜商城的推廣信息中,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所謂加菜商城,功能主要分三部分:為優化餐廳產品結構及菜品數量;重新為餐廳制定價格策略;提供標準化菜品輸出培訓服務,培訓老板親自實操。并且在該信息中心還列舉了加菜商城已經推出的部分單品,主要包括:金湯肥牛、饞嘴牛蛙等,聯合利華旗下的即用醬汁產品也將同步上線加菜商城。

美菜網也透露出上線加菜商城的目的是為了幫助中小餐飲商戶優化在經營過程中面臨的標準化難、效率低、成本高、營銷難以及菜品創新匱乏的問題,通過這種向商戶推出標準化菜品的方式幫助中小餐飲商戶獲得更高的經營利潤,這種做法與以小龍蝦為切入點的信良記如出一轍。信良記當時也是希望通過建立完整的小龍蝦供應體系,直接向餐飲商戶輸出小龍蝦成品,以降低中小商戶自采小龍蝦的成本和難度,之后信良記也嘗試推出了酸菜魚、牛蛙、海鮮等產品,以期形成獨具特點和競爭優勢的產品供應鏈。

延伸供應鏈欲提升壁壘

有分析人士認為,美菜網和聯合利華合作的加菜商城實際上就是為了突破美菜網原有的供應食材的發展模式,用這種合作的方式延伸美菜網原有的供應鏈,加上技術輸出,以期提升自身在業內的技術壁壘,這也是美菜網發展到現階段正在面臨和亟待突破的難題。

事實上,美菜網早已開始深度布局供應鏈的工作。今年4-6月,今年4月,美菜網聯合平臺供應商共同發起了為期兩個月的“新米運動”,這次活動主要面向的就是對于外賣業務有較高依賴性的中小餐飲商戶。目前外賣平臺端整合度不斷提升,美團外賣與餓了么兩大外賣平臺成為外賣市場的主要玩家,但市場整合度提升的同時,外賣平臺對于B、C兩端的補貼在不斷減少,平臺傭金和配送費開始呈現上漲的趨勢,這也導致很多中小餐館的運營成本居高不下,為了能夠緩解成本壓力,這類商戶一定程度上為陳糧(超期糧)提供了消化渠道和存在土壤。

當時,美菜網新米運動的負責人黃秋實就表示,“新米運動”讓美菜網收集到了大量的商戶及消費數據,這些也將成為美菜網下一步服務升級的重要依據。未來美菜網還計劃針對不同的餐飲商戶制定不同的采購計劃,比如什么樣的商戶適合長粒米,什么樣的商戶適合圓粒米,采購周期要多長,采購量要多大,通過數據分析和支持,為餐飲商戶優化采購方案,進而幫助餐飲商戶實現食材品質升級的同時合理管控成本,這也將是未來美菜網繼續深入餐飲供應鏈布局的新思路。

餐飲B2B之爭遠未結束

與聯合利華合作推出加菜商城外,是美菜網在延伸供應鏈上的一次新的嘗試,但正如前文所述,早在美菜之前,信良記等品牌已經開始了這類嘗試,并且在拓展市場獲取商戶方面緩步前行。

除此之外,以餐飲為主營業務發力供應鏈的餐飲企業越來越多,其中最早獨立發展的海底撈旗下的蜀海在業內已經占有一席之地,并且開始跟品牌商戶合作做醬料定制、代加工等工作;另外,快餐品牌真功夫也是餐飲企業跨界供應鏈的代表企業。此外,有觀點認為,在建中央工廠的餐飲企業其實都很有可能會向供應鏈端延伸發展,因為建立工廠實際上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單靠餐飲業務帶動工廠發展并完全釋放工廠產能的餐飲品牌并不在多數,因此餐飲企業自建的工廠實際上都有可能是未來它們發力供應鏈端的基礎。

在上述業內人士看來,美菜網面對的不僅僅是在做供應鏈的餐飲企業,還有兩個非常具有競爭實力和潛力的對手就是美團點評和餓了么。“因為,美團點評的快驢進貨以及餓了么的餓了么有菜對于餐飲供應鏈一直虎視眈眈,如果不是二者在C端的流量爭執牽制了它們發力B端的精力,這二者也將會是美菜最強有力的競爭對手,但因為它們擁有C端流量優勢,并且背靠互聯網巨頭,這二者未來的實力仍不容小覷,因此美菜網需要鞏固自身市場規模的同時提升壁壘,這樣才能讓美菜在未來的競爭中占據優勢”。

(來源:北京商報 記者 郭詩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