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優鮮CFO王珺:上海今年目標是拿下市場絕對第一

2019-07-18 彭倩 36氪
瀏覽

盡管已經生長出盒馬、叮咚買菜等明星玩家,“外來戶”每日優鮮依然對上海野心勃勃。

“去年是希望落地生根,今年的目標是拿下市場的絕對第一。”每日優鮮CFO王珺如此宣稱他們在上海的經營目標。他的豪言基于一些官方公布的事實:在以上海為核心的華東市場,它正以每月30%的增長速度高速發展。

這個起家于北京的生鮮電商公司正打算乘勝追擊,今年在上海追加投入10個億——開倉仍然是最花錢的部分,他們計劃下半年在上海開出500個新倉,這將占據1000個新倉的半壁江山。

因為互聯網巨頭太少的緣故,時常引發外界對于上海互聯網產業“弱勢”的大討論。不過對生鮮電商而言,這里卻是一塊玩家競逐的風水寶地。

上海生鮮的前世今生

上海良好的生鮮生態非一日之功,有歷史脈絡可循。

1988年,為了解決上海居民買菜難的問題,農業部以上海為試點,推行“菜籃子工程”。這是全國最早與生鮮有關的項目,生鮮以一個民生案例的面貌,開始進入人們視野。

為了落實菜籃子工程,上海開始搭建生鮮基礎設施。政府在上海周邊規劃多個生鮮種植基地。比如崇明島、海門、南通、嘉興湖州。在盒馬、叮咚買菜等在上海本土生長起來的生鮮電商上買東西時,消費者常常能看到打著種植基地logo的生鮮產品,比如崇明番茄。

上海還建立完善多層次蔬菜批發市場,至1995年,通過多渠道上市的蔬菜已占到全市蔬菜總供應量的40%,1996年又推出了推進蔬菜規模經營的相關政策,并向區域化、專業化發展。

上海還著力打造農產品交易市場,在眾多生鮮項目出現之前,上海生鮮市場長期保持農貿市場70%,超市30%的格局。位于上海西郊農產品交易市場,已經成為全國蔬菜水果集散中心,上海海關會在這里現場清關和質檢驗收。上海因此作為城市解決生鮮流通的典型樣本,并被復制到全國。

上海還成功打造出生鮮進出口貿易的產業鏈。十四年前,在連戰宋楚瑜訪問內地后,臺灣水果開始經過特設的綠色通道,進入上海。這批經“綠色通道”進入上海口岸的水果,不到一小時就辦完了入境手續,以往則需要超過兩天時間。

由于內地的政策習慣,外來水果進入需要本地公司公司對接,上海市政府培養了一批農產品進出口貿易公司,由他們來操盤整個整個項目。它們后來成長為一批十分成熟的農產品進出口貿易公司,帶動了整個生鮮進出口貿易的市場,也令上海在生鮮進出口貿易方面市場化十分充分,有了這些經驗,上海在國內的農產品進出口貿易方面擁有全國開放尺度最大的行政許可審批,政府的監管也最大程度以市場貿易為導向。