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菜、快驢決勝萬億食材B2B市場

一、餐飲食材行業概述
1.1 餐飲行業規模日趨增長
近幾年來伴隨消費升級,國民飲食場所的大幅轉變促使我國餐飲行業保持高速增長。2017年餐飲行業收入高達14萬億元,其中,到店餐飲規模4萬億元;2018年到店餐飲收入更是達到了4.27萬億元之高,同比增長7.83%。全國350萬家餐飲企業以及2000萬+從業人員,帶動整個行業日趨增長。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1.2餐飲食材供應鏈市場規模巨大
到店餐飲中,食材供應是特別重要的一環,占比25%左右。以火鍋市場為例,火鍋產業鏈分為三大類:火鍋餐飲企業、食材供應商以及火鍋底料調味料供應商。其中火鍋餐飲企業占比高達75%,而食材以及調味料供應商共占比25%左右,也就是說食材所占市場約為1.07萬億元。
數據來源:海底撈上市招股書
在餐飲食材供應鏈中,配送環節占比重,也是最難把控的環節。2018年,餐飲食材配送市場已達353億元,同比增長3.52%。餐飲食材B2B配送領域蘊含著巨大的市場潛力。
說明:計算方式:餐飲食材配送收入=城鎮/總消費品零售總額*餐飲行業總收入*20%(餐飲食材占比)*5%(餐飲食材配送費用占比)
1.3 餐飲食材流通的兩種渠道
餐飲食材流通一般分為傳統的批發市場渠道以及B2B平臺化的新渠道兩種渠道。
(1)傳統批發渠道
餐飲食材的傳統批發渠道一般分為兩個環節:當地的經銷商從各農戶手中獲取食材進行加工并發往銷地批發商,銷地批發商再通過各城市分銷到各餐飲門店。
(2)B2B平臺新渠道
餐飲食材B2B平臺渠道可根據平臺類型分為兩類,即直營模式和撮合模式。
直營模式下,直營平臺直接從經銷商或農戶處集采貨物,替代傳統銷地多級批發商,縮短了食材供應鏈的長度,提高信息傳遞的匹配度。
撮合模式下,撮合平臺通過互聯網技術幫助鏈條實現信息匹配,聚合下游餐館的需求,提高對上游供應商的議價能力,避免了層層加價帶來的巨大食材成本。
二、餐飲食材B2B平臺模式分析
2014年起,隨著餐飲收入高速增長,互聯網大潮來襲,國內涌現出了一批餐飲食材B2B平臺,如美菜網、鏈農、宋小菜等。B2B平臺跨界而來,對于食材供應鏈的整合正式開始。
資本進入后,經過3年的模式考驗,在市場的篩選淘汰下,一部分缺乏競爭力的企業逐漸被淘汰,如正源食派果蔬幫、凍品互聯、后廚網等,留下了美菜、快驢、有菜網、望家歡等餐飲食材B2B巨頭企業。
2.1 平臺興起的原因
(1)消費頻率高,需求支撐B2B發展
餐飲行業的下游需求旺盛,因此餐館對于上游食材的采購頻率較高,通常每天都有采購需求,頻率遠高于淘寶、京東。并且,隨著餐飲行業的日趨發展,餐飲食材的需求量也逐步增長,巨大的食材需求支撐了B2B企業的發展。
(2)平臺去中間化,降低了餐館采購成本
餐館的食材采購途徑大多為菜市場或批發市場。通常,批發商在末端只負責給穩定需求的商戶進行食材配送,中小餐館多為自主采購。而經過多級批發商的轉手,食材的采購成本必隨之上漲。餐飲食材B2B平臺的出現,不僅為餐館解決了食材配送問題,還可以打掉中間經銷環節,使餐館能夠以最低的價格采購到所需的食材,降低了采購成本。
(3)平臺加強了信息匹配度
食材供應鏈的兩端,是大大小小的分散的農戶,以及超350萬家餐館,整條供應鏈上有著多個經銷商、批發商。這其中,各個參與者之間的信息傳遞準確度只有約90%,當進行3次傳遞時,信息的準確度將下降至約73%,4次則將下降至66%,信息的失真度越來越高。所以實際上,供應鏈兩端的信息匹配度極低,餐廳只能根據當天菜場的市價進行采購,毫無話語權。
而B2B平臺的出現則打通了整條供應鏈,連接農戶與餐廳,加強了信息傳遞的準確度,提高了食材的流通效率。
2.2 重資產自營型B2B平臺
餐飲食材B2B行業中,大部分以直營模式為主,主要是因為平臺需要把控整條供應鏈的物流品質,提高客戶體驗度。
(1)美菜網——直接替代多級批發商
美菜網于2014年上線,現已成長為餐飲食材B2B領域的一只獨角獸,估值高達70億美元。目前,美菜網自營覆蓋全國21個核心城市,擁有29個分倉、超6000臺配送車輛。2017年,美菜網推出城市合伙人機制,加入平臺第三方運營POP化,服務全國超1000萬家餐廳。
美菜網采用源頭直采模式,直接替代了多級批發制度,打通整條供應鏈。從產地集中以最低的價格進行采購,再將商品直接售賣給餐廳客戶。一方面,美菜整合了中國散亂的餐飲食材供應端;另一方面,美菜以較低價格直接將食材賣給餐廳,省去了餐廳傳統采購環節的復雜流程。
(2)有菜網——撮合轉直營體系
2015年,餓了么上線有菜網,為餓了么平臺客戶提供蔬菜水果、禽蛋肉類、水產凍貨、米面糧油等餐飲食材。通過與5000+個優質供應商合作,比如可口可樂、百事、中糧等知名品牌,保證了食材供應的質量。
撮合交易比較難打通整條供應鏈,所以在撮合的基礎上,有菜上線了直營業務,直接與產品經銷商合作將貨物送到有菜的聯營城市倉庫,再由自營配送體系以及少部分的第三方物流配送至餐廳。
(3)望家歡——「中國版西斯科」
望家歡成立于1995年,作為一家元老級的食材供應企業,有著比較強大的餐飲食材供應鏈背景。與其他企業不同的是,望家歡直接替代了農戶,將供應鏈延伸至菜田養殖場內,自主生產加工食材。另一方面,望家歡主要為企業單位、部隊、醫院、學校等超過1萬家機構客戶提供食材配送服務,主要覆蓋全國60多座大中型城市。
望家歡擁有自己經營的蔬菜基地和養殖場,自主把控餐飲食材質量;物流方面,配備了大型冷庫、保鮮庫以及數百臺冷藏車、送貨車。正是在這個物流要求很高的食材配送行業中,望家歡作為深耕行業23年的老牌企業,漸漸有了「中國版西斯科」的影子。
2.3 輕資產撮合平臺
在輕資產模式下,撮合平臺大多只需要搭建平臺,以低成本模式解決餐飲食材供應鏈信息不透明的問題。而布局末端倉儲以及配送,則能有效把控交易商品質量,保證供應商以及客戶兩端的黏性。
(1)快驢進貨——撮合交易,服務平臺商戶
快驢進貨是美團在2016年針對外賣業務上線的食材供應品牌。快驢進貨通過將整合前端資源,為平臺上的餐飲商家提供米、面、糧油、餐具、紙巾等商品的進貨服務。目前,快驢進貨已經覆蓋了全國21個省,38個城市。
物流方面,快驢進貨通過與當地倉儲商合作,實現倉儲布局。供應商自主將貨品送至快驢前置倉庫內,進行訂單的分揀和裝載后,再與駒馬物流等城配服務商合作將貨物配送至餐廳。
(2)小農女——區域小霸王
小農女從深圳以賣菜起家,現專注于餐后供應鏈市場,將三方供應商的食材供應給餐廳客戶。目前,小農女主打廣州和深圳區域,自建加工場,自營倉配體系,負責配送超過3500家餐廳。
三、餐飲食材B2B渠道破局方向
3.1 對即時物流要求更高
餐飲食材B2B賽道擁有高頻高密度的特點,這是因為餐廳客戶分布密度較高,對食材需求頻率較高。B2B平臺們基本都選擇布局「前置倉」,可以在最快時間內響應訂單,以最短的時間配送至客戶手中。「前置倉」的布局提升了企業對即時物流的需求。
3.2 目前仍在投入期,短期無法實現盈利
目前,市場上大部分平臺的盈利能力不足。一方面,因餐飲食材的客戶對食材的價格敏感度非常高,平臺需要嚴格把控食材的價格,由此導致了其批零價差難以覆蓋布局倉配的成本。另一方面,由于食材對末端交付過程的標準化需求較高,間接提升了平臺的運營成本。
此外,對比標準化程度較高的西餐,中餐的工序、食材品類的需求數量多而雜,對食材供應鏈的要求也相對較高。而對比菜市場、超市甚至批發市場,食材供應鏈「前置倉」模式對倉配體系的規范程度要求更高,從而導致了運營成本居高不下。這也是許多B2B平臺玩家直接掉隊的原因之一。
3.3 巨頭來襲,如何建立服務壁壘破局
大型餐飲客戶在多年經營下早已形成了穩定的供應鏈體系,并且具有很強的議價能力。因此,食材B2B平臺很難獲取這樣的大客戶,只能將目標選中數量龐大且散亂的中小餐廳。這些餐廳對價格敏感度較高,但降價不能是唯一的辦法,燒錢早晚會把資本的耐心也燒完。
由于食材配送的服務屬性大于物流屬性,因此,只有嚴格把控后端配送服務,提升客戶體驗,才能擴大自身訂單密度,增加獲客,以面對巨頭跨界來襲的沖擊。
(來源:運聯傳媒 朱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